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坤 (河北電視臺 050031)
探究《爸爸去哪兒》熱播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啟示
董立坤 (河北電視臺 050031)
上世紀80年代末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起步期,其整體的發展是在上個世界的90年代,最終在21世紀得以成熟,如果將整個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都為晚會、游藝、競賽以及真人。《爸爸去哪兒》是我國2013年最為火爆的電視綜藝節目,其所屬電視臺的收視率直線上升,取得了社會與經濟的雙豐收,換句話來說《爸爸去哪兒》是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發展的典型。當然這只是單獨的經驗典型,從全面戰略觀來看,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要走的路還有很長,本文主要從《爸爸去哪兒》這一典型電視綜藝節目出發,探討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方向以及在當中得到的啟發。
爸爸去哪兒;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啟示
《爸爸去哪兒》沿用了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的節目模板,于2013年8月開始正式錄制,并且在同年的10月中旬開始在電視首播,《爸爸去哪兒》一經播出就火遍全國。《爸爸去哪兒》的熱播為快速化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該真人秀節目不靠暴明星隱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屬于老少皆宜的電視綜合節目。國內對于電視綜藝節目創新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對《爸爸去哪兒》這種典型案例的研究還是比較少的,本文主要從電視綜藝節目的基礎出發,將在《爸爸去哪兒》當中的得到的啟示與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出當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我國未來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方向。
本文主要圍繞著《爸爸去哪兒》的內容展開,研究這一典型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過程,對熱播的因素進行闡述,從而得到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未來發展的啟示。任何的傳播過程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主要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爸爸去哪兒》在國內的熱播幾乎掀起了親子互動的高潮,可以說是“零差評”得到了任何年齡段人群的認同。
(一)內部環境
1.湖南衛視
從2004年起,湖南衛視就以“快樂中國”為核心,創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電視節目品牌,并且在2013時就有了很好的規模,幾乎成為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先鋒軍,該臺的其他電視節目屢創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紀錄。
2.主創團隊
《爸爸去哪兒》的導演與制片人是謝滌葵,謝滌葵在湖南衛視曾創作過多當電視綜藝節目,例如,《鄉村發現》《變形計》等,可以所示成績顯赫。由于以前有多次野外拍攝的經歷,所以說《爸爸去哪兒》的拍攝方式對于謝滌葵來說并不陌生,再加上專業的拍攝團隊,可以說《爸爸去哪兒》的成功是勢在必得的。
(二)外在環境
1.國家政策與社會環境
對于以往電視綜藝節目泛濫并且節目性質低俗,從2011年開始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一系列的限娛措施,限制每個衛視頻道在黃金時間播出的綜藝節目不能超過兩檔,并且對節目內容進行了全面的限制。《爸爸去哪兒》是一檔親子互動類的節目,其內容完全符合國家廣電總局的政策,并且社會的關注度也是很好的動力。
2.文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環境
自從2008年之后,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的數量就越來越多,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一種市場經濟,各個電視節目的品牌慢慢的建立起來,在加上網絡的發展,觀眾的收視習慣就隨之改變。我國改革開放有三十余年了,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逐漸的開發并且和世界接軌,高速度的工作方式以及舒適的生活方式是現代人們追求的。
3.受眾以及媒體環境
以目前的形式來看,互聯網以及手機的普及,人們的工作以及生活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的平臺應該從電視上轉移到手機以及互聯網上,從而是受眾面積更加廣闊。
(一)具體的傳播內容
1.親情流露,家庭互動
社會生活在隨著時間的進步,物質與國家政策已經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但是高速的工作節奏讓人們倍感壓力,致使人們轉變交往的方式,人與人之間漸漸缺乏了感情的交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爸爸去哪兒》選擇的是親子互動這一題材,通過野外的互動講訴父親與子女之間問題,并且將這些情感因素作為感染思維的材料。很多觀眾都被當中的情節所打動,勾起了觀眾以往的回憶。
2.引出新話題,父式教育
長時間以來,生兒育女都是母親的責任,這是國內最為常見的,父親只是扮演一個監護人的角色,而女性則以溫柔慈愛、細致周到的方式陪伴兒童成長。但是這些女性的特質本身就存在很多無法彌補的缺點,比如,過度溫柔的教育會導致兒童膽小懦弱,害怕單獨應對一些事情,從而導致兒童的身心發展不健全。但是父式教育卻可以彌補母式教育先天的不足。《爸爸去哪兒》是一個成功呼喚父式教育的電視綜藝節目,對社會大眾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內容呈現的方式
