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近代報刊與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研究”(項目編號:12ZWX068)的研究成果。
【內容摘要】 本文主要討論社團、文人群體、報刊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清末民初,文人借由現代社團、報刊開展交往,開拓現代交往空間,并在參與社團、報刊的活動中,逐步構建出一種全新的現代文學公共空間。在新的文學公共空間中,文人們又逐步掌握現代文化話語的權力,進而確立現代知識分子的地位,積極參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
在近代中國,文人們由于種種原因由傳統鄉村農耕文明環境遷移到現代都市之中,脫離了原來熟悉的社會和文化環境,進入一個對他們來說相對陌生的異質人群組成的城市空間。他們特別需要尋覓同道、聚合知友,以期通過同類人群中的私人性和公共性的交往,求得群體身份和個體價值的確認。在清末民初文人借助于現代社團、報刊開展的交往過程中,一個全新的現代公共空間逐步被建構起來。
一
清末民初社團大量興起,據張玉法先生統計,清末的10年間國內及海外華人社團就達到668個。后來桑兵教授更新統計數據,他認為全國僅商會就有900多個;教育會723個(到1909年);農學會296處(到1911年)。清末民初的現代性質社團很明顯地體現了現代公共空間的特點,如葉中強先生所說,“結社可看作文人們在城市中開展社會交往,重構群體關系,尋找精神歸屬,并以此介入城市、市民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 ①
清末社團之所以興盛,原因有很多,從交往的角度來看,就是現代城市的興起加速了人員的流動。這種流動打破了傳統的“鄉土社會”的穩定性與封閉性。隨之而來的就是文人們的人際關系在傳統的私誼網絡上進一步展開,開始利用現代城市提供的全新空間,與城市原住民和遺落在城市中的前朝遺老及從鄉村到城市居住的寓公等這些對他們來說完全陌生的群體進行交往。這種影響不同于傳統社會,因為傳統社會中“賢人則代表主要的群眾輿論與公共意見。” ②許紀霖先生認為,這些社團是通過三種方式進行連接的:一是對私誼的認同。這是每個時代形成會社的最為基本的方式;二是對“界”的認同。這是清末新出現的,章清教授就指出,“近代中國集團力量的形成,其表征明顯是‘省界’‘業界’及‘階級’等亞文化圖,社會成員也主要在這些環節展開。” ③三是對社會政治、文化目標認同的方式。這種方式每個時代都存在,但每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內容。就清末民初而言,文人社團大體是通過這三種方式進行連接的。本文關注的是這些會社是如何開展自己的社會活動?他們與報刊的關系如何?這是本文為考察文人們的社會交往而開辟的一個途徑,正如王鴻泰先生在研究明清社會關系的流動與互動的時候指出的那樣:
“明清之際,社盟活動為其社會中的一大特色,而其構成基礎則為社會上普遍流行的社會交往活動。同時,社交場域也構成一個價值系統,個人可以在此場域中經營個人名聲,藉由聲名的確認來肯定個人價值。而且,當‘名’的價值確立于社會中,且擴及于一般非文人階層,聲名的追求成了普遍性行為時,在‘名’與‘利’的交換下,聲名便可著落于出版市場中,制度性地轉換成經濟利益。如此,社交場域中的社交活動也是價值活動,乃至是經濟活動。在經濟力量的支持下,社交場域穩固地存在于城市中,而城市社會也在鄉土社會之外,成了個人另一個安身立命——或者求名取利的人生活動場域。” ④
將王鴻泰先生的這段話進行高度概括,就可以形成那個時代文人們社會交往的公式:憑借交往空間—展開社交—獲得名聲—出版書籍—獲得更大的聲名,這個思路有助于理解清末民初文人們的社會交往。但是需要注意這個時期社會的發展已不同于明清時期的社會,雖然在社會轉型期會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清末民初,首先在公共空間上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不僅在于交往的地域空間的急速擴張,而且交往時間長度上也延展開來了,特別是在現代城市中電燈的發明應用延長了白晝,使得夜晚成為文人們交往的主要時間點。而更為重要的是,在他們小范圍獲得聲名的
傳播途徑上增加了新的傳播媒介——現代報刊。這種新的傳媒無論是在傳播的時效,抑或是傳播速度、范圍等方面都是傳統的傳播媒介無法比擬的。現代報刊聚集作家一般是通過這幾種方式:一是通過報刊開展的活動或不同的人事安排,將各個獨立的報刊連接起來;二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價值觀念的報刊通過相互認同使之形成一個傳媒鏈條;三是不同報刊或者同一報刊之間開展論爭。
二
