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開食物相生相克的誤區
許多人都非常關注“飲食宜忌”,甚至會用“有毒”一詞來評價食物的搭配.其實在很多搭配禁忌的說法中,都存在一定的對研究信息和科學道理的不恰當解讀.
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夸大其詞,有的縮小范圍,往往引導人們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特例上,令人們心生恐懼,忽略了飲食中最重要的健康原則,也對改善大眾飲食質量帶來影響.
事實真的是那樣嗎?你了解到哪些禁忌相宜的道理呢?
這些飲食宜忌有誤區:
雞蛋和豆漿不適合同吃,因為會喪失營養?
解讀:所謂不能同吃,是指不能把生雞蛋打到生豆漿里煮著吃.
因為生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它能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影響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和吸收.生雞蛋的蛋清里含有黏性蛋白(也就是卵松蛋白),同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使蛋白質的分解受到阻礙,從而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率.
另外生豆漿當中所含有妨礙蛋白質消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劑,以及有毒物質凝集素,必須要沸煮8分鐘以上,沒煮透的豆漿不只不能和雞蛋豆漿之類一起吃,它本身就不安全!
如果雞蛋和豆漿是煮熟后,搭配在一起食用,不但不會喪失營養,相反會因為動物蛋白結合植物蛋白,更利于蛋白質的生理價值.
小蔥不宜和豆腐同吃,因為會阻礙人體對鈣的吸瓣
解讀:所謂不能吃的理由是考慮到小蔥含有草酸,遇到鈣會結合成草酸鈣.
其實即使小蔥不和豆腐同吃,它含有的草酸被人體吸收后,也可能和體內的鈣結合形成結石.浪費一點豆腐中的鈣,總比增加患結石的風險強得多.
再者,含有草酸的食品不止小蔥一種,大部分的蔬菜都有,比如竹筍、茭白、菠菜、莧菜、木耳菜等……與這些蔬菜相比,小蔥中的草酸含量并不算多,對豆腐里的鈣也造成不了多大的影響.
炒雞蛋不能放味精,既破壞鮮味,還可能產生有毒物質?
解讀:認為不能放的理由,是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不僅增加不了鮮味,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其實谷氨酸是一種常見的氨基酸,大量存在于幾乎所有的蛋白質當中.但是,蛋白質食品中的谷氨酸多以結合形式存在,游離氨基酸的含量相對較低.
味精達到最佳鮮味時,游離谷氨酸的含量是0.5%左右,而雞蛋本身并沒有這么多的含量.所以放入味精不會破壞雞蛋的鮮味.
此外,這種說法出現在多年前,當時的雞蛋均為散養無污染雞蛋,味道相對鮮美.而如今的雞蛋大多沒什么味道,如果再不放點味精,根本沒多少鮮味可言,所以炒雞蛋時加入少量味精,口感會更好.
鯽魚和冬瓜不能一起食用,因為同吃會導致身體脫水?
解讀:鯽魚和冬瓜確實都有利水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說這兩種食物不能同吃,而是要看食用的人體質如何.
是否需要利水.如果你出現身體浮腫的癥狀,我還會建議這樣吃.如果身體本來已經脫水,那確實不適合吃這道菜.而且其他同類性質的食物也不能吃,比如說咖啡、啤酒、菊花茶、西瓜、蘋果,還有常見飲料都有利尿的作用;紅豆、綠豆、扁豆也都利水,但這一點與食物搭配禁忌無關,只與體質有關.
這些飲食宜忌有道理:
海產品不能和水果同食,否則會出現腹痛、嘔吐、惡心等癥狀.這種說法對不對?
解讀:正確.因為海產品中的魚、蝦、藻類,富含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同吃,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且容易使海產品中的鈣質和鞣酸結合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刺激胃部而引起不適.
白酒和汽水不能同飲嗎?
解讀:不能同飲.因為白酒、汽水同飲后會加快酒精在全身的揮發速度.
并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對胃、腸、肝、腎等器官有嚴重危害,也損害心腦血管.而且兩者營養價值都很低,都含對人體有害的毒物或廢物.除此之外,酒類和咖啡、可樂,都不應同飲.
番茄可以與綠菜花同食嗎?這種搭配是最佳的嗎?
解讀:番茄宜與綠菜花搭配同食.
有實驗證明喂養番茄粉和綠菜花粉的大鼠癌癥抑制效果最好,單獨喂養番茄粉和綠菜花粉的略低.最后人們根據實驗結果說番茄和綠菜花抗癌是絕配,番茄宜配西蘭花.
不僅是番茄配綠菜花,其實用番茄配菠菜、配芥蘭,胡蘿卜配綠菜花,或者是南瓜配綠菜花,效果是一樣的.蔬菜當中的多種成分都有益健康,吃完整的蔬菜比吃分離的某種成分好,也就是說吃抗氧化保健品不能替代新鮮蔬菜.
另外,各種健康成分共同作用,要比僅僅吃一類健康成分效果更好.所以通常營養師都會建議食物品種多樣化,它們互相協同作用,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僅番茄和綠菜花同吃有益,胡蘿h和油麥菜同吃、南瓜和紫甘藍同吃,都是一樣有益的.
最后希望大家對健康飲食有正確的認識,不要只局限于什么不能同吃、什么同吃更好,要懂得合理的科學的飲食.為什么現在大眾喜歡制造出許許多多的“飲食宜忌”?
為什么各種飲食禁忌頻頻登上電視、報刊、書籍,受到傳播和追捧?面對這種一味誤導人們對飲食正確認識的不正常現象,了解一些營養學和科學飲食搭配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總的說來,如果胃腸不夠堅強的話,應當盡量避免在食用海鮮之后進食大量水果.比如:柿子、葡萄、石榴、山楂、橄欖等.因為這些水果不宜與海鮮同吃,以間隔兩個小時為宜.
(摘編自39健康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