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
復旦大學成功研發MERS高效抗體
2015年6月15日,復旦大學發布消息稱,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和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姜世勃團隊與美國國立衛生院團隊合作,成功開發了對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具有高抑制活性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m336)。體外實驗顯示,該抗體針對MERS假病毒的中和活性達到0.005微克/毫升,針對MERS活病毒的中和活性達到0.07微克/毫升。與目前報道的其余所有MERS病毒中和抗體相比,該抗體的中和活性至少高10~100倍。
(來源:《新聞晨報》2015年6月16日)
智電網
智能鞋墊能通風防腳氣
荷蘭一創業團隊開發出一款智能鞋墊uGale,它可以把空氣吹到鞋的死角部位,從而防止出汗和腳臭。智能鞋墊除了可讓雙腳保持干燥外,還可降低鞋內溫度防止細菌滋生以防止腳氣。此外,它還能通過Android或iOS設備來控制氣流,天冷的時候它還可以提供最高40℃的溫熱氣流。
(來源:智電網2015年6月6日)

人民網
新浪數碼
汽車方向盤可測酒駕

美國交通運輸部研發了兩種車載酒精傳感器,第一個是安裝在汽車方向盤下面的酒精檢測儀,第二個是用來掃描皮膚的紅外傳感器。這兩項技術能夠檢測出司機的血液酒精濃度是否達到或超過法律規定的醉駕濃度。如果司機喝酒了,汽車將會被鎖定。這種“任性”技術雖然還處于研究階段,但寶馬、福特、通用等汽車公司已經準備采用這一技術了,他們估計這種車載酒精傳感器每年可以拯救7000人的生命。
(來源:新浪數碼2015年6月12日)
塑料玩具或餐具可能致兒童肥胖

據外媒報道,種類繁多且價格實惠的塑料玩具或餐具受到很多小朋友及家長的喜愛,然而,澳昆州大學近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塑料玩具或餐具中含有的一種化學物質雙酚A可能會助長肥胖。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在對近5000名兒童就雙酚A的影響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后發現,與雙酚A接觸最頻繁的兒童患肥胖癥的幾率較接觸頻率最低的兒童高出40%。
盡管對于雙酚A的增肥副作用,目前仍缺乏足夠確鑿的科學依據,但昆州大學研究人員馬赫建議家長最好避免讓孩子使用塑料玩具或餐具,盡量不要讓兒童食用塑料容器的食品或飲料,最好選擇玻璃或不銹鋼容器。此外,在玩具的選擇上,他建議最好選擇木制或布制玩具,且不要將塑料餐具放在微波爐或洗碗機里。
(來源:人民網2015年6月4日)
中國新聞網
首個有感覺假腿在奧地利問世
據外媒9日報道,奧地利科學家埃格教授研發出全球第一個有感覺的假腿,可模擬真腿的感覺,同時能消除截肢者的幻痛問題。該義肢在安裝時涉及兩個步驟:醫生首先把患者殘肢所剩的足部神經末梢同大腿的健康組織銜接起來,并置于靠近皮膚表層;接著為一個輕型假肢的腳底安裝六個傳感器,并把它們同殘肢骨干內的模擬器銜接在一起。新義肢除了能協助截肢者平衡和加強安全之外,還能起到消除幻痛的顯著效果。
(來源:中國新聞網2015年6月9日)
貴州日報
貴州關嶺風電場首臺風機并網發電
日前,坐落于貴州省關嶺自治縣永寧鎮和普利鄉境內的永寧風電場第一臺風機調試完畢正式發電。該風電場由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投資公司投資4.4億元,總裝機4.8萬千瓦,建24臺發電機組。
永寧風電場風電開發項目是關嶺縣2013年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之一,擬安裝24臺單機容量為2000千瓦的風電機組。該風電場項目建成后,年上網電量約8868.2萬度,將為促進當地縣域經濟發展、改善能源結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來源:《貴州日報》2015年6月9日)
中國經濟周刊

中車株洲所研發出高鐵節能神器
中國中車旗下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攻克了第三代軌道交通牽引技術即永磁同步電機牽引系統。目前,永磁牽引系統即將小批量生產,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德、日、法等國之后,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高鐵永磁牽引系統技術的國家之一。
數據顯示,株洲所研發的時速500公里的高鐵動車的690kW永磁同步電機,比異步電機功率提高60%,電機損耗降低70%。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2015年6月23日)

蝌蚪五線譜
用木材制作計算機芯片
最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宣布可以用木材制作計算機芯片。這種木材叫纖維素納米纖絲(CNF)。在實驗室檢測中,研究人員用它作為電路的基層,他們希望這項發明能為電子廢物問題提供一個對生態有利的解決方案。芯片中的大部分材料都可以使用木材,而其他部分只要用一點點石化材料,把它們扔到森林里,真菌就會把它們降解,因此,它們像肥料一樣安全。
(來源:蝌蚪五線譜 2015年6月3日)

