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提升中國政治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15ZDA042)的研究成果。
【內容摘要】 作為社會協調和社會互動的實踐主體,新聞傳媒在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政治理念不僅賦予了新聞傳媒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新角色,為實現社會階層及群體之間的溝通對話提供了多樣化的渠道和平臺,也蘊含著中國本土語境下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質素。“對話新聞”作為一種尚待挖掘的新聞理念與實踐樣態,在接應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這一本土語境的過程中,通過理念互通、議題互設和行為互動,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國家治理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也為新聞傳媒主動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間。
一、緒論
新聞傳播領域各種理念的生發和理論的形成都得益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時代性變革,并深深植根于新聞生產的具體實踐中。在溝通對話與協商民主逐漸成為增進社會成員相互理解、緩解社會矛盾、彌合社會裂痕、消除社會誤解的有效手段的情境下,如何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解釋和定位新聞?在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改革進程中,新聞傳媒如何以批判性思考和建設性立場引領公眾作出理性判斷、協調解決公共問題?這些問題的詮釋與探究都將使新聞傳播理念與實踐呈現出新的樣態。
1研究緣起
在西方,1980年代末出現的公共新聞學與西方政治領域推崇的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有著相同的背景和時代脈絡,政治思潮和新聞學領域理念兩者主旨的深度契合引發不少學者討論,西方公共新聞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應和了西方協商民主對公共領域的吁求。那么在中國,現階段的一些政治、社會理念中是否蘊含著本土語境下新聞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質素?
在中國,“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內容——“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 ①在基層群眾中間,也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
必須承認在中國現有傳媒制度的影響下,通常“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會令嵌入其中的新聞傳播子系統產生變革的內在需求。” ②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念在政治社會領域引發建設性對話的同時,也將促使新聞傳媒行業自身的功能需求發生變化。作為在西方曾經極具影響力的協商民主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有何差異?是否具有嵌入到中國新聞傳播實踐的現實可能?發展中的新的新聞樣態能否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存在理念上的勾連?
2研究回顧
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把協商民主理念同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的研究成果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協商民主與公共新聞相結合的探索。“1980年,約瑟夫·M比塞特(Joseph MBessette)在《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一文中首次在學術意義上使用‘協商民主’。” ③協商民主意味著“政治共同體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過參與政治過程、提出自身觀點并充分考慮其他人的偏好,根據條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實現偏好轉化,批判性地審視各種政策建議,從而賦予立法和決策以合法性。” ④可以看出,西方公共新聞運動所采用的方式是“引導、組織公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讓公眾懂得應該如何去解決所面臨的社會政治問題,從而推動社會的民主進程。” ⑤但公共新聞在實踐操作中面臨著不少問題,也飽受質疑:媒體過度介入公共事務,甚至制造和推動事件的發展,在強大的商業運作下,公共新聞不再以促進公民民主為宗旨,而是以吸引新聞傳媒消費者的眼球為目的,這顯然背離了協商與民主的初衷。