1.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
野外生存互動綜藝節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于明星家庭在殘酷的野外環境下的真實表現,針對性的策劃痕跡較小,感染能力較強。明顯家庭在節目錄制當中,展現出的百姓生活態度與方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最為接近,滿足了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以及收視方式。對于敘事方式,全面的展現出明星嘉賓的日常生活狀態以及個人的感情,比如,由于野外環境艱苦,明星家庭的孩子顯得尤為耐煩,都被完整記錄了下來。
2.電影化的拍攝方式
拍攝方式是電視綜藝節目的核心,與電視綜藝節目質量有很大的關系,在《爸爸去哪兒》當中,電影化的拍攝方式隨處可見,為電視機前的觀眾帶來了不同的視覺享受,并且讓拍攝方式與多種鏡頭巧妙的結合起來。相對于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的拍攝方式,可以說這種拍攝方式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
(一)電視媒體
1.湖南衛視的播放頻率與周期
湖南衛視作為《爸爸去哪兒》的主要播出頻道,其播放的頻率與周期必定會有所上升。《爸爸去哪兒》是以季度計算播出的電視綜藝節目,第一季的時間為2013年的第四個季度,周期一共有12期。自從《爸爸去哪兒》播出以后,湖南衛視在黃金時間的收視率就直線上升,打破了《我是歌手》創下的收視紀錄。
2.全面利用臺內資源,開展宣傳活動
利用臺內資源對其他節目進行宣傳,是湖南衛視常用的宣傳方式,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開播之前,就通過《快樂男聲》對其進行前期宣傳。除此之外,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也邀請了《爸爸去哪兒》的明顯嘉賓來進行節目宣傳,從而達到整合臺內資源,提升節目影響力的目的。
(二)網絡以及新興媒體平臺
1.網絡以及新興媒體傳統渠道匯總
湖南衛視是多個網絡媒體互動的平臺,通過這個交互式的互動平臺,觀眾可以對《爸爸去哪兒》當中的嘉賓進行打分,從而得到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節目組準備的禮品,同時還可以觀看拍攝過程當中的花絮,參與相關話題的互動。以下表格是各個網絡以及新興網絡媒體:

表一:《爸爸去哪兒》網絡以及新興媒體匯總表
2.線上與線下整合式營銷
在新的媒體環境當中,電視臺既要整合臺內的有效資源,還應該開拓網絡媒體平臺,從而實現雙管齊下的整合式營銷。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播出以后,節目組官方微博的粉絲數量急速上漲,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超過了450萬,觀眾通過節目組的官方微博,了解節目的最新信息以及拍攝相關的花絮,同時可以發表評論,讓觀眾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
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效果主要分為微觀效果以及宏觀效果兩種類別,微觀效果是人的大腦所引起的認知、態度以及行為上的變化,而宏觀效果則是大眾傳媒帶來的社會效果,其主要包括認知、價值觀以及社會影響。
(一)《爸爸去哪兒》刻板印象的呈現以及突破
1.“爸爸”印象刻板的呈現
在節目當中所呈現出的節目樣式非常符合當代人的家庭狀況,其思維方式較為固定,節目與現實兩者之間沒有較大的差異。并且在節目當中,爸爸通常會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不能與孩子良好的交流,當孩子出現情緒失控的時候,爸爸不能使用合理的方式來安撫孩子的情緒。可以說是將“傳統爸爸”的形象完全的刻畫在熒幕之上。
2.“爸爸”印象刻板的突破
節目當中的爸爸都是行業當中的成功人士,但是對于管理孩子卻束手無策,這樣也是將明星的日常生活呈現給觀眾,可以說是全面墊付了明星在觀眾當中的形象,從而引出了“父式”教育的思考。
(二)推動電視綜藝節目風格的革新
1.選擇獨特的拍攝場景
《爸爸去哪兒》節目組選擇的拍攝場離機場通常都不會太遠,避免因為嘉賓舟車勞頓而導致拍攝狀態不佳。同時外來保證拍攝的神秘感,通常都不會選擇較為熱鬧的旅游景點,而是選擇一些較為偏僻的村鎮。
2.健康積極的嘉賓形象
選擇嘉賓是節目拍攝最為關鍵的一步,特別是明星嘉賓的孩子,就是所謂的“星二代”,經過多番的商討與爭論,最終選擇了林志穎與他四歲的兒子Kimi,前奧運會冠軍田亮和他的女兒Cindy,導演王岳倫和他的女兒Angela,國家明模張亮和他兒子天天,演員郭濤和他的兒子石頭。
以電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為原材料,對節目當中的各項環節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來帶的啟發。單獨案例的成功與失敗,并不能得到全面的啟發效果,其適用性也是最為重要的。
[1]李華玉.綜藝節目官方微博傳播研究[D].安徽大學,2014.
[2]柳志鵬.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節目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張乃瑜.《爸爸去哪兒》的敘事學分析[D].西北大學,2014.
[4]馬若晨.“走出去”與“請進來”:中國內地電視節目模式引進現象研究[D].西南大學,2014.
[5]沈清.《爸爸去哪兒》熱播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啟示[D].內蒙古大學,2014.
[6]陳秋名.作為父親的明星—親子類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研究[D].蘭州大學,2014.
[7]馬姝婕.海外電視綜藝節目的本土化移植——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新聞世界,2014.05.
[8]李莉.全球化語境下陜西綜藝娛樂節目本土化發展之路探究[D].西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