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青年項目“中國電視劇中的城市想象與文化意義”(項目編號:13YJC760078)、中國傳媒大學青年科研培育項目“中國電視劇中的城市想象與文化傳播”(項目編號:CUC13C13)的研究成果。
【內容摘要】 從上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以北京為背景或題材的中國電視劇見證和記錄了三十多年間這座古老都城跨入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化進程,也在對北京的想象和主題建構中完成了對這座城市現代化的獨特的藝術抒寫。
城市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自城市形成以來,在傳統藝術音樂、繪畫、建筑、文學等領域中,藝術家對于城市的表達與抒寫就一直在延續。反之,城市也在或隱或顯地影響著藝術家的藝術感知和創作認知。比如,十九世紀后期法國巴黎的城市現代化進程,就在當時藝術家的創作中得到顯著的觀照和映襯。德彪西音樂中飄忽不定的現代情緒,莫奈繪畫中的印象特質與都市背景,波德萊爾詩篇中的空間感,舉世矚目的埃菲爾鐵塔也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即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問世的。而對于以捕捉和呈現活動影像為特質的現代影視時空藝術來說,城市直接給了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最為著名的是1927年拍攝的《柏林——大城市交響曲》,表達當時現代化都市柏林充滿活力的一天。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逐漸展開,中國影視藝術的創作者也把鏡頭對準了現代化進程中的都市。與電影相比,中國當代電視劇的發展與中國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幾乎同步,中國電視劇與城市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互為映襯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劇的迅猛發展可以窺見中國城市現代化的飛速進程,而在以現代都市為背景的中國電視劇中表達的城市想象與主題內涵也可以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得到映射。對于中國都市而言,作為曾經的歷史古都和當今的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京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著不同尋常且無可替代的角色。從中國電視劇與城市互為觀照的視角出發,作為首都的北京見證著中國電視劇發展的速度和熱度,而三十年間以北京為背景或表現對象的電視劇,也以獨特的藝術方式表達著對這座城市的想象和主題抒寫,建構出一部具有藝術氣息的城市發展史。
一、八十年代:胡同四合院里的安然與保守
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剛剛經歷了特殊歷史歲月的洗禮,剝離政治陰霾后的城市整體上依然呈現出古都北京純樸安詳的風貌。故宮天壇、鼓樓地壇、頤和園、圓明園、太廟王府等昔日王公貴族曾經駐足流連的空間建筑依然巍峨壯觀,但在朝代更迭和歲月浮沉中已漸漸褪去了奢華之感。圍繞在這些高墻碧瓦之間的四合院和胡同卻依舊親切可人,這些皇城根下普通市民安樂知足的生活天地更添歷久彌堅的風韻。“北京過去由千百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組成,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間必要留出通道這就是胡同。” ①“四合院和胡同,從元代開始形成規模,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已經成為北京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最直觀的標志,也是北京傳統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②這是獨屬于老北京的城市景致和生活環境,也是電視劇創作者對古老北京的集中想象。在中國電視藝術剛剛開始復蘇的八十年代,電視劇的創作整體上還顯單薄。