借鑒王鴻泰先生的這一思路具體分析社團、文人知識群體、報刊這三者的關系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清末民初,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首先具有下面三個類型特征:
一是以社團領袖人物為中心、以報刊為平臺來開展內部成員之間的交往活動,以期凝聚成員之間力量的聚集類型。這種類型的社團在清末民初這段時間中大量存在,體現出一種文人結社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深深烙印,過渡色彩明顯。相對于“五四”以后文學社團的專業色彩,這種類型的社團具有更為濃郁的人際交往的意味,其出發點不在于文學而在于文人之間認同的需要。清末民初,著名的南社是這種類型社團的典型代表。國內時局動蕩,出于對鄉村安全性的考慮,大批鄉紳移居現代城市做寓公。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大批前朝官員流落到現代城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悠閑有錢的文人群體。他們失去了曾經王朝的實體依靠和士紳擔當的精神依靠,流落都市,其個體精神、價值亟需尋找依靠和認同。在這種現實狀況下,文人們之間開展了以詩酒為主要媒介的交往進行詩文唱和,進而形成自己的社團。這種社團明顯體現出其值取向不在于文學而在于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和對逝去王朝的悼念,同時在精神上獲得相互的撫慰增加彼此的認同。這就鮮明體現了許紀霖先生所說的私誼性,而且帶有濃重的傳統社團色彩。
但是成立于1909年的南社除顯現出這種私誼性外,還表現出現代社會的特性,它不僅僅是文人之間詩文的唱和,還有著自己鮮明的政治價值取向,雖然帶有明顯的過渡特色。“本社之設,原以上海內外多士炳蔚,往往有讀其名著至繁多,或彼此聞聲相思,與為神交者有年而見面不相識,時負于交臂之憾。……故特假座名園,訂期小集,世君子當有惠然肯顧者,不勝于望之。” ⑤后來由于加入者越來越多,活動的能量越來越大,再加上這個社團持續的時間長,因此社團影響極大。第一次雅集為17人后來成員擴展到高峰時期的千余人,據鄭逸梅先生在《南社叢談》考證,有名有姓的就有千余人,而實際上人數可能更多。從這些成員的職業來看,南社像是一個由城市新型文化人組成的聯誼會,它吸引了大多數聚集在上海等現代城市中的各界精英人物。這些人都是當時中國各界的重要人物。南社開展活動一般是聚會,聚會的方式是將傳統文人的詩酒雅集和近代市民的休閑娛樂方式相結合,或在城市游園聚餐,或到城外載酒湖山。
南社雖然有自己的政治意圖,但這個由文人組成的社團更是一個帶有文學性質的社團。社團以《南社叢刊》為平臺出版發行社友的詩文,到1923年共出版了22集。在此之外,南社還出版了刊物《南社小說集》,其成員王鈞卿為刊物做跋,即“南社始于清季,而廣大于民國……而已文學家占多數。詩文歌調歲出三冊,萬流敬仰;紙貴洛陽矣。” ⑥南社這兩個刊物的出版發行在很大程度上聚集了社團內部成員,成為他們交往的重要平臺。特別是對于像南社這樣一個主要由文人組成的半新半舊具有明顯過渡性質的社團,在傳統的聚會之外,社團刊物的凝聚力量、振奮精神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但是相對于創辦內部交流刊物來說,南社成員積極參與當時上海的報刊活動,對于南社內部凝集力量也就顯得更為重要。這種凝集力量的方式已不僅僅停留在內部的聚會及利用內部刊物,而是通過作為一個社團的整體來參與外部的社會活動。在面對外部社會時,社團成員更能增強對社團的認同也就更能凝集力量。南社社友是通過幾種方式來參與上海的報刊活動:一是積極在各報刊發表文章,如包天笑、黃節等在《覺民》月刊上發表文章;二是協助名人辦報,如陳去病、柳亞子協助章士釗創辦《民國日日報》;三是親自辦報,如陳去病創編《二十世紀大舞臺》,后又接替蔡元培編《警鐘日報》。但在參與這些報刊活動中,他們只是起到了輔助性作用還未成為主要力量,不能將這些報刊變成南社的主要陣地。但社友陳布雷、李懷霜主持的《天鐸報》,葉楚傖、姚雨平創辦的《太平洋報》成了南社的大本營。尤其是《太平洋報》由柳亞子主持文藝專欄,其內部職員幾乎都是南社的社員。不僅這樣,南社還把流動聯絡站也設在《太平洋報》報館,“本社因社員加入遍及海內,交通機關急宜成立,現議定于《太平洋》館內附設南社交通部。” ⑦后來南社在外地的交通聯絡機關也大多設在各地的南社社友把持的報館中。
二是以報刊為中心、以作家自由投稿的方式連接,通過刊物來聚集作家。《申報》在創辦之初就與文學聯姻并開創稿酬制度,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涉及報刊對于凝聚作家的功能。近代報刊對于作家群的聚集不完全是經濟原因,特別是清末民初社會處于轉型期,除了現代大都市中以寫作為職業的作家外,那些從傳統讀書人轉型而來的現代文人認為,“談錢”是有辱斯文的事。他們向報刊投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追求精神性價值的實現,使自己創作的作品能夠有一個公開發表的機會,從而獲得社會層面的認同。這完全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價值取向。
