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鴻璟
他鄉是故鄉——一個抗美援朝老兵的回憶
曹鴻璟
1950年,美國發動了針對北朝鮮的侵略戰爭,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直接威脅到建立伊始的新中國。毛澤東主席毅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23兵團37軍109師,正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境內大搞興修水利建設。由隊長盧振岳、指導員田景然領導的,由三十余名官兵組成的政治部宣傳隊,常年走基層下連隊,肩負著政治宣傳的重任。我們接到了上級的命令,全體官兵整裝待發,“時刻準備,赴朝參戰”。當時我是宣傳隊的一名宣傳員,年僅16歲。
1951年9月初,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宣傳隊化整為零,我帶領小組一行四人(小鄒、小馮、小解)會合到325團宣教股,同時各部隊由各駐地出發,集結于河北省景縣清風店火車站乘車前往安東(今丹東)市。由于戰爭已經進入了實戰階段,敵機的轟炸聲和防空警報聲響徹天際。下車后部隊稍加整頓,在那個只能聽到敵機轟炸聲的漆黑夜晚,我帶領的小組跟隨大部隊,連夜跨過鴨綠江,踏上了北朝鮮的土地。部隊繼續向縱深前進,在行軍的過程中,我們小組肩負著雙重任務:一面宣傳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鼓舞戰士的士氣;一面幫助掉隊的傷病戰士扛槍拾彈。山高路險,困難重重,腳上無數的血泡根本無法阻擋我們開赴前線的步伐。第四天的黎明時分,我們到達目的地龜城。在本次行軍作戰的過程中,我表現優秀,榮立三等功。
當看到城區被瘋狂的敵機夷為平地時,我內心升騰起一股無名的怒火。黨和國家給我嘉獎帶來的興奮淡化了!不分晝夜,每天行軍60多公里的艱辛淡化了!更多的是侵略者的暴行給我帶來的憤怒和不打敗侵略者決不罷休的決心。
按照要求,我們在入冬前修建了兩座戰
時機場。那是將士們用雙手和肩膀創造出的杰作。時間緊、任務重、條件差、沒有機械設備,可我們不懼困難,勇往直前。
在修建機場的過程中,敵機開始是白天進行破壞,但是發現我們的機場經過一夜又恢復如初的時候,敵人改變了策略,由多架小型護航機護航的重型轟炸機開始在夜間進入機場上空,在百米高空投放無數帶有降落傘的照明彈,而后就是狂轟濫炸。機場不斷受到破壞,而且參加夜間搶修的戰士也有很大傷亡。10月下旬的一個上午9時許,十余架最先進的空中霸王(大型轟炸機)及一百多架小型護航戰斗機,對我機場又一次瘋狂地轟炸,百余名戰士不幸犧牲,機場損失慘重,同時投下的上千枚重磅定時炸彈,嚴重威脅機場及戰士們的安全。當時距我不足5米處落下的一枚炸彈深深鉆入地下,幸好是一枚定時炸彈,當時沒有爆炸,我才幸免于難。在與敵人周旋的過程中,敵人的破壞就是我們搶修的命令,敵人停止轟炸的時候就是我們搶修的時間,我們與敵人進行的是生死時速的較量。十多天不分晝夜的努力,敵機投下的定時炸彈全部清除,被破壞的機場設施全部修復,制空權又回到了中朝人民手中。
經過全體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隊一年多的浴血奮戰,美國主動提出和談,我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全面勝利。1952年,志愿軍在朝鮮人民的歡呼聲中回國。

新中國處于從戰爭轉入經濟建設的重要時期。部隊歸國后于1955年集體轉業,我師與天津華建公司合并,組建華北建筑工程總公司,從天津市遷址到內蒙古包頭市新市區,我們又全身心投入到了國家建設中。當時我被分配到公司直屬水泥預制廠,年底為響應毛澤東主席支援邊疆的號召,我們一行三十余名20出頭的小伙子在包頭市黨委的統一安排下,從包頭舒適的工作環境中主動走出來,到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參加祖國邊疆的建設。就這樣,我一直在烏蘭察布工作,并在這里安家扎根。
一道命令,執行一生,他鄉是故鄉的奮斗與堅守,直到離休,我不后悔!無論是抗美援朝的烽火洗禮,還是建設新中國的默默奉獻,無論黨安排我去哪里,我以及我們這一輩的人都義無反顧,在我們心里,為之奮斗和堅守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鄉。
如今,我已經是八十有一的老人了,但是我仍然教導我的子女,不要以為一個人的奮斗與堅守微不足道,中華民族的這種奮斗與堅守的精神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種種英明決策,就是要大家重新撿起也許已經淡忘的黨的一些優良傳統,重新撿起也許已經淡忘的中華民族的一些優良傳統,讓它們繼續深深地根植于每一個祖國建設者的心中。
發揚優良傳統,大家不懈努力,早日把我們美麗的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屬于熱愛和平、爭取和平的每一個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