與那個時代濃厚的文學氛圍相呼應,電視劇創作者更多從文學作品中汲取源泉和靈感。1985年根據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小說改編的表現老北京市民生活的同名電視劇《四世同堂》問世。盡管電視劇拍攝的年代與劇中時間相隔近半世紀,但在上世紀80年代現代化進程剛剛起步的北京,很多方面還保留著和劇作中三十四年代老北京相似的城市風貌和精神內蘊。因此,這部電視劇對老北京的想象和表現可以說和八十年代這座城市的主體精神和氣質是傳承且相通的。電視劇《四世同堂》中,平常日子里做小買賣的市民們就在離自己家不遠的胡同里擺上小攤,用悠長灑脫的地道北京話吆喝兩聲,賣賣自己做的瓷器件兒、糖葫蘆串兒等等。鄰居和街坊們就在胡同口砸棋兒侃話,論論時事聊聊家常。在節日里,老人們也會帶上孫子們到天橋逛廟會,廟會上唱堂會的、拉二胡的、玩雜耍的和遛鳥的絡繹不絕,各種聲韻畫面匯聚出普通世俗的熱鬧。這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胡同四合院里的老北京市民知足休閑生活的映照。生活空間的固化、人與城的長期相互依存,積淀出特殊的文化心理。正如學者趙園指出的,“四合院的整體意象是嚴整刻板而又充滿人際依存和人情熨帖的” ③,代表著老北京市民的一種安穩心態。胡同的秩序中保持著和諧的街坊關系,也體現著北京人講究分寸和適度的文化心理特點。電視劇《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爺選擇小羊圈胡同居住的原因就是其狀如葫蘆的半封閉形狀能夠給人安全感,甚至認為那是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堅固防線。在日本人最初打進北京的時候,祁老太爺根據他在京城生活了一輩子的經驗,自信安然地吩咐晚輩們只要準備三個月的食物就可以渡過難關了。這一情節將老北京普通市民知足樂天同時也自閉保守的心態刻畫得生動而深刻。《四世同堂》因其對老北京風貌及原著精神的精確表達而獲得第六屆飛天獎的特別獎。
如果說,“恰恰是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及胡同把北京的傳統文化意識以及傳統道德價值取向、傳統倫理觀念和傳統的審美情趣高度凝聚在一起,和北京胡同這樣的‘點’、‘面’結構構筑起具有渾厚文化底蘊的老北京的話” ④,那么這樣的老北京于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在現代化的沖擊中受到質疑和排斥。《大馬路小胡同》《帶后院的四合院》同樣拍攝于1988年,兩劇都是表現當代北京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電視劇。比如,《大馬路小胡同》因生動呈現“老北京的行為作派和生動情趣,都是以生活自身的形態呈現在畫面中的。每個熟悉這種生活的北京人,都會感到真實可信” ⑤而受到藝術評論者的肯定,同時又受到這樣的批評,即“大馬路代表著現代文明的物質生活,小胡同則是一個封閉的形象世界。……小胡同中某些小生產者和市民文化中的封建愚昧的積淀,恰恰是我們時代生活中的落后面。” ⑥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開始影響人們生活的八十年代末期,小胡同里安然自得的生活普遍被認為是落后的,而標志著現代化文明的大馬路則被認為是新生的,按當時的批評話語來說就是進步的。整個八十年代,表現北京的電視劇數量不多,并以呈現老北京的古樸風貌和普通生活為主。表現北京的電視劇與這個古城現代化的意識和進程基本同步,沉重的歷史得以保留傳統的面貌和生態,遲緩的腳步終將裹挾進時代的浪潮中。
二、九十年代:高樓大廈中的穿梭與回望
1990年被公認為是中國電視劇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家庭倫理劇《渴望》因其對過往特殊歷史歲月中人物遭遇與情感選擇的真實表現而創造了萬人空巷的收視效果。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和意義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在于,在推陳出新的城市化改造中,《渴望》對故事發生的城市老北京的韻味與文化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全面的回望和梳理。“‘京味兒’不僅存在于劇作居住陳設、衣食裝飾、日常起居、灑掃應對、市井花市等外部環境的描寫之中,也深入到人物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生活習俗等外部形象刻畫之中,更重要的是依附、滲透在人物心理機制、處世態度、道德風范、生存狀況等內部基因之中,它化作了一種無形的巨大無邊的‘京文化’的氛圍,始終籠罩在《渴望》之上。那個令人熟悉、親切的小雜院,那一群呼之欲出的北京人,無不散布著獨有的、濃郁的北京味,令人陶醉其間、其樂融融。” ⑦其次,《渴望》正如劇名所昭示的那樣,在九十年代撲面而來的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面前,人們對曾經古樸休閑生活方式和相對單純美好人性有著渴望和追尋。