《申報》館通過刊登這些讀者的自由來稿就將原來的讀者變成了自己刊物的作者,同時又用報刊提供的載體平臺,將這些互不認識、互不熟知的作家凝聚在報刊周圍,形成《申報》比較穩定的作家群體,使得文學與新聞形成密切的關聯,“此時的小說棲身于社會新聞之中,形成新聞與小說共存的現象。” ⑧對于傳統文人們來說,參加文人間的聚會和相互之間的詩歌唱和,是他們最為重要的日常生活之一,他們通過這些活動來交流感情和增加彼此的認同。他們傳統的唱和方式主要是通過雅集的方式,在宴會上觥籌交錯之間來完成他們的這種交往,或者到名勝風景處開展活動,這些都是他們實現情感交流的需要。
近代報刊出現之后,文人們的交往開始以報刊為媒介,突破傳統私誼性的面對面的交往形式。通過報刊提供的交往平臺可以通過虛擬性的交往,進行詩文的唱和的神交,甚至可以出現“面睹殊慳,神交已久”這種狀態。 ⑨
在這種文人通過報刊上的詩文唱和而進行的交往過程中,報館穿針引線,通過刊登“訪友來書”等形式讓作者們相互了解。為了進一步調動文人們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寫作熱情,申報館不惜動用自己聘請的主筆作“托”,親自用筆名來創作詩文,讓讀者誤認為這些詩歌另有人與之相唱和。早期申報館的主筆都有自己的筆名,有的還有好幾個。除了用筆名寫作政論文章可以保護自己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筆名可以藏匿自己的真實身份,借此創作文學作品,開展與讀者和其他文人的交往互動。細讀《申報》上的詩文,以1878年1月《申報》上刊登的詩文為例子,可以發現這一明顯的特征。在這一個月發表的詩文中,可以發現署名“縷馨仙史”被多次提及,共15人次。這些詩文不僅提及“縷馨仙史”,而且還稱其為“大吟壇”,并且希望他能夠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斧正”。
通過分析這15首詩詞就可以發現,這些詩詞共同提到的人物就是“縷馨仙史”即蔡爾康。而且蔡爾康在這些作者中具有較高的聲望和地位,獲得了作家們的普遍認同。這其實在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以蔡爾康為中心的比較穩定的報刊作者群體。但是也要注意到,這些作者們是通過自由投稿的方式,通過報刊這個中介平臺連接而形成的,其穩定性是相對的。加之報館出于商業利益考慮,這種刊物連接作家群就帶有很明顯的人為策劃的痕跡,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以報刊為中介平臺、以作家自由投稿的方式連接作家群體的不穩定性,但是其對于現代公共空間建構的意義非常重大。有論者就指出,“報刊對文人初步顯示出凝聚一批作家、編輯和讀者的獨有魅力和優勢,一個圍繞媒介而聚集創作隊伍、文學社團、流派、媒介與規范文學的時代即將到來。” ⑩
三是以同人報刊為精神紐帶形成共同價值觀念的文人群體。清末民初最為有名的同人刊物有《小說林》《新青年》《學衡》《大公報·文藝副刊》及胡適創辦的一系列同人刊物。以《小說林》為代表的追求審美風格的文學價值觀念的作者群,以《新青年》為代表的啟蒙文學觀念的作家群體,以《禮拜六》為代表的通俗價值觀念的作家群體,成為那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群體。在此以《小說林》這個清末同人刊物為案例來分析同人報刊在作家群體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及兩者的相互關系。
《小說林》1907年2月創刊于上海,1908年停刊,共出刊12期。雖然出刊周期不長,但對清末民初的文學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小說林》的主要作者有曾樸、徐念慈、陳鴻壁、張英、包天笑等。這些作家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大多掌握了一門外語,能讀懂西方的文學原著,在直接接觸西方原著的基礎上形成了他們在當時獨特的文學觀念。《小說林》雜志發表了大量的外國小說作品,它以翻譯外國小說為主并借鑒西方文學進行自覺的文學創作。曾樸的《孽海花》就是借鑒西方文學的突出代表,其他《小說林》作家如陳鴻璧的科學小說《電冠》、歷史小說《蘇格蘭獨立記》,張瑛翻譯的偵探小說《黑蛇奇談》等都有鮮明的特色。正是因為直接接觸、翻譯西方文學原典,使得他們比國內同時代的作家們更能認識到文學的本體應該是什么,從而形成了不同于同時代其他作家的創作風格。以《小說林》聯絡的這批作家非常強調文學的審美價值取向,體現出《小說林》同人對于文學本體的自覺。這批作家審美的藝術姿態和創作作品的藝術品位,在清末文壇上確實是獨樹一幟。但是由于刊物創辦持續的時間短,盡管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曾與《月月小說》《繡像小說》《新小說》并稱為清末四大小說期刊,但與其他三種相比受關注度不夠,在此后的文學史上其地位也被嚴重低估。可以這么說,清末《小說林》的這批同人作家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審美之維。
