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突飛猛進,呼喚著中國電影研究與批評的強有力介入。種種電影批評實踐的努力,不僅推動了中國電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設的意義上形成了一股有影響力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對當代中國電影發展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其中,北京大學的電影研究力量頗引人矚目。
最近,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持編輯了一套《北大學人電影研究自選集》。已經出版的有:《昨日之島》(戴錦華)、《跨世紀的中國想象》(張頤武)、《銀幕世界與藝術人生》(彭吉象)、《存在與發言》(陳旭光)四種。第二批即將出版的還有王一川、李道新、陸紹陽等北大學者的自選集。
2015年7月10日,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與北大培文等聯合主辦了“‘北大學人電影研究自選集叢書’首發式暨‘北京大學的電影研究’”研討會。與會者均圍繞叢書的出版以及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與電影批評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激烈而深入的討論。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王一川院長圍繞“北大學人的電影研究”這一主題,提出了“學群”的概念。他認為,“學人”構成了學術的群體或群落;作為一個“學群”,既要擁有鮮明的個性,也要發出群落的聲音。在進一步明確北大學群的自身特點、尋找北大學人共通個性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種“學群的自覺”。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國際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表示,北大不僅是中國高校之重鎮,也是電影研究之重鎮。她認為這套書是一個好的開端,同時也是一份重量級的成果展示。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主任吳冠平教授指出,“學人”應當一起來建構“學群”,既然朋友圈可以改變命運,那么學術圈也可以改變未來學術的面貌。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張同道教授認為,王院長不提“學派”,是一種學人謙遜的態度,但若真的能夠從文化出發,形成電影研究的“學派”,也是一種文化繁榮的標志。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頤武教授將“學群”概念的提出視為一種創新。他把北大比作“老干”,而電影研究則是一個“新枝”,進而得出“老干新枝”應是北大“學群”的一大特色。接著,他提出了會議的另一關鍵詞“高思在云”。他認為,身處“云時代”,應高思在云端。另一方面,電影研究也應腳踏實地,從文本出發。
《當代電影》主編、社長皇甫宜川表示,這幾本書的作者既是學界的專家,又是《當代電影》雜志重要的作者。他認為,這7位學者擁有著非常豐富的著述以及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同時,又都十分博學,且各具不同特色的學人氣質。
清華大學哲學系肖鷹教授指出,從書名就能看出每位學者各自獨特的文化視角:張頤武的《跨世紀的中國想象》是一種宏大視角的展開,陳旭光的《存在與發言》則寓意了他作為一名北大學人始終的在場與發言,而戴錦華的《昨日之島》,這一標題連同此前“中國電影之崩潰”的論調,都體現出她對中國電影30多年來由贊賞、吶喊到最后一聲嘆息的無奈,其中內含著深層次的文化寄寓。
《中國廣播影視》總經理江耀進也概括道,這幾位學者擁有著一個共同的學術研究軌跡,即都具備深厚的美學與文學功底。他們學涵豐富,與其他學術研究群體的學術路徑顯現出鮮明的區隔。因此,叢書的出版是北大學人研究的特有標志和符號。
《綜藝報電影版》主編朱玉卿認為,在當下環境中能夠出版這樣一套優秀的叢書,各個方面都值得學習。他提醒在市場過度娛樂化的當下,電影人不能忘記學術尊嚴。
著名電影評論家周鐵東指出,中國電影在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市場結構和產業鏈的問題。目前電影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一種散漫的狀態,正因如此,學術研究才更需要有方向,并且需要去引領潮流和風向。他迫切地希望學術能真正走出殿堂,與產業和觀眾結合得更為緊密。
《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楊曉華表示,這套叢書既有歷史的縱深,也有橫向的比較,它反映了北大學者的一種擔當,即以藝術塑造新的國民性,以理論批評與學術研究來啟發、引導大眾。
《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認為,當下性、開放性與跨學科性是北大電影研究的一個巨大優勢。她強調了新媒體對于傳播電影研究的重要性。
最后,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陳旭光在總結中認為,近二十年來,北大電影研究者正在以某種“學院派”的風格,以清晰的理論分析和敏銳的洞見對當代電影藝術與文化和電影產業進行深入的研究,既是思想的碩果又是有效的社會文化實踐,既成為人文社科研究不容忽視的理論成果,又為今后電影以及更寬闊的文化研究、批評提供寶貴經驗,北大之“新”正體現于這些緊貼時代脈搏的思想的不斷發聲。
這套叢書的出版不僅是北大電影學人的一次實力的巡禮和成果的檢索,而且展現了北大電影研究的視野、胸懷和氣概。將七位著名學者的文章予以整合,成套出版,彰顯出“學群”團體大于“學人”個體的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