第二,傳播學視角下交往行動理論的探討。哈貝馬斯認為,“主體間通過交往達成共識,其共性在于規范的一致性、共享命題知識以及相互信任對方的真誠性。而這些共性可以用語言的溝通功能加以解釋。” ⑥在他看來,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體之間的關系,它處理的是主體通過溝通達成共識、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條件。這種交往行動體現的正是一種以協商和共識為基礎的溝通式傳播,研究者力求將哈氏的理論與當下中國的公共領域和傳媒實踐相結合,提倡傳媒“在傳播活動中應該樹立一種對話交往的互主體意識,把傳受兩級都視為具有同等主體地位的伙伴關系,并注重互動的真正精神內涵。” ⑦這些探討揭示了溝通交往對傳播領域的影響及價值。
第三,國內借用協商理論分析傳媒報道對公共政策個案的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內新聞傳播實踐的土壤中并不富含“對話協商”的質素,學者對協商民主的研究基本以個案為依托,討論大多集中在:一些由民眾推動的環境保護、醫療改革等社會議題,通過作為“調停者” ⑧的傳媒發揮作用,“搭建公眾討論的多元空間與場域,進而引導公眾理性的參與及對爭議性議題的認知” ⑨等等。學者們結合事實案例,從引入協商民主理論的“可能性”層面提出建議。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已是中國主流政治話語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此引發的理論與實踐領域的探討理應從“是否可以”向“如何能夠”的視角轉變。
第四,關于“對話新聞”(dialogic journalism)新模式的研究。近年來,有研究者分析“西方新聞理論”演進的哲學與實踐基礎,認為“對話新聞學”作為后起之秀,要“修正、補充和完善‘客觀新聞學’存在的種種缺陷和不適應新的媒介和社會生態變化的那些部分” ⑩,這已然把“對話新聞學”的地位提升到與早已在新聞界有著根深蒂固影響的“客觀新聞學”相并列的高度。亦有研究者挖掘出這兩種新聞學模式背后的深層觀念——“對話觀”與“反映論” 瑏瑡。
3研究問題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希望探討如下問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能否如同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協商民主一樣,具有引發新聞領域改革的一種可能?中國語境下的協商民主的理念,有哪些可以運用到新聞傳播理論的發展與新聞實踐的探索中?“對話新聞”作為一種全新的新聞理念與操作模式,能否從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傳媒實踐中找到可行的發展路徑呢?
本文首先將探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在民主政治發展與社會治理實踐中的內涵層次,探尋其與新聞傳播理論的理念勾連,結合中國語境梳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社會溝通及對話理念的邏輯關聯,力求破解“對話新聞”模式在中國生發過程中的障礙,并為新聞傳播領域尋找和定義新的新聞理念與模式提供路徑。
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層次及實踐特質
中國的民主政治實踐蘊含著豐富的協商民主形式,要理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這一政治理念與新聞傳播理念的契合之處,首先需要明確其包含的內涵層次及實踐特質。
1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國家政治層面。從抗日戰爭時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建立了新中國,形成了國家治理過程中深厚的政治協商傳統;第二個層次是社會議題層面。這一層面包括兩類情況:一類是公眾與官方的協商,對于公共政策的爭議性議題,公眾通過各種方式與官方溝通,再經由媒體的報道,各方經過理性商討,使爭議性的政策取向就發生了改變;另一類是公眾之間的協商自治,利益訴求產生沖突的群體之間通過溝通對話進行協商,從而達成共識,此類情況最能體現協商主體間的平等關系。
2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實踐特質
社會協商通常由利益訴求相異的雙方所觸發。事實上,基層一旦出現協商的需求是爭議性議題與相異利益訴求倒逼的結果,參與者們往往試圖通過平衡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就如何解決問題達成共識。在集體意志或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中,伴隨而來的理念、言論,甚至行為的“沖突”自然而然地觸發了利益主體進行溝通的訴求。