但是,這個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作為首都的北京城市化的進程勢不可擋。高樓大廈仿佛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不僅突兀而堅固地穿插在胡同和四合院的縫隙中,也不斷占據著曾經的空地和農田,新的以高樓為主的社區如雨后春筍般形成。大馬路在不斷擴建,越來越多的轎車在奔馳,外來的超市和歌廳也成了人們新的現代消費場所。在電視劇的鏡頭下,北京的這一歷史進程生動而自然。《針眼兒警官》(1992)講述的是北京一普通胡同里派出所片警為周圍居民排憂解難的故事,劇中城市化的印記非常清晰。名為針眼兒胡同的派出所就在胡同深處,還保留著青磚紅門的老北京四合院特色,民警們騎著自行車穿梭在胡同小巷。胡同里的老人們依然提著鳥籠。然而,胡同里有的老房子開始拆了,現代化的通訊工具電話開始普及,胡同里有了自由交易的小賣部,國外連鎖快餐店麥當勞就在一墻之隔的地方。胡同里的普通居民經常議論著的是到更現代化的外國去拿綠卡,最初一批外國公司駐京的工作人員也出現了。《海馬歌舞廳》(1993)則聚焦于歌舞廳這樣一個代表現代消費公共空間的地方。隨著燈紅酒綠各色人馬輪番登場,有的來買醉、有的來暢談、有的來調侃、有的來沉思,金錢欲望與傳統道德的時代沖突都被電視劇創作者濃縮在這一極具現代性的公共空間。《京都紀事》(1994)一百集創紀錄的長篇連續劇,細致而冗長地描摹出北京城里各種投資熱、房地產熱、辦公司熱、修建大廈與投標招工等情節,一派棄舊揚新大興土木的景象。“這部戲寫了翰英街上楚、葉、林、柯四個家庭錯綜復雜的關系。每個人都有各自對生活、事業、愛情婚姻的看法,也都隨著京都改革開放的事業的變化而變化著。原有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社會心態、人際關系都受到了沖擊,不斷地處于失衡和平衡的狀態之中,《京》劇著重描繪了這些變化。” ⑧《東邊日出西邊雨》(1995)也以北京為背景反映了經濟迅速發展后金錢對藝術、情感的沖擊。可以說,這正是那個時代反映北京城市的電視劇的主題之一。
有意味的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經歷了全民下海的經商浪潮和高歌猛進的城市化擴張,老北京獨特的城市面貌和悠然的生活趣味漸行漸遠,回望和懷舊成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半期表現這個城市的電視劇的另外一個主題。1996年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電視劇《小井胡同》在看似松散的結構中將老北京的人情風物表現得熨帖到位。故事的背景和底色設置在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南城,表現的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風情和這些小人物在災難面前的勇氣和相濡以沫交織出這部電視劇時而低吟婉轉時而高亢渾厚的審美特色。如果說,《小井胡同》回望的是歷史更迭中老北京的風情和小人物的風骨,那么世紀之交一部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則將鏡頭對準新舊交替之際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當下日常生活。根據著名作家劉恒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1998)不僅將胡同深處普通老百姓當下的生活表達得細致自然,更生動記錄和再現了九十年代末古都北京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在這部電視劇的每一集片尾鏡頭中,白鴿依然在這座城市上空盤旋,但它們已然不能再自由地舒展,而是要在不斷崛起的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中穿梭,重新識別變化太快的故土和家園。