同人雜志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學價值觀念及趣味的作家以刊物為中心形成的群體。他們具有共同的文學理想和追求并通過這一共同的目標為精神紐帶相連接。當這一作家群體因為價值追求出現分歧的時候,群體之間也容易發生分化,《小說林》因為刊物的停刊而導致作家群體的解散;《新青年》因為作家群體內部之間關于新文學建設方向的分歧導致刊物的價值取向發生改變。刊物與作家群之間的影響是雙向互動的,價值目標明確的刊物確實可以團結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同人為自己的價值理想奮斗,從而推動現代文學的發展。但作家群體之間的思想很容易發生改變,容易受外在的環境影響,從而導致作家隊伍的分化進而又影響到刊物的生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這種以文學理想為追求的同人刊物存在時間普遍比較短。其存在時間遠低于與它同時創辦的以商業市場為走向的刊物。但是需要注意到,正是這些同人刊物凝聚著同人們對于文學理想的追求,使得中國現代文學可以超越世俗的趣味層面向更高的審美之維延展。
這些作家通常以同人刊物為中心形成一個松散的志同道合的價值共同體。他們的價值追求通過刊物的形象來得以實現并且以刊物為中心形成一個巨大的公共交往網絡。從知識分子共同體內部關系來考察,每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共同體也是一個具有自主性的場域,他們是由一群擁有相同慣習的知識分子組成的,共同的意識形態或學歷出身,知識類型、道德價值、文學趣味、生活品味使他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三
正是由于報刊對知識分子群體的凝聚使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群體參與文學活動并將文學活動延伸到文學與政治、文學與商業等文學外部關系之中,從而形成了一個全國廣泛存在的文學公共空間。報刊之所以能夠影響文學公共空間的形成有賴于其自身的特性。哈貝馬斯認為,“一般的閱讀公眾主要由學者群以及城市居民和市民階級構成,他們閱讀范圍已超出為數不多的經典著作,他們閱讀興趣主要集中在當時最新出版物上。隨著這樣一個閱讀公眾的產生,一個相對密切的公共交往網絡從私人領域內部形成了。” 瑏瑡形成這一公共領域的主要媒介包括: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現代傳媒對公共領域的形成起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書籍生產面對新的讀者層,趨向擴大化和專業化,報刊雜志的內容也變化了。隨著書籍和報刊雜志生產組織、銷售和消費形式的變化,公共領域的基本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他進而指出,“大眾傳媒影響了公共領域的結構同時又統領了公共領域。于是公共領域發展成為一個失去權力的競技場,其意旨在于通過各種討論主題和文集既贏得影響,也盡可能隱秘的策略性意圖控制各種交往渠道。” 瑏瑢同時,他說:“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作為文化載體的雜志版面,以公開、平等、開放的姿態,融合接受各種不同的文化立場、觀點、傾向,成為一片名家各派大體‘自由’言說和溝通的園地。” 瑏瑣
查爾斯·泰勒把公共空間分為主體性的公共空間和跨區域的公共空間。前者指區域性的聚會,公眾們以共同關心的主題聚集在一起,那是一個有形的空間,如沙龍、酒吧、廣場、街道、學校、社團等等。跨區域的公共空間則是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和電子傳媒在內的公共傳媒,它們是一個無形的、想象的輿論共同體,以共同的話題將分散在各地乃至世界的陌生人結合為一個現代社會公眾。按泰勒的說法,公共領域的參與者不一定就是資產階級而是一群有著共同主題的陌生人。他們形成了想象的共同體,是現代社會想象的一部分。 瑏瑤但是社會公眾并不一定是客觀的、固定的存在,它們是被現代傳媒和公共輿論構建起來的,是一群流動的、臨時的、想象性的人群,例如閱讀公眾、戲劇公眾、文學公眾等。 瑏瑥