社會協商要以公共理性為前提。“協商是理性的,因為參與各方在提出、反對或支持其觀點時,都需要陳述他們的理由。他們在給出理由的同時,希望那些理由(而不是例如權力)將決定其觀點的命運。” 瑏瑢協商更多憑借的是“理”,而非情緒化的偏見,確保利益訴求相異的多方群體能達成共識的根本前提就是公共理性。協商民主理性的特質不僅意味著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具有達成體諒的可能,理性的表達平臺更有利于促成他們形成共識。
社會協商主體需要處在平等的位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主體涵蓋社會各界、各方面人士,既反映多數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納少數人的合理主張。協商民主強調各個主體參與的重要性,普通人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維護自身權益。協商的任務就是盡可能把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傳達出來,通過對協商過程的呈現和對公共議題的解釋,建構身份平等的參與主體,不因人數的多少和社會地位的高低而貶損或抬升某一群體。
社會協商的有效方式是主體間的溝通。理想的協商方式是利益相關的各個群體,面對面地把自己的見解訴諸對方,在理性的溝通、反駁、自證中實現意見的整合,并就沖突議題達成共識,從而促使社會各方付諸實際行動來解決各種爭議性問題。
三、作為“對話”:協商民主與對話新聞理念的耦合邏輯
在實際操作中,協商民主的實施難以在同一時空中覆蓋所有相關群體,因此大眾傳媒的中介協同角色就顯得十分重要。新聞對沖突的渴求使得大眾傳媒成為協商民主實踐的天然平臺,協商主體在傳播空間中所呈現與討論的問題正是社會中各種沖突、矛盾的一種延續。大眾傳媒消弭了時間、空間等因素,源自各類群體的不同觀點成為了媒體組織議題報道的素材來源,對話的聚合使傳媒成為協商的“意見場”。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與新聞傳播理論有著契合的理念勾連,協商過程中的沖突議題成為媒體報道的最優選擇,媒體也能夠通過提供意見聚合的公共平臺,營造一種平等、理性的協商氛圍。
1溝通作為協商民主的實踐方式
哈貝馬斯認為,民主意見和民主意志的形成過程,不僅表現在立法機構中各種利益的達成與妥協,更取決于公民在公共領域的自由商談,這種自由商談主要通過主體間的溝通與互動來達成,其核心就是不同利益主體通過溝通、討論達到對情境的共同界定。 瑏瑣
從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特質來看,溝通作為一種重要的實踐方式,逐漸突破了傳受關系中的被動因素,特別是基層公眾已不僅僅滿足于對信息的被動接收,而是對新聞報道所涉及的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等社會公眾事務進行討論和評判。協商民主的基層實踐恰恰為社會成員之間實現平等溝通提供了一種可能,在承認各方利益沖突的前提下,通過溝通、協商解決矛盾,是成本最低、傷害最少、最有利于社會穩定的最佳選擇。
曾經試圖將協商民主理論運用到傳媒實踐中的西方公民新聞運動遇到了不少問題。媒體過度的商業化運作“使公民退位成消費者,媒體的目的不在帶動公民審議,而在吸引閱聽人注意。而媒體又多聚焦在少數精英上,一般公民對媒體這項‘意義’制造系統,影響力有限。” 瑏瑤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共意見的表達平臺,能夠實現協商民主所倡導的主體間的理性話語溝通,在強化了這層理論勾連之后,需要思考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應該促成新聞理論與實踐的何種改變。協商民主正是在主體溝通的過程中才具有公共性,最終的公共決策才具備合法性,而對話是進行溝通的一種有效公共互動,讓參與者在交流、自辯中達成信服與共識。
2協商民主蘊含著生發對話新聞理念的社會機制
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借鑒國外理論,歸納了“對話新聞學”的核心內容,試圖用“對話”理念來尋找本土化的淵源,探索促成新聞理念的轉變和實踐的改善。如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這一政治理念的明確提出,給了“對話新聞”在中國語境發展的另一種架構。事實上,“對話新聞”理念在新聞操作中的運用與當前推進協商民主的政治實踐具有相當緊密的契合度。
推崇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者主張在社會結構及其內部各子系統的相互關系中考察社會傳播系統,并從功能需求的視角來檢視傳媒的變遷。新聞作為“對話”這種理念的催生是對社會變遷的調適,也是對新聞理論的重整。
第一,中國的社會轉型與傳媒發展包含了協商與對話的質素。社會轉型帶來的利益增損與社會階層分化伴隨著多元訴求,這一變遷對作為現代社會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大眾傳媒提出了具體的功能需求。如今傳媒領域已經成為政策協商的平臺,幾乎重大公共問題都會呈現在這個平臺上,成為人們關注、討論的對象。傳媒空間在一定意義上也成為政策對話的空間。近年來一些公共政策的出臺由于牽涉不同利益需求,會引發很多不同的聲音,例如“闖黃燈到底如何扣分”“法定假期該不該調休”等議題,通過媒體的報道以及公眾意見的交流與協商,不再是一條政策貫徹到底,無論是傳統媒體的對話呈現,還是新媒體的話題發起,對議題的走向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與修改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參與具有重大公共意義事務的討論成為轉型期解決中國發展各種矛盾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
