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卓海華,劉云兵
(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0)
我國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編制的內容和方法
劉 輝,卓海華,劉云兵
(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0)
結合流域及區域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編制工作實踐,針對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中的站網規劃和能力建設規劃這兩項主要規劃內容,從規劃技術路線、內容、原則、現狀調查分析和規劃方案選擇等方面,探討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編制過程中應重點考慮的內容。
水資源保護監測;監測規劃;規劃編制;監測站網規劃;能力建設規劃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是水資源保護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水利部首次組織編制七大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至今,我國已逐步建立了以水功能區為核心的水資源保護制度。水資源保護內涵日趨豐富,水資源保護監測內容也從以往單純的水質監測擴展為水量、水質和水生態的綜合監測,監測范圍逐步覆蓋水功能區、飲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地下水等區域[1-5]。
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是組織開展國家、流域和區域水資源保護監測和能力建設的基本依據,應依據新時期水資源保護對監測工作的要求,以現有監測體系與其他相關規劃為基礎,堅持水質監測、水量監測和水生態監測統一規劃[6],科學制定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方案,加快構建完善的全國水資源保護監測體系,完善監測站網,增強監測能力,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技術路線見圖1所示。

圖1 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技術路線
水資源保護監測規劃包括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規劃和水資源保護監測能力建設規劃2項主要規劃內容。
3.1 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規劃
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規劃包括水功能區監測站網規劃、省(國)界監測規劃、飲用水水源地監測規劃、入河排污口監測規劃、地下水監測規劃和水生態監測規劃。水功能區監測站網規劃范圍為規劃區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復的水功能區,規劃重點為規劃區域內納入國務院批復的《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中的水功能區。省(國)界監測規劃范圍為規劃區域內由水利部組織審定的省(國)界監測斷面。飲用水水源地監測規劃范圍為規劃區域內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劃重點為規劃區域內納入水利部頒布的《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中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及該名錄范圍外供水人口大于或等于20萬人(或日供水量大于等于5萬t)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監測規劃范圍為規劃區域內直接排入水功能區的入河排污口,規劃重點為直接排入《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中水功能區的入河排污口。未劃分水功能區且現狀水質劣于所排入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支流視作入河排污口。地下水監測規劃范圍為規劃區域內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平原區和有保護意義的山丘區,以集中式供水水源區和分散式開發利用區為規劃重點。水生態監測規劃范圍為規劃區域內已列入《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的重要敏感區水域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明確的國家級或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涉水重要敏感區水域。
3.2 水資源保護監測能力建設規劃
水資源保護監測能力建設規劃的對象是根據職責具體承擔規劃范圍內水資源保護監測工作的監測機構。這些機構與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規劃中涉及的監測機構保持一致。
4.1 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規劃原則
a. 流域與區域相結合,區域服從流域,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統一規劃。
b. 與水文站網(雨量觀測站網、地下水觀測井網)規劃、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相結合。
c. 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滿足水資源管理的要求為目標,來完善現有監測站網。
d. 布局合理,作用明確,相對穩定,適度超前,避免重復,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e. 與監測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將實驗室監測、移動監測與自動在線監測相結合,常規監測、動態監測和應急監測相結合。
4.2 水資源保護監測能力建設規劃原則
a. 經濟實用原則。緊密結合監測工作實際,合理確定能力建設需求,充分利用監測機構現有監測能力,嚴格控制能力建設標準、規模和內容,統籌安排,優化資源配置,避免重復建設。
b. 科學先進原則。在滿足監測工作需求的基礎上,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方法,選擇技術含量高的儀器設備和附屬設施,提高實驗室工作效率和監測水平。
c. 適度超前原則。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水資源保護及其管理工作對水質監測的需求,適度超前開展能力建設工作,以滿足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水環境監測工作發展的需要。
5.1 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現狀調查