近代報刊特別是民辦報刊大多是由知識分子精英或商業精英所創辦。他們大多有意識地獨立于官方的政治權力控制之外,與政治權力保持一定的距離,作為公共領域的社會構造部分存在。正是這種天然的公共領域屬性使它能夠進一步擴展文學公共空間的規模。報刊能夠充分發揮凝聚作家群體的作用,為文學公共領域內的作家們開辟一個穩定的交往途徑和有效的交流機制。這種文學領域內作家之間的交流,對于現代文學發展的作用極為重要。這種交流在同一個文學作家群內部及不同作家群體之間同時進行,對于拓寬作家的視野、增加見聞、積累素材十分有意義。特別是同一作家群體之間相互影響對作家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文學觀念、創作風格、審美趣味等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同作家群體通過跨圈子交往或者通過開展文學爭論也能投射這種影響。
近代報刊不僅能夠提供內部的橫向交流而且還具有作家與群體外部交流的縱向溝通功能。依靠報刊提供的縱向功能,作家群體可以突破文學自身范疇限制超出小圈子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的事務中去,從而將作家與社會、國家連接起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同時,報刊在傳播信息過程中具有“倍增放大器”的功能,能將作家群體內部之間的思想觀點集中起來加以傳播,這使得群體內部的價值觀念能夠在外部社會中成倍地獲得自己的影響力,進而將這種影響力轉化成一種社會公眾的集體共識,從而能夠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全新的文學思想空間和文學輿論空間,并能夠將文學界的思想觀念延伸到政治領域、商業領域及其他領域。這樣報刊傳播就能夠突破文學自身的狹小世界從而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公共輿論。
文學公共領域的形成對于現代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近代報刊打破了傳統社會中官方對文學話語權力的控制,改變了傳統的官民文學格局,在傳統社會中的官方與民間社會之間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公共領域,這進一步加速了官方文學與民間文學的分離。“官”“民”這兩種文學之間的互動交流從此有賴于文學公共領域這個中轉站來進行。“官方文化作為一種正統文化,是政治國家賴以維系統治的精神支柱,其主要功能在于從思想意識形態和文化層面為統治階級提供合法性論證。” 瑏瑦而民間文化主要是不同于官方文學貴族化的雅文化,是作為向社會底層大眾提供娛樂休閑和生存意義的闡述并滿足他們精神上需求的文化。民間文化一般是通過民間的戲劇、歌謠、話本、評書等藝術形式在民間社會進行傳播。同時這種文化又容易被官方文學所利用,利用官方意識形態和儒家的道德觀念使之承擔起對底層大眾的教化功能。所以說官方文學一方面企圖保持其貴族化的傾向,把民間文化排除在外并不對民間社會開放,同時又利用民間文學為其統治服務。民間文學雖然有自己的獨特性有自己獨特的言論與表達形態、文學內涵的承傳方式,但是要受官方文學的制約。這也是在傳統文學史中俗文學的地位低下而貴族文學地位尊崇的原因所在。但是隨著近代報刊業的發展與繁榮,這種官民文學格局逐漸地被打破。首先是報刊在傳播的數量和速度上具有傳統官方文學無法比擬的優勢。現代機械印刷日新月異使得文學的復制速度得到質的飛躍。這種可大量復制的報刊文學使文學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傳播成為了可能。其次是報刊提供的信息滿足了社會大眾的需求,同時又使得社會大眾產生新的更大的信息需求。按叔本華的說法,人生一個欲望滿足了新的更大的欲望隨之同時產生,周而復始循環不輟。這種在報刊刺激下產生的新的更大的信息需求,反過來又促進了報刊進一步發展與繁榮,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互動模式。再者是報刊不斷將更多知識思想復制傳播,在傳播技術與讀者需求結合的雙向驅動下文學的重心開始下移進而推動了文學的普及,從而進一步打破了少數知識精英對文學的獨占,開辟了文學進入大眾化的新時代。
近代報刊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從傳統的人際傳播向大眾傳播轉型。“大眾傳播,以文字符號為媒介,以不特定的多數人為傳播對象,在信息傳播的總量、規模與覆蓋范圍等方面大幅度擴展。” 瑏瑧大眾傳媒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信息的流通方式,而且使得信息的儲存與分享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從而將信息從依靠從少數人之間的人際傳播擴展到向大多數人傳播,這種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渠道就開始形成。這使得不同的社會階層可以接收各自需要的信息。“不同性質的報刊往往就是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社會階層的發聲渠道,從而表達自己階層的利益訴求。” 