第二,公眾有參與基層社會自治管理的對話訴求。協商不僅存在于官方與民眾之間,在很多情況下,群眾的自我治理更需要對話的環境。媒體通過拋出矛盾、呈現沖突來關注和解釋復雜的利益訴求及其與官方話語的互動,在矛盾沖突的呈現中,各方才能最大限度地平等發聲,盡力消弭利益相異群體間的差異,以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并使問題得以解決。協商民主既是不同的社會力量的妥協過程,也是人們通過商談達成理解的過程。此時媒體需要做的,就是嘗試在對日常公共議題的報道中,從民眾關注的角度切入,不忽視、不渲染、不盲從,探討各方對話提出的立場及背景,呈現對話甚至沖突的過程,以協助民眾了解并參與公共生活。
第三,傳媒市場的競爭打破了單一傳播的藩籬。面對強大的市場邏輯,新聞媒體的功能必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延展,媒體的內容生產需要跳出自上而下的框架,代之以上下互動的方式,主動地為不同利益的訴求者開辟表達的渠道,提供更容易為公眾接受的傳播形態。由于協商民主要建立在能夠鼓勵公共對話的社會機制上,以使公民能自由公開地表達,在理性尋求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大眾傳媒的角色就很重要,對話的本身就是新聞內容生產的素材,就是媒體報道潛在的市場價值。用對話新聞促使傳媒成為協商民主的有效途徑,這一專業化的新聞生產理念同樣合乎西方新聞傳播規則,甚至可以說是新聞從業的基本準則,這就為中國傳媒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與世界接軌提供了可能。
可見,作為“對話”的新聞生產理念在中國目前的新聞實踐中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實需求,同時不乏市場潛力和價值,又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政治理念相勾連,因此在推動協商進程的多方力量之外,大眾傳媒作為一個適合展現“對話”的實踐主體和建構公共領域的重要力量,理應成為協商得以實現的重要渠道。
四、展現“對話”: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中的傳媒實踐
“對話新聞”理念在接應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這一本土語境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政治理念與新聞觀念的交互也給新聞媒體的傳播理念、傳播形態和傳播方式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在明確了前文理論邏輯之后,需要探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如何進行傳媒實踐,“對話”理念如何在新聞生產中發揮作用,這種實踐具體表現出怎樣的形態與特征,又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1議題生成:以傳播溝通開放新聞內容生產
在傳統的新聞實踐中,大多數議題的報道往往是媒體主動設置的結果,當協商民主理念逐漸成為公眾共識時,就需要媒體主動搭建溝通平臺,將公眾參與納入到專業化的新聞內容生產中,讓報道議題在開放的環境下與公眾關注達成融合。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在談及新聞頻道節目改革時說:“想做兩個小時的直播,可以叫《聽證會》,完成全社會的溝通。全部立足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上,比如說該不該生二胎,勞教制度要不要取消,黃燈該怎么處罰。那我可能會把政府的決策者、反對者、媒體代表、公共知識分子、網友都叫來,這里有話題設置,大家公開討論公共政策,最后以舉牌的方式投票,是贊成還是反對。” 瑏瑥這種代表不同利益訴求的主體在一起理性地表達觀點、實現溝通,其中就包蘊著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實踐,而媒體的報道就需要從“沖突出新聞”所慣有的對立模式向公眾參與的協商民主模式轉變,盡可能多地提供多元化的議題解釋框架,打開新聞內容生產的大門,使新聞報道的議題在帶有民主色彩的溝通過程中產生,使公眾能夠在多樣化地選擇中達成共識。
2溝通互動:媒體報道對協商議題的選擇
在協商民主的傳媒實踐中,媒體的職責不僅僅是要提供傳統意義上供受眾閱聽的信息和書寫的新聞文本,而是要通過議題與協商主體的交流互動,將協商民主的過程通過對話新聞保留在公共視野中,承擔呈現公共協商與促進公民參與的雙重功能。
《南方都市報》2013年開創了“坐下來,談一談”公眾論壇,針對城市垃圾處理、城管小販關系等公共議題,誠邀各相關的利益方放下成見,坦誠交換意見。在法治的前提下,各方提出建設性建議,為街頭社會的有序安排提供思路,期望達成共識,尋找出路。論壇有陳述觀點、有辯論交鋒、有形成共識,眾多日常生活議題成為媒體牽頭討論的對象,而討論對話的成果將在具體的新聞生產實踐中強化報道的深度、增強媒體核心競爭力。與西方公共新聞運動不同的是,媒體并不直接把論壇本身作為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因為有制造“傳媒假事件”之嫌,而是將論壇作為新聞報道策劃的一部分,利用這個對話平臺的交互作用來挖掘議題,在新聞報道之前了解協商主體之所想,從而在媒體上進行真正有效的對話新聞實踐。