曾經在古都提著鳥籠悠然散步的普通老百姓們,在世紀之交的時空下不得不面對生活的局促和空間的逼仄。以張大民為首的底層市民化解生活困境的幽默語言使全劇散發喜劇色彩,而他為了在原本十分狹小的院落里搭出一間小房以便安放弟弟大軍的一張婚床而使盡渾身解數甚至招致鄰居老三拍來板磚的諸多細節,又增添了該劇“笑中帶淚”的厚度。在劇終,一家三代即將遷入樓房的新居告別熟悉的四合院,有滿足有期望,但并不是久旱逢甘霖似地喜出望外,而是籠罩著離別的淡淡傷感。正如這部電視劇片頭視聽語言所表現的,畫面中那富含老北京韻味有著精巧石刻的四合院配合著悠揚婉轉的曲調,傳達出的有這個城市平民歷經生活風雨的堅韌和執著,更有故土難離的不舍和依戀。而這也是此時期表現北京的電視劇另一顯著的主題和色調。
三、新世紀:“中國夢”藍圖下的追尋與困惑
新世紀表現北京的電視劇從一部在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鴻篇巨制《大宅門》(2001)開啟。全劇圍繞京城醫藥行業老字號“百草堂”的百年興衰展開,在近代歷史風云和大家族變遷中展現人物性格和命運,線索紛繁然主次分明,人物眾多且立體飽滿。這部經過郭寶昌導演“十年磨一劍”的電視劇以其精湛的藝術表達收獲當年央視電視劇收視冠軍 ⑨。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部以真實存在的“同仁堂”為創作原型的電視劇通過環境布景、人物言行等多方面塑造完成了對一百年前古老北京及其文化的想象和再現。當年這部電視劇熱播的時候,就有文史專家這樣來評價:“北京曾是這樣的一座城市——大而無當,驕而不橫,有深有淺,互相包容。拿這四大特點來形容《大宅門》,也不會太過分。” ⑩除了盡可能還原老北京的地域文化風情,這部電視劇通過“家國同構”的敘事方式,以“百草堂”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1911年清朝覆滅、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這些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所經歷的驚濤駭浪來隱喻民族國家的命運。隨后出現的《天下第一樓》(2004)沿用了與《大宅門》相似的敘事方式和創作主旨。通過京城另一家老字號“全聚德”的沉浮波折來映射民族國家在過往歲月中忍辱蛻變新生的歷程。此時期也出現了反映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老北京平民日常生活的電視劇,例如改編自老舍著作的《我這一輩子》(2002)和《茶館》(2010)等,但這些電視劇對北京文化的回味和再現顯然沒有達到以往同類題材電視劇的高度,也沒有引起太多的反響。但是,以《大宅門》為代表的電視劇在新世紀表達了對古老北京的新的想象和再現,那就是透過對北京老字號凝聚的深情,來表達對民族國家在新時代下復興的渴望和期冀,即“中國夢”的追尋,這也是新世紀以來表現北京的電視劇的一個顯要主題。“國家寓言是此類題材電視劇涉及國家、民族的主題思想和精神的歸結。” 瑏瑡新世紀以來在北京現代化的破舊立新中,能夠得以保留的正是那些承載著豐富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的京城老字號,它們不僅僅是北京地域文化的代表,更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雋刻和傳達。當飽經風霜的民族國家正以現代化的蓬勃新姿站在新世紀之初的時候,京城老字號所代表和弘揚的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正是當下追尋和建構“中國夢”的核心和基礎。
在新世紀民族復興的藍圖下,古都北京的現代城市化進程在延續上世紀末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中不斷加強,中國也在當下成為電視劇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小井胡同》中所表現的老北京南城在城市化的改造中消失殆盡,老舍《駱駝祥子》筆下的海淀農村已經是當今中國數碼科技的“硅谷”,曾經是遠郊的通州、大興、順義在新經濟和新產業的帶動下成為現代化北京名副其實的衛星城。伴隨城市化的擴張,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新北京以故宮和天安門為中心構建起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圍繞它們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并以現代國際的風格成為新世紀北京新的標志建筑。