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現狀調查以收集和利用現有資料為主,充分利用全國水利普查、排污口普查、水資源公報以及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綜合規劃修編、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全國主要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全國重要河湖健康評估試點等工作成果。對資料尚不充分的部分,重點開展調研、現場復核或進行補充監測。
a. 水功能區監測站網現狀調查。調查規劃區域內水功能區名稱、類別、所在行政區、所在水資源區、水體類型、所在河流(湖、庫)信息、水質目標、水功能區標識、監測斷面及標識建設情況等基礎資料。對已開展水質監測的水功能區收集其水質現狀、監測單位、監測斷面設置、監測指標和監測頻次等資料;對未開展監測的水功能區應說明原因。
b. 省(國)界監測站網現狀調查。根據水利部組織審定的省界監測斷面設置報告以及經水利部審查認可的國界斷面情況,填寫規劃區域內省(國)界基本信息,省(國)界斷面標識建設情況、自動監測站建設情況。
c. 飲用水水源地監測站網現狀調查。調查規劃區域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相關基礎資料,包括所在行政區、河流(湖、庫)、監測斷面、所在水功能區、水源地類型、供水城市和供水人口、是否納入《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開展人工監測和自動監測情況、標識建設情況等;對已開展監測的水源地收集其實施監測的單位、監測參數及監測頻次等資料,對未開展監測的說明原因。
d. 入河排污口監測站網現狀調查。入河排污口監測站網現狀的調查,可以充分利用水利普查等的成果,內容包括規劃區域內入河排污口名稱,所在行政區,所匯入河流,所排入水功能區,排污口設置的單位,排污口位置,廢污水排放方式,廢污水排放規律,標識建設情況,廢污水排放量,COD、NH3-N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對已開展監測的入河排污口收集其監測實施單位、監測參數及監測頻次、開展自動監測情況等資料;對未開展監測的說明原因。入河排污口監測站網現狀調查方式分為資料收集、實地調研、補充監測等3種形式,以資料收集為主,盡可能利用現有水利普查等資料。對水利普查資料未涉及或資料不充分的部分排污口,通過實地調研、補充監測等方式完善調查資料。
e. 地下水監測站網現狀調查。調查規劃區域內地下水監測情況、標識建設情況等。對已開展地下水監測的收集實施監測單位信息、監測參數及監測頻次等資料。地下水監測站網現狀調查主要以資料收集為主,實地調研為輔。
f. 水生態監測站網現狀調查。對規劃區域水生態監測(包括生物指標和生境指標)情況展開調查。生物指標包括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情況,生境指標包括水文指標(水位、流量、流速)、水質指標、氣象指標、河湖連通狀態、重要濕地狀態及與水生生物棲息相關的其他指標。
5.2 水資源保護監測能力現狀調查
a. 實驗室整體情況調查。調查各監測機構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包括實驗用房面積、試驗室所承擔的監測工作、試驗室儀器設備的配備、自動站數量和人員結構等情況。
b. 實驗用房面積情況調查。調查各監測機構的實驗用房情況,包括辦公室、儀器分析室、化學分析室、生物分析室、輔助功能室、質量保證室、技術檔案室、會議室、機房等的面積。
c. 站點標識情況調查。調查各監測機構根據職責負責監測的相關斷面的標識情況,包括水功能區、省(國)界、飲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地下水監測站點的標識建設情況。
d. 儀器設備情況調查。調查各監測機構儀器設備配置情況,包括儀器設備種類、數量及其購置時間等。
e. 自動監測站情況調查。調查各監測機構根據職責負責監測的相關斷面的自動站建設情況,包括省(國)界、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等自動監測站數量及建設時間、地理位置和儀器設備配置情況。
f. 監測隊伍情況調查。調查各監測機構人員隊伍的現狀,包括監測技術人員的數量、年齡、職稱、專業等信息。
6.1 監測站網的規劃
緊密結合水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需求,在調查分析水功能區、省(國)界、飲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地下水和水生態監測站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全面規劃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提出監測站網建設目標,并突出重點,按照輕重緩急,分步安排實施。
a. 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要求,近期規劃目標與遠期規劃目標要有機結合,對不同時期的規劃重點區域和規劃內容應合理安排。
b. 監測站網的規劃應突出重點,緊密結合水資源保護相關要求。
c. 監測斷面設置、監測項目、監測方法、監測頻次和監測技術要求應嚴格執行SL 219—98《水環境監測規范》[7]等規程規范。
d. 水資源保護監測站網規劃的近、遠期目標,主要根據水資源管理要求,并結合全國、流域及各省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現狀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確定的。
6.2 監測能力建設的規劃
水資源保護監測能力建設的規劃,應以滿足工作需求為基本原則,根據各監測機構承擔的工作任務,在調查分析各監測機構監測能力現狀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水資源保護監測能力建設的標準和內容,提出包括新建實驗室、實驗用房、站點標識、儀器設備、自動監測站以及建設人員隊伍在內的監測能力建設方案,并突出重點,按照輕重緩急,分步安排實施,以保障各監測機構的監測能力滿足規劃實施后水資源保護監測工作的需求。
a. 實驗室建設。新建實驗室應從嚴控制。僅當現有實驗室布局難以滿足規劃范圍內監測工作需求的情況下,才可提出新建實驗室,并且應詳細說明新建實驗室的依據、明確承擔的監測任務,按照輕重緩急,分近期、遠期進行規劃。
b. 實驗用房達標建設。在調查實驗室用房現狀的基礎上,參照有關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等級評定標準以及SL 415—2007《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8],對實驗室實驗用房面積未達標的提出達標建設方案,明確新建、擴建和改建實驗用房面積標準,并按照輕重緩急分期規劃建設。
c. 站點標識建設。站點標識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在水功能區、省(國)界斷面、飲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地下水監測斷面建設站點標識。在調查站點標識現狀的基礎上,遵循重點區域優先建設原則,提出站點標識建設建設方案。