這種報道方式使對話理念貫穿新聞生產的全過程,不把眼光放在一時一事的新聞事件上。媒體的這種看似“介入”實質是脫離新聞報道本身的“假介入”,媒體的報道不涉及論壇的本身,這是對公共新聞的超越,既避免了媒體角色的錯位,又能找出公眾真正關心的議題,從而呈現不同意見以引導公民參與討論,把公眾從潛在參與者變成積極的關注者和對話者,使普通群眾關注的層面和思考的角度得以在媒體的論述平臺討論和呈現。
3平等呈現:從公共政策的推動到基層協商對話的呈現
“一些對話性機制運用的是隱含在交流中的視角采取和角色承擔的能力——站在其他任何人的立場上進行考慮的能力。” 瑏瑦以往的公共協商多數在“官-民”之間,而協商民主的主體更多的在于平等的“民-民”之間。轉型社會多種觀念和不同的利益群體共處時,媒體在“矛盾-求解”議題的報道中呈現對話協商,讓孤立的“他者”不會再輕易地被塑造。
中央電視臺《看見》欄目的《99%對1%的拆遷》,2013年1月28日報道了廣州楊箕村的拆遷矛盾。《新聞聯播》和《新聞直播間》以“新聞連續劇”的形式分別在2013年1月4日至8日和11月14日至18日分兩季共18集播出《成都曹家巷拆遷記》。關于拆遷的報道,以往更多的是拆遷戶與拆遷方的矛盾,這其中暗含了一種強弱的身份不平等,但是在曹家巷和楊箕村,卻演變成了搬遷戶和留守戶、絕大多數人和少數人之間的博弈。節目中提到,如何協調復雜的利益關系,當地政府和企業開始探索一種創新社會管理的新模式——居民自治改造。具體而言,是讓多數群眾(急盼拆遷)去做少數群眾(不愿拆遷)的工作,就是讓老百姓自己說服自己,自己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而“媒體的報道呈現了涉及拆遷的各個利益主體們在公共平臺上各抒己見的過程,通過公開協商來參與對議題的決策,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以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瑏瑧
通過媒體的報道來建構不同利益群體的協商機制,讓涉事群體都能以公共利益為目標進行平等、公開的信息交流、意見競爭以及協商對話,媒體不做價值判斷,使各方利益最大化地實現,這應是當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價值追求,這種傳播精神同樣是對話新聞所期待完善的。
4重建共識:協商目標的達成與“對話”的角色邊界
協商民主的作用在協調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是建設性的,而非破壞性的,這就決定了對話新聞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揭露社會問題。如何在具體的公共議題中促成“官-民”“民-民”展開公開對話和理性協商,把感性情緒的沖動降到最低,在公開陳述的理由中了解對方的價值和偏好,在共識中推動民主進程,成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實踐的核心關切。研究者擔心“對話新聞”會受市場影響,導致媒體越出實踐協商民主的角色邊界。但“一切新聞實踐都應該致力于建構公共對話平臺,反映多元化的聲音,促進各個階層、團體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而不是僅僅反映客觀世界。” 瑏瑨這就要求記者和媒體要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發起公民討論,組織社會活動,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成為社會進步的有力推動者,而不僅局限于旁觀記錄。
然而,媒體在對話新聞中的“角色”邊界不是介入事件,而是能夠通過呈現對話協商的報道來讓人們明白雙方為什么這樣,何以能夠這樣,他們的相異訴求是什么,在紛繁復雜的進程中是不是蘊含了能讓雙方都容忍的手段和能接受的后果等等。因此,展現“對話”由于能夠反映民眾與民眾、媒體與民眾的良性互動,就可能創造一種新的機制。各種利益群體之間不一樣的觀念和體驗往往是沖突的來源,而沖突本身也是醞釀規則的過程。當沖突的各方在意見的磨擦中不斷地摸索著問題求解邊界,媒體的報道就是試圖理解雙方的體驗、呈現雙方的意見,才能盡可能地尋找共識。
協商民主的傳媒實踐擁有著重要的社會整合力量,對媒體而言,對話新聞的理念也帶來一種自我解構與重構的可能。一貫將客觀性原則奉為圭臬的媒體也應重新審視自我的角色,在守望社會的同時,更應具備一種呈現多元表達空間、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動性。
五、結語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這一政治理念與新聞傳播理念存在著一定的共生關系,前者的實踐更有利于催發和營造“對話新聞”理念普及的傳播環境。在這種前提下,公眾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參與社會公共討論、推進現代政治理念的普及,也會有一種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公民的可能。未來一個時期的新聞改革也一定跟民主、民生,更多的平等、參與、對話這些社會主義因素緊密相連。在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改革進程中,媒體理應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實踐主體,通過“對話新聞”操作和實踐,努力成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 瑏瑩的渠道和平臺。
