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富麗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 蕪湖亳州中藥科技學校)
自我建構指個體在認識自我時將自己放在何種參照體系中進行認知的一種傾向。關于自我建構,國內的研究缺乏理論基礎,也沒有形成基本的體系,可研究的很少。首先,至今無人提出自我建構的明確概念,大都把“自我”等同于“自我建構”來用,或者直接介紹引用國外的理論成果。其次,少量的實證也主要局限于自我建構理論的形成、發展,自我建構的測量及相關的研究。
本文對已有自我建構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劃分自我建構類型,以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從自我建構和總體幸福感的關系的角度,來分析自我建構對總體幸福感的影響有多大,以改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為中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導與借鑒。
選取了安徽省淮南市三所中學、六安市一所中學以及天津市兩所中學的中學生(初一到高三,六個年級)為樣本,共發放問卷790份,回收有效問卷704份,回收問卷有效率93.87%。
淮南地區由主試和兩名助手及班主任主持,六安和天津地區由主試進行輔導的學習過相關心理學知識的助手和班主任主持。以班級為單位,利用上課時間進行團體施測。
問卷發放后使用統一指導語,問卷答完后當場收回,大概10分鐘左右結束。本研究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進行統計發現,初中生心理幸福感普遍高于高中生。其中,初中生的心理幸福感隨年級升高逐漸下降,初一均分最高為82.08分,初三均分最低為75.89分;而高中生恰好相反,心理幸福感隨年級升高而升高,高一分數最低,高三最高。中學生心理幸福感在年級上呈V字形,且高中生的心理幸福感普遍低于初中生。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快速發育階段,面對生理、心理兩方面快速發展而帶來的很多困惑與不解等煩惱,而且又要面臨父母更高的期望和升學的壓力,幸福感自然是會有所降低。到了高中階段,中學生漸漸擺脫了青春期的困擾,開始沉下心來準備高考,隨著科學知識日積月累以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心理幸福感也就有所提高了。
對本研究的各人口學變量與中學生自我建構各維度的差異比較結果表明:女中學生在自我建構各維度上的均分都高于男生,但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與中國的集體文化背景有關,在社會主義文化里更注重集體主義而忽視個性自我塑造與發展,使得男女生之間的個性更趨同化。
為探討中學生自我建構的分布狀況,本研究以獨立型自我建構和依存型自我建構的維度均分為依據,對中學生自我建構劃分,結果見表1。

表1 中學生自我建構的分布狀況
從表1的結果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中學生個體自我建構類型人數基本相當,差異并不大。并且發現還有15人在自我建構兩維度上的均分相同,無法辨別類型。
Markus和Kitayama于1991年提出自我建構這一概念時,將其劃分為獨立型自我建構和依存型自我建構兩個類型。這種劃分過于簡單籠統,為了更加細致合理地劃分自我建構類型,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上,采用聚類分析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以獨立型自我建構總分與依存型自我建構總分為依據,以其平均分為指標對自我建構進行劃分并命名為:(1)二元型;(2)邊緣依存型;(3)邊緣獨立型;(4)邊緣型。
對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調查統計發現,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普遍高于全國常模。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男女生之間心理幸福感并沒有顯著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的心理幸福感也沒有顯著差異。
然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級的中學生心理幸福感差異卻非常顯著。中學生心理幸福感在年級上呈V字形,且高中生的心理幸福感普遍低于初中生。
中學生自我建構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探討
對四種自我建構類型的總分進行F檢驗發現差異非常顯著,證明這種分類是合理的。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自我建構類型的描述統計
數據結果表明,自我建構總分在其各類型上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 不同自我建構類型與心理幸福感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3的結果可知,不同自我建構類型的個體在心理幸福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earson積差相關檢驗發現中學生自我建構與心理幸福感有較高的正相關,且兩者具有很大的差異性(r=0.351,P<0.001)。
[1]劉艷,鄒泓.自我建構理論的發展與評價[J].心理科學,2007.
[2]許慧霞,葉科.大學生自我建構與主觀幸福感[J].當代青年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