d. 儀器設備建設。儀器設備建設主要指為各級監測機構配備采(送)樣車、水質水量監測設備、應急監測設備和水生態監測設備。儀器設備配備的種類和數量參照有關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等級評定標準以及SL 415—2007《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8],并結合各級監測機構承擔的監測任務來決定。根據監測工作需求,在調查各監測機構儀器設備現狀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各監測機構儀器設備的種類和數量,并按照輕重緩急,確定分期建設內容。
e. 自動監測站建設。自動監測站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在重要的省(國)界、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監測站點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明確新建站點的建站理由、位置、儀器設備配置以及建設時間。自動站儀器設備的建設標準參見SL 415—2007《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8]及相關標準。對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重要入河排污口、重要控制斷面以及污染較重、污染隱患較大且建站條件較好的監測斷面,優先規劃建設自動監測站。
f. 監測隊伍建設。監測隊伍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人員結構調整和業務技能培訓。根據各監測機構監測工作開展情況及監測隊伍現狀,參照有關水環境監測實驗室等級評定標準,并緊密結合監測工作需求,提出監測隊伍建設內容和目標。
[1] 邱勇,謝述清,金玲.拉薩河水量水質水生態同步監測站組建與運行[J].水利技術監督,2013,21(5):12-15.(QIU Yong, XIE Shuqing, JIN Ling.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synchronous monitoring station of water quality,water quantity, water ecosystem[J].Technical Supervision in Water Resources, 2013,21(5):12-15.(in Chinese))
[2] 毛學文,林祚頂.水資源水量水質同步監測與綜合分析評價[J].水利技術監督,2003,11(2):37-39.(MAO Xuewen,LIN Zuoding.Synchronous monitoring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water resource quantity and quality[J].Technical Supervision in Water Resources, 2003,11(2):37-39.(in Chinese))
[3] 鄧建明,周萍,肖大遠.對加強水量水質同步監測的幾點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3(6):55-58.(DENG Jianming, ZHOU Ping, XIAO Dayuan.Thoughts about strengthening synchronous monitoring to water quality [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3(6):55-58.(in Chinese))
[4] 馬振坤.太湖流域水量水質實時監測決策支持系統模型研究及應用[D].南京:河海大學,2007.
[5] 周延,謝丹丹,李晨洋.基于水質、水量和生態需水量的水資源聯合評價:以撓力河干流域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4): 8327-8329.(ZHOU Yan,XIE Dandan,LI Chenyang.The combined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water and ecological water demand:a case of main river basin of Naoli River[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4,42(24): 8327-8329.(in Chinese))
[6] 劉韜.水資源水質水量聯合評價綜述[J].環境科學導刊,2012(2):73-77.(LIU Tao.A review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water resources [J].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2012(2):73-77.(in Chinese))
[7] SL 219—98 水環境監測規范[S]
[8] SL415—2007 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monitoring planning in China
LIU Hui, ZHUO Haihua, LIU Yunbing
(YangtzeValleyWaterEnvironmentMonitoringCenter,Wuhan430010,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basin and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monitoring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two major planning contentc-the monitoring network planning and capa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most concerned content in making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monitoring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techniques route, planning content, planning principle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lanning status, and the choice of planning scheme.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monitoring; monitoring planning; planning formulation; monitoring network planning; capa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7
劉輝(1978—),男,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環境監測與規劃工作。E -mail:lh9607225@hotmail.com
TV212
A
1004-6933(2015)01-0106-05
2014-01-27 編輯:彭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