注釋:
①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0頁。
② 常江:《結構變遷與功能轉化——解讀〈新聞聯播〉改版》,《現代傳播》,2012年第6期。
③ Joseph MBessette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 Government,In Robert AGoldwin&William A Schambra (Eds),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Washington: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1980,pp102-116,轉引自陳家剛:《協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復興與超越(代序)》,陳家剛編:《協商民主》,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2頁。
④ 陳家剛:《協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復興與超越(代序)》,陳家剛編:《協商民主》,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1頁。
⑤ 鄭一卉:《美國的公共新聞運動》,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⑥[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性》,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頁。
⑦ 李欣人:《傳媒互動觀念的重塑:哈貝馬斯交往理論探賾》,《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12期。
⑧ 曾繁旭:《傳統媒體作為調停者:框架整合與政策回應》,《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1期。
⑨ 陳剛:《范式轉換與民主協商:爭議性公共議題的媒介表達與社會參與》,《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第2期。
⑩ 史安斌、錢晶晶:《從“客觀新聞學”到“對話新聞學”——試論西方新聞理論演進的哲學與實踐基礎》,《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12期。
(11)蔣曉麗、李瑋:《從“反映論”到“對話觀”——論多重語境下新聞的轉向》,《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12)[美]杰拉德·F高斯:《理性、正當性與共識》;[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編:《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陳家剛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頁。
(13)[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470頁。
(14)黃惠萍:《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象: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中國臺灣),2005年夏季號第83期,第49頁。
(15)鄒煜:《一個人與這個時代:白巖松二十年央視成長記錄》,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頁。
(16)[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協商:多元主義、復雜性與民主》,黃相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頁。
(17)常江、許諾:《新聞連續劇:敘事策略與傳播樣態探析》,《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5期。
(18)Jay,RWhat Are Journalists Fo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p262
(1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2日,第2版。
(作者張晉升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許諾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