英國每日郵報
英研發出單翼式水上飛機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據專家透露,目前已研發出了一種單翼式水上飛機,其可搭載乘客數量最多為2000人,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此外,這種飛機使用的是環保型燃料,使用這種運程飛機無需建造新機場,可以減輕內陸機場的客流壓力。
這種水上飛機帶有混合機翼配置,船體的坡度剛好能使其在向上行駛時與飛行器無縫接合,形成一種流線型結構,能夠減小空氣阻力,增加燃油效率,更加輕便快捷,從造型上看像美國的B2轟炸機。希望這種飛機早日投入運營,從而緩解日益增加的能源危機及土地資源的匱乏問題。
(來源:《英國每日郵報》2015年6月8日)


科學家用木纖維做出軟電池
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一種新型的高性能存儲設備,它使用樹纖維中的氣凝膠材料制作而成。同如今的電池不同,它能被當做3D打印的材料,也能被做成衣服或汽車車身這類形狀。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為了得到氣凝膠,研發團隊首次分解了木纖維,使其體積縮小了一百萬倍,接著他們溶解了納米纖維素并凍干了它,這樣水分蒸發時該材料不需經歷液體狀態,待材料中的分子不再分解后,它就穩定了下來。結果顯示,材料非常堅固、輕且柔軟,它看上去像床墊中的泡沫,但它要硬得多、輕得多且更透氣,你的觸摸不會令它碎掉。
然后,研究人員將能導電的特制墨水涂在了這種氣凝膠的外面,讓這一材料具備電池所需的電屬性。該團隊利用這種材料和碳纖維納米管電極創造出了3D超級電容器和一個混合電池。它們在被壓縮75%的情況下能正常工作,在經歷400次充電周期后超級電容器還能穩定工作。
現在研究仍處于早期階段,不過將來它們能被用在當前電池無法適用的領域,它們還能用在服裝上,幫助研發可穿戴電子設備,比如能替你手機充電的T恤。
(來源:煎蛋網2015年6月3日)

用腦波識別講話內容
最近,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研究所等多家機構研究人員第一次證明,根據腦波能重新構建持續講話中的基本單位——單詞和完整的句子,還能生成相應的文本,且該成果已在《神經科學前沿》發表。
研究人員記錄的腦活動來自7名癲癇病患者,他們的大腦皮層表面因治療需要放有電極陣列(ECoG)。當患者朗讀例文時,研究人員以高分辨率記錄下ECoG信號。隨后,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分析并開發出了“腦-文本”系統。這一成果除對基礎科學方面有所貢獻,幫人們理解大腦中復雜的講話過程外,還有助于將來開發新的語言通訊工具,并可固定在病人身上幫助他們交流。
(來源:《科技日報》2015年6月17日)

中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引起自身性免疫疾病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金帆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Gerard Wong合作,研究發現了導致自身性免疫疾病中,免疫系統如何被外源或內源分子激活的統一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材料》上。
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的小角同步輻射散射的方法,率先表征確定了一系列可激發免疫反應的外源或內源分子與DNA所生產復合體的空間結構,發現了激活免疫受體蛋白TLR9的分子機制,即TLR9是否被激活嚴格取決于外源或內源分子與DNA所生產復合體的空間結構,只有當DNA分子被外源或內源分子壓縮到一特定空間距離時,免疫受體蛋白TLR9才可被激活。他們與瑞士的Michel Gilliet教授合作完成了對這一系列DNA復合體對免疫系統激活的測試,從而在實驗上確定了是什么樣的空間結構可令免疫系統激活,最后與劍橋大學教授Jure Dobnikar的合作,利用計算模擬的方法證明了所發現的實驗規律,從而最終闡明了其分子機制。這一突破性進展將幫助人們找到新的方法去治療這一類疾病。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2015年6月11日)

用WIFI給數碼設備充電


美國的工程師最近開發出一項技術“Ambient Backscatter”,據說能把WiFi信號轉化成電力,現在已經做出了一個路由器原型,首席工程師Shyam Gollakota在最近的EmTech Digital會議上展示了路由器雛形。
Ambient Backscatter也被稱為WiFi背向反射技術,這個技術的基礎就是讓兩個沒有電池的無線射頻設備通過反向散射讓雙方無線信號通信。無線射頻供電的電腦是一個實現計算和交流的小型設備,能只靠從無線射頻捕獲的信號供電使用。
實驗中使用的路由器會發出無線電波然后被轉換成直流電設備整流器中,類似于太陽能電池板,把光能轉換成電能,然后又用電壓轉換器增加信號的電壓電平來滿足傳感器或微控制器的需求。在實驗過程中,路由器能供一個沒有電池的相機的電能,最遠距離是5米,使用頻率為每35分鐘拍張照,還能帶動一個沒有裝電池的溫度感應器。
Gollakota的技術并不是首次試圖從周邊環境中捕獲無線信號使用的技術,但是這是第一次不需要專用網關來連接到網絡的。
(來源:煎蛋網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