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宜興紫砂工藝廠,宜興214221)
紫砂壺藝創作漫談
高俊
(宜興紫砂工藝廠,宜興214221)
摘要本文從壺藝創作與自然、從傳統文化中求創新及現代陶藝作品創作的概括與氣勢三個方面敘述了壺藝創作的感想。
關鍵詞壺藝;創作;漫談
宜興紫砂陶藝歷史悠久,眾多的名人作品凝聚著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成就,為世界所稱譽,在國際貿易和文化藝術交流中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本人從事紫砂陶藝二十余年,一貫以認真繼承先輩的傳統技藝為基礎,刻苦學習陶瓷藝術理論為指導,刻意追求作品“新”和“美”的統一,以及作品造型、裝飾和色彩的協調,努力展現壺藝作品的風姿神韻。
藝術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機械地反映自然和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念,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提煉和加工,從而創造出比自然更美、比生活更高的作品來。
宜興是紫砂的故土,素有“陶的古都”和“竹的海洋”之美稱。青青翠竹,不僅美化了宜興的環境,竹材又可制成各種生產工具及生活服務用具,竹中空有節、堅韌常青,外形瀟灑飄逸,常常被人們喻為堅貞、高尚、有氣節的象征;古代文人以竹為題寫詩作畫,紫砂先輩及當代藝人以竹為題材,創作了眾多的紫砂壺精品。
自己愛竹,認真研究古今各類竹形茶壺,同時悉心觀察自然界中翠竹的生長姿態和眾多的品種,借鑒文人雅士對竹的描繪與贊美;運用紫砂各流派的制作技藝,先后創作了“高風亮節壺”、“雙色竹段壺”、“扁竹鼓壺”等多件以竹為題材的紫砂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描述了竹的姿態、竹的種類、竹的風格、竹的寓意。這些作品的裝飾手法,在傳統技藝上有所創新,例如“雙色竹段壺”上的梅花裝飾(見圖1),大膽跳出了傳統手法,力求“新”和“美”的統一,歷古以來,梅花裝飾均為模印梅花單層粘貼,而本作品采用了雙層次的主體裝飾手法,繁簡適度,竹葉、梅花有新、老、遠、近之分,并有倒影添趣。同時作品合理選材施藝,運用了多種色彩泥料進行裝飾,以材質美加強作品美。作品一經問世,即受到眾多紫砂收藏家的青睞和喜愛。
圖1 雙色竹段壺
紫砂壺藝裝飾中,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大量反映了祥端喜慶、美意延年的內容。飾有吉祥圖案的作品之所以為人們所青睞,是因為與我國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文化淵源、感情表達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吉祥圖案是以象征和寓意來實現其價值的,中國的語言文字以不變應萬變的多意性,豐富了吉祥圖案的表達能力。
壺藝創作中,常常借物托情,有顯有隱,一些植物或動物被依附于能體現吉祥意味的概念上,根據其潛在性與形態,以形傳神,通過聯想達到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如蜘蛛——喜從天降;游魚——富足有余;菊花——經寒耐霜;荷花——出自污泥而不染;藕——偶;桃子——壽比南山;梅花——五福(五花瓣象征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等等;從鳥獸蟲魚到林木花草,甚至四時水果,都發掘出了吉祥寓意。由于民間流傳和歷史的積淀,自然界的動植物已經和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行動、生命聯結在一起,自然物被賦予“擬人化”的性格,表現了自然的人性化。
例如作品“月色荷塘壺”(見圖2),就是采用傳統文化和
圖2 月色荷塘壺
吉祥圖案構思創作而成的代表作。“月色荷塘壺”由閱讀“荷塘月色”文章,觀賞“月下荷塘”景色而產生創作靈感。作品構思別出心裁,首創橫的筋紋,游魚水波,循環而成,波紋自然錯落,以出水荷葉風下動為壺蓋,蓋縫精密立體感強,達到了觀壺思景,動靜結合,以小見大,荷塘月色盡收眼底,情景交融、含蓄雋永的藝術效果。
然而,運用吉祥圖案創新作品要沿著民族傳統這條路踏上新的里程,如何立足于傳統,使吉祥圖案寄寓更深意義的吉祥底蘊,不斷揭示新的形態,使人們從紫砂壺藝作品中意味到傳統文化帶來的滿足與自豪,同時又能滲入現代文化與審美意識所帶來的激情與沖動,這是時代交給我們的課題。
紫砂陶藝設計有時靠模擬,有時靠聯想,有時需運用平時積累的各方面的知識,綜合提煉和概括。愈是經常性的反復醞釀,多推敲思索,往往使腦子更為靈敏,創作之靈感即時尚開發。
當今世界正廣泛興起現代陶藝之風,陶藝作品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賞識,是世界藝術發展的產物,是新的文化現象。各國均有其各自的陶藝風格,內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或粗獷、或細致、或抽象、或寫實;其手法采用刀、刻、塑、繪等綜合運用,其材質運用新科技的作用各得其妙,體現著新的文化觀念和新的審美觀念。而作為一名紫砂陶藝工作者,我們只有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底蘊,在繼承前人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藝術作品,使紫砂藝術之花開得更加鮮艷奪目、絢麗多彩。
收稿日期:201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