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子鈺
由于“曝光效應”的存在,我們對鏡中的自己會更有好感;而在反復自拍的過程中,我們會覺得照片中的自己越來越美,從而收不住手,陶醉其中而難以自拔
近日,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據美國精神病協會認定,“自拍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熱衷自拍的女神們,請擔憂一下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
別著急,放輕松,這其實是騙你的!當然,上當的不光是你,國內很多媒體都上了當,正正經經地轉載了這個報道。
自以為中槍無數的自拍黨,終于可以拍拍膝蓋,安心地打開前置攝像頭了。那么,你是否知道,自拍為什么會蔚然成風?“自拍成癮”真的需要擔憂嗎?
自拍拍出事故的,據說還真不少。前不久,媒體就報道過一個英國男孩Danny Bowman,每天要拍200多張自拍照片,花在這上面的時間達到10小時之多。自拍2年后,他忍無可忍決定自殺,好在自殺未遂。
其實,自拍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在攝影術問世之前,很多畫家都喜歡給自己畫像。比如16世紀的達芬奇,17世紀的倫勃朗,都有《自畫像》的名作。就連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個熱衷“自拍”的人,只不過皇帝當然要“高大上”一些,他把自己打扮成菩薩、文人、采藥師等各類角色,然后命令畫師畫下來欣賞。
1838年,人類第一次將自己的影像投放到膠卷之上。第二年,美國攝影師羅伯特·科尼利厄斯拍攝了史上第一張自拍照。而“自拍”這個詞早在 1984年便已出現,英文學名為 Self-timer,當時只是指照相機可自行設定拍照時間的一種功能。時隔百余年,自拍如今已成為席卷全球的網絡風尚。
2013年,“自拍”(selfie )被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認定為年度熱詞。目前,Twitter上轉發次數最多的圖也是一張自拍照,博主是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主持人艾倫·德詹尼斯,照片內容是她發布的一張與眾明星的現場自拍,這張照片被轉發了兩百多萬次,獲得了一百多萬個 “贊”。
從心理學上看,自拍是一種自我強化的過程。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著自我關注的傾向——即“自戀”的第一階段。“自戀”一詞最初來源于精神分析學,因弗洛伊德的《論自戀》而廣為人知。
自戀的第二階段是病理的自戀主義,“自拍成癮”無疑屬于這個階段。精神分析學家康巴克描繪了自戀主義者的人格特質:“具有野心勃勃、夸大妄想、劣等感以及極度渴望從他人那里獲得贊賞與喝彩的多重人格特征。”請復制這段話,粘貼在你朋友圈自拍黨的評論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中,具有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的自戀主義者大量涌現。由此,前精神分裂癥的、邊緣性的性格紊亂——自戀主義成為消費社會普遍的人格特質。
人作為群體性社會動物,都有分享和交流的欲望。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的生活壓力變大,于是,自拍成為一種釋放壓力的渠道。
人們把生活照貼到網上,渴望受到關注和肯定,滿足“被看”的心理需求和人們或多或少的“自戀”,從而產生滿足感。或者看到別人曬自拍照,也想主動嘗試自拍。在這些心理需求的綜合作用下,網絡自拍漸成熱潮。

01 在攝影術問世之前,很多畫家都喜歡給自己畫像。圖為達芬奇的自畫像。

02 由于“曝光效應”,那些不斷自拍的人會漸漸覺得照片中的自己越來越美,從而收不住手。
自拍成癮的英國男孩Danny Bowman,其自殺原因是始終拍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實際上,這是人們自拍成癮后普遍的心理疑慮——總是覺得照片中的自己不如現實中的自己好看。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曝光效應”,是指某樣事物出現的次數越多,人對其產生的好感度也越高。
由于曝光效應的存在,我們對鏡中的自己會更有好感。因為在自拍之前,我們已無數次看過鏡中的自己了,而自拍的時候,由于角度、定格的效果不同,會讓人覺得陌生,這就是為什么大家會被自拍照片丑哭,接著不斷拍不斷拍,直到自己滿意,或永遠不滿意而心生郁悶。
另一方面,人們不斷拍不斷拍之后,由于“曝光效應”,會漸漸覺得照片中的自己越來越美,從而收不住手,重復地自拍po圖,曬出自己覺得好看的圖來增強自信。何況有了各種自拍神器、美圖軟件等來為自拍美圖加分,這種虛妄的自我欣賞和陶醉,就讓人難以自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