在趙寶剛導演的一系列以北京為背景的青春愛情題材電視劇如《奮斗》(2007)、《我的青春誰作主》(2009)、《婚姻保衛戰》(2010)、《北京青年》(2012)中,創作者對北京的想象和表現已經完全是現代意義上的都市環境。成長和生活在這個都市的青年一代穿梭在現代設施齊全的公寓寫字樓、大型購物中心和酒吧、KTV娛樂場所。作為現代北京城市文明的突出標記如國家大劇院、中華世紀壇、鳥巢、水立方等現代建筑空間,不僅融合在劇情中,也清晰地記錄和印證著古老都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所煥發的生機和活力。
但是城市化在推動經濟高速運轉的同時,硬幣的另一面即帶來高額生活成本等壓力和矛盾也越來越突顯出來。作為時代鏡像的電視劇也相應記錄和表達著在這個現代大都市生存的不易。與前期那種風花雪月的浪漫偶像劇不同,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后期,表現北京的電視劇既充分肯定了年輕人在事業婚戀上的努力和成長,也逼真地傳達出他們在都市化浪潮中遭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困惑。比如《我的青春誰作主》(2009)基本褪去了《奮斗》中風花雪月的色彩,直面年輕人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一個大家庭中的三個表姐妹經過不少挫折后最終在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以成人的身份走向社會。《裸婚時代》(2011)因其醒目而新鮮的對新時代婚姻的解讀而成為一時間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故事的背景仍然是北京,見證了小倆口甜蜜愛情的古都其實際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后越來越清晰地顯露出來。一個屋檐下三代同堂的局促、經濟的巨大壓力、情感瑣碎中的消磨、婆媳矛盾等等,都在狹小的空間中積聚爆發。《蟻族的奮斗》(2012)則更形象直白地說明來自邊遠地區小縣城的年輕人在京城如螞蟻般生存的忙碌和艱辛。
城市化帶來社會生活的變遷,也給傳統的價值觀念帶來沖擊。新世紀以后,都市化拓展的步伐更大,現代化衍生的商業社會的價值觀念更深入人心,由此與傳統觀念的沖突也更加劇烈。根據當代著名作家萬方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空鏡子》(2002)就富有哲理地探討了時代更迭中兩種不同人生價值觀的沖突和碰撞。姐姐聰明漂亮潑辣一帆風順,妹妹平凡善良老實屢遭不測。姐妹倆不止一次地因為人生和愛情的觀念發生爭吵,但誰也不能說服對方。最終,貪婪的姐姐瓢泊異鄉獨自打拼,樂天的妹妹收獲了久違的幸福團圓。但是,創作者并沒有為姐妹倆不同的性格和價值觀貼上簡單好壞的標簽,姐姐追逐利益但活得恣意舒張,妹妹善良知足中飽含著隱忍委屈。劇中大量“鏡中鏡”的鏡頭觀照的不僅是姐妹倆不同的人生道路,更折射和透視出在商業社會中越來越旺盛的物欲與單純美好人性的博弈。這部十多年前的電視劇由于其思辨和審美表現的張力至今看來仍不過時,其頗具隱喻色彩的劇名甚至是對洶涌而至的現代化思潮的一種反思。正像年輕一代評價的,“妹妹的堅持像是我們的90年代,一切東西都沒有膨脹扭曲,包括我們的欲望;姐姐的聰明就像我們的10年代,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富足過,也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疲倦和想退回過。” 瑏瑢經過了城市化推動的經濟高速發展和物質滿足后,電視劇的創作者也開始表達對商業化社會中一昧追逐金錢而迷失自我的價值取舍。《老大的幸福生活》(2010)借助一個地方小城足療師清貧然而簡單快樂的生活來對照京城里他的弟妹們物質豐富精神空虛的狀態。人物身份和命運的設置雖顯簡單化、戲劇化,但昭示了創作者明晰的價值取向。
