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見
讀史札記
司馬遷與中國史學傳統
文/孔見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大型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中國歷史學上一座不朽的豐碑。這部通史,不僅以其豐富而翔實的資料,嚴謹而生動的語言,使之在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開創了我國優良的史學傳統。
司馬遷開創了以記錄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研究方法,他通過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的類別表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代表人物,這些人物的描述十分生動,豐富多彩,而且在史實過程的敘述中蘊涵了歷史經驗和一定的規律性現象,給后人以啟迪和想象的空間。這種紀傳體的歷史研究方法,雖然還不能很好地表現歷史發展的完整性,在記述上也存在彼此重復的毛病,但比起過去簡略的編年體的歷史研究方法是大大進步了。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這種紀傳體的歷史總匯,可見司馬遷開創的歷史研究方法影響之深遠。
作為一位偉大的史家,司馬遷也為后人留下了治史的優良傳統。他富有正義感,曾因以言獲罪,遭到腐刑凌辱,但他把治史看作是神圣而尊嚴的事業,決心以刑余之人獻身于此。他在《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以古人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史記》正是這樣“發憤之所為作也”。同時,司馬遷治史,不僅重視史料的收集,而且還關注實地考查?!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做學問的優良傳統。他嘗說:“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所到之處,他縱觀山川形勢,考察民俗,訪古探蹤,采集傳說,這對于歷史研究是很有好處的。
中國是一個史學極為發達的國家,有著優良的史學傳統。正直的史學家歷來重視史識、史德,重視以史為鑒,經世致用,因此他們力求做到秉筆直書,不肯阿時媚俗。司馬遷在《史記》中,能比較好的做到尊重歷史,以史實為依據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不為世俗功利偏見所左右,在這許多方面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司馬遷雖然是按帝王本紀、貴胄世家的正統編寫,但他并不按“成王敗寇”的偏見,不但把與漢高祖爭奪天下并以失敗告終的項羽列入帝王一類的本紀,而且把農民起義領袖陳涉列入世家,他說:“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作《陳涉世家》?!彼@然是把陳涉的農民起義看作是正義的事業,這是難能可貴的。不僅如此,他還為一些下層代表人物作傳。例如,他為刺客作《刺客列傳》,是以其“義不為二心”;為俠客作《游俠列傳》,是以其“救人于厄,振人不贍”;為市井商人作《貨殖列傳》,是以其“取與以時,而息財富”;為優倡作《滑稽列傳》,是以其“不流世俗,不爭勢利”;等等。這些都表現了一個史學家的遠大眼光,為后世留下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
如前所述,司馬遷的《史記》上起遠古傳說年代,下迄漢武帝時期,而其中就包含了當代人寫當代史。但他在漢高祖、漢武帝等的傳記中,雖不能不受制于時,應當說基本上同其他傳記的寫法一樣,記事平實,語言生動,少有阿諛奉承之詞,曲意歌功頌德之嫌,表現了秉筆直書的為史之道。
歷史是后人的一面鏡子,會給人以知識、經驗和智慧。只有忠于事實,才能忠于真理。因而,古往今來正直的史學家對自己都有很高的史識、史德的要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頌揚古來正氣之士,首先就是正直的史家:“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不是偶然的。司馬遷的《史記》開創了我國的歷史學,也奠立了許多優良的史學傳統。這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認識歷史,特別是識別時下頗為流行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都有很大的好處。我們不贊成歷史虛無主義,首先因為它是反歷史、反科學的,有些人從他們的政治訴求出發,對待歷史像戲弄一只小雞一樣,這顯然是極不嚴肅的,是從根本上糟蹋了我國優良的史學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