瑏瑨同時,近代報刊借助于自身的公共性可以將個體性的事件轉化為公共事件。報刊的受眾是社會大眾,為不特定多數的社會大眾提供信息而存在的,這是近代報刊自身的一個重要特征。讀者的廣泛性在一方面充分體現報刊不能作為某種集團勢力的私有物的形式存在。報刊的生存需要依靠社會大眾,報刊的創辦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其運營也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本注入,這些創辦資本或營運資金也大多來自于社會大眾:一是私人或團體的捐贈;其次是商業化運作,包括報刊商業廣告的收入。報刊發行是針對全社會公開發行有較高的透明度的發行方式。正是報刊的這種公共屬性,使得其可以將原來依靠人際傳播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的個體性事件投放入到全社會的公眾視野中,使之成為社會公眾共同閱讀與討論的主題,從而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公共事件。同時,近代報刊將個體受眾連接成為一個公共閱讀網絡,通過這一網絡受眾與傳媒之間以及受眾與受眾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
正是因為憑借由現代傳媒網絡、社團活動構建的現代文人交往空間,知識分子能夠通過報刊制造的知識公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與社會大眾發生直接的關聯。這使得他們能夠在社會大眾之中建立起一種輿論的話語權力,從而推動中國文學朝現代轉型。同時,這種全新的現代交往空間對聚集在現代都市空間中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將對他們的現代性心理機制形成和現代主體性的建構產生重要的影響。現代交往空間不僅改變了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同時也使得他們對世界的體驗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些都有助于現代作家主體身份的構建。
注釋:
① 葉中強:《從想象到現場》,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頁。
② 邱新有:《協商民主與“金字塔”倫理道德系統——對中國治理模式的一個原因分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③ 《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集團力量的興起及其難局》,《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④ 王鴻泰:《明清社會關系的流動與互動》,《史學月刊》,2006年第5期。
⑤ 陳去病:《神交社例言》,《神州日報》,1907年7月29日。
⑥ 轉引鄭逸梅:《南社叢談》,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4頁。
⑦ 《南社啟事》,《太平洋報》,1912年4月1日。
⑧ 文迎霞:《商業運營下的文學圖景——〈申報〉早期小說刊載現象評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8期。
⑨ 《無題恭和香海詞人韻》,《申報》,1873年4月25日。
⑩ 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化的發生》,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頁。
(11)(12)[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頁。
(13)劉增人:《中國現代文學期刊史論》,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191頁。
(14)Charles Taylor,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Durham and London:Duk University Press 2004
(15)[德]曼海姆:《重建時代的人與社會》,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80-81頁。
(16)(17)(18)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頁。
(作者系江西師范大學當代形態文藝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