城市的擴張、經濟的發展不僅帶來商品化市場格局中價值觀的博弈,更因外來人口的涌入、新移民的出現而在現實生活中增加了新的矛盾和困惑。《新結婚時代》(2006)就聚焦于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加劇的城鄉差距以及其在婚姻家庭中的矛盾表現。對于來自偏遠農村家庭的男主人公何建國來說,因為家里經濟條件的限制,當年和自己一樣考上大學的哥哥沒能上成大學,全家省吃儉用供他上了大學并留京工作。因此他對哥哥建成,乃至全家都懷著深深的愧疚,對家里的甚至村里的任何要求都全力滿足。就像劇中小西說的,看病、信訪、找工作,是何家村的駐京辦事處。而來自京城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顧小西則無法理解丈夫及其家人的行為。她從小衣食無憂,順理成章地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愛情上也是水到渠成。在這樣順境中成長的小西,說話心直口快性格上大大咧咧,在婚姻上很難做到委曲求全,因而與丈夫的爭執和矛盾就不可避免。難得的是,《新結婚時代》的創作者并未對劇中人物的性情和價值觀做出是非判斷,而是試圖探尋生活環境、傳統習俗、倫理道德對人物的深刻影響,展示這種城市化進程中客觀的城鄉差距,建國一家誠懇踏實的為人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部電視劇之后也出現了或多或少地揭示由于城鄉差距而引起矛盾的家庭倫理劇,但無論從塑造人物的生動還是揭示生活的內涵來說,都無法達到《新結婚時代》的深度和適度。比如《婆婆來了》(2010)這部電視劇,使本來因不同成長背景小夫妻的小矛盾升級加劇,最終形成農村婆婆和城市兒媳的家庭大矛盾,還上演了婆婆和兒媳動手扭打在一起的情節。這種粗俗甚至低俗的劇情不僅違背了中國人尊崇的尊老愛幼的傳統,也與電視劇基本的審美規律相悖,自然也無法得到大多數觀眾的認同。
由城市化而產生的新矛盾和新困惑不僅有城鄉擴大的差距,還有代際之間的、地域文化之間的矛盾,這些也在大都市的小家庭中輪番上演。《AA制生活》(2010)表現的就是現代商業社會中一部分年輕人奉行的新的婚戀和生活觀念。這種強調獨立自主也更自由的生活方式顯然與老一輩保守也相對穩定的婚姻觀念格格不入,沖突不可避免,而這些剛剛開始婚姻生活的年輕人對新觀念的實踐也是困難重重。實際上這部電視劇也并非判斷年輕或年老一代婚姻生活觀念的孰是孰非,而是捕捉并呈現出來這種因時代發展現代商業社會而出現的新觀念。地域文化不同引起的沖突和矛盾在家庭倫理劇中并不新鮮。但是新世紀以來在北京城市化的發展和外地人口的遷徙中,地域文化的沖突比較突出地顯露出來。 《本地媳婦外地郎》(2009)以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外地女婿如何逐漸被地道北京南城四合院的大家庭接納和相處的過程。《雙城生活》(2011)則集中取材于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地域文化特色明顯且差異較大的城市,以家庭倫理劇婆媳沖突的模式來展現這種差異。實際上,新世紀以來在北京現代國際大都市的背景中,表現新一代年輕人在事業和愛情婚姻方面奮斗拼搏、蛻變成長的主題,和各種新的矛盾與困惑是夾揉在一起的。古都城市化在建構著“中國夢”的過程中既為年輕人提供著創新和成長的機遇,也必然伴隨與之相生的困惑和陣痛。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10年代的三十多年間,北京經歷和見證著代表現代化的城市化進程,從古老都城四合院里老百姓的安然閑適,到“中國夢”藍圖下現代國際大都市中人們的追尋和困惑,電視劇用獨特的藝術方式抒寫了時代記憶和歷史篇章。
注釋:
① 劉寧波、常人春:《古都北京的民俗與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頁。
② 馬建農:《北京四合院、胡同情結的文化思考》,《前線》,2010年第31期。
③ 趙園:《北京:城與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頁。
④ 徐敏:《都市中的人群:從文學到影像的城市空間與現代性呈現》,《文藝研究》,2008年第3期。
⑤⑥ 朱漢生:《兩種文化的形象對比——評〈大馬路小胡同〉》,《當代電視》,1988年第4期。
⑦ 易凱:《〈渴望〉“熱”的啟示》,《中國電視》,1991年第3期。
⑧ 張永經:《團城腳下繪京都——電視劇〈京都紀事〉誕生記》,《當代電視》,1993年第10期。
⑨ 材料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1/17/content_241783htm。
⑩ 《展現北京深層文化〈大宅門〉獲專家青睞》,《北京晨報》,2001年4月21日。
(11)晏青、賴學滟:《生成模式成長敘事國家寓言——新世紀以來民族商業題材電視劇的三個維度》,《電視研究》,2011年第9期。
(12)材料來源: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90832。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