作者丨張俊東 著名書畫家、書畫評論家
一次去合肥出差,在賴少其藝術館看到其數件書畫小品,忽有所悟。陸儼少與賴少其的畫在用色和外在形式上有相近之處,把陸儼少與賴少其相比較,陸儼少的名氣、影響和價位都要比賴少其高很多。單就作品而言,陸儼少的整體水平要比賴少其高,但如果陸儼少和賴少其各出五件最好的作品相比較,可能情況就會迥然相異,賴少其的最好作品要比陸儼少的最好作品好很多。分析原因,一是賴少其比陸儼少的筆力雄強,線條更扎實、更“挺健”,內蘊更豐富;二是賴少其比陸儼少用情更深,時見真性情、真摯情感躍然紙上。深入其中的情感在藝術創作中使一件作品璀璨絢爛,也使作品成功率降低,保證不了創作的整體水平。而這種情感卻是最能扣動觀者心弦的。

前幾日,民華兄來電話說要與賀進舉辦回鄉展,囑我談談他的書法藝術。看了民華的作品,使我重又想起藝術中的情感問題。
民華多次入選國展和中國書協舉辦的單項展,并在一些賽事中獲獎,是近年來書壇嶄露頭角、比較有影響的一位中青年書家。而我更多關注民華的不是他入了多少展,獲了多少獎,而是他作品本身,是他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信息。因為我們已經走過了對入選各種展覽、獲獎,加入中國書協有著強烈愿望的年齡。追求書法藝術的過程到最后會發現,書法藝術到最后不是為了入展,不是為了獲獎,不是為了所謂的名和利,而是內心的一種需要,而是寫給自己。
寫字能安撫我們的靈魂,是內心情感的需要,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有了這樣的體會和認識,我們在面對書法藝術,在進行創作(此時創作已是一種自然書寫,沒有更多的刻意和設計在里面)時,就會從容很多。正如很多人寫了一輩子字都不知道書法藝術究竟要表現什么一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這樣的體會和認識,這需要天賦、悟性,更需要后天的讀書和閱歷。我想,民華應該感謝他遠離祖國在蘇丹和乍得工作的那幾年。民華多年以前的書法風格已模糊不清,對他的作品印象深刻,是從他到蘇丹工作后通過他的博客開始的。一個人遠離祖國和親人,不能參加更多藝術交流活動,身邊也沒有更多的書家可以探討。民華的內心無疑是孤獨和孤單的。孤獨,內心的孤獨是藝術產生的源泉。只有能夠面對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稱得上心智成熟的人,也才會對人生、對藝術有深入理解。


那一時期,民華沉寂下來了,在二王一路的小字上下了很大工夫。但與很多人不一樣的是,他的作品除了表現出精良的技法以外,還有很多情感的因素,或孤寂,或苦澀,或傷感,或離愁……我想這與他的內心世界有關,也與工作在那樣一個特殊的環境有關。因為除了書寫,他沒有更好的方式去排解內心的孤獨寂寞以及那淡淡的鄉愁。長達幾年下來,用書寫這樣的方式抒發情感、用筆觸去對應內心世界的波瀾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有了這樣的書寫習慣后,表達情感、抒情達意就成為臨帖和創作的一種自然狀態,包括民華后來的一些隸書作品,一些大幅草書作品,也都渾溢著一種濃郁情感。作品中透過具體章法和字形躍動于紙上的那些真摯情感,才是作者與觀者交流和共鳴的真正媒介,沒有人類共有的情感,如何產生共鳴?這是民華作品的可取之處,也是我看重他的原因。

就書法藝術而言,技法和情感(或可稱風骨、格調、境界)是其兩翼。技法很重要,情感更重要。技法用心可以達到,境界和格調必須用情才能達到。沒有情感的投入和表達,再好的技法都只能停留在技和匠的層面。王國維在評論李后主詞時講:“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李后主在詞中的用情是往而不收的,沒有節制,一味地深入、深入、再深入,不只是用文字的字斟句酌,而是用內心真正情感、真正生命去書寫,才具有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但情感的蒙養和在作品中的表達不是一件容易事,也是稍縱即逝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內心里保持那種對待藝術的神圣和虔誠,對待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真善之愛。好在民華已經做出了嘗試和探索,我喜歡他作品中那些率性、真摯情感的表達,盡管有的還不夠完美,不夠那么純凈,但那是具有生命力的情感表達,它可以打動我,讓我有陶醉的情感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