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在規劃和城市建設中似乎是一個陌生的詞語。有關城市建設的各種技術規范對城市道路有比較明確的定義,道路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市各類建筑依據道路走向布置,從而反映城市風貌。城市道路劃分街坊形成城市結構的骨架,而往往對在同一空間的街道卻難以規范限定。當然發達的城市地區與未開發的鄉村地區的差別體現在交通的方便性,所以城市建設中總是強調從城市一個地區到另外一個地區的方便性,或者將城市交通簡化為點和線的聯系。
對于城市中長距離的聯系,這是必要的。但過度強調長距離小汽車出行的方便性,以公路交通的邏輯指導城市交通建設必然帶來嚴重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和社會隔離問題。城市街道應該用樹葉的“脈絡”結構來解釋更加合理,而不是道路“主-次-支”的“干-枝”型結構?!案?枝”型結構強調點和線的作用,大大忽略城市中“面”的作用,而城市交通系統的建設是為了每塊城市空間、街區功能的發揮。例如南北狹長的美國曼哈頓,其南北向道路的間距反而遠遠小于東西向道路的間距,以便最大限度地方便地鐵的開發和有效利用。
缺少多樣化街道功能的城市將是一個不健全,或者缺乏吸引力,甚至是不安全的城市。正是城市街道的這些功能,如在一條街道上人們的社會交往、正規的和非正規的活動、民間表演、產品和設計展示,以及信息的提供大大豐富了作為物質的城市內涵和活力,這些活動本身就是城市建設和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目的,而作為公共空間的城市街道是為這些活動的出現提供可能,我們是要更加關注這類街道空間,還是建設一些缺少街道感的商業中心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特別是城市道路的設計和道路空間的管理,要有利于這些活動的出現,正是這些高度城市性活動對城市街道歷久經年的浸潤,才能有一個無比豐富的城市肌理,其特質是最難以復制和替代的,同時也體現出城市聚集所帶來的獨特功效和吸引力。城市多樣性活動也是城市創新的一個重要源泉,特別是在人流密集地區,依然強調小汽車方便性的設計將不可避免地帶來混亂和城市空間彈性的缺乏。面臨人口日益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讓行動能力減弱、感知和判斷能力弱化的老年群體,能夠自主、安全地在城市中生活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復雜的人行天橋、寬闊的道路交叉口對他們來說無異于天塹。
本期專題匯集的5篇文章蘊含以下觀點:美國完整街道的概念體現了對城市道路功能和交通安全性問題的反思。同時中國城市交通模式和城市經濟商業活動的多樣性,又決定了我們必須充分重視低速交通工具如步行、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交通在建立多模式、平衡型綠色交通體系中的作用。長時間以來,低速交通的效率被大大低估,溫州市對道路空間使用權的重新分配既有利于城市環境保護又有利于城市運行效率的提高,當然道路空間的分配還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即便是在高度發達的城市中心地區,發達的軌道交通也難以解決門到門交通的方便性,忽略步行者體驗的交通設計無異于扼殺街區的活力。如何重整一個傳統商業中心的活力——世界級的城市需要世界級的街區和街道,上海市黃浦區街道空間設計的案例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在城市建設中不僅要看到天際線,更要重視人們行走和駐留的地平線空間的劃分和設計,城市本來就應該是一個方便人們步行和交往的地方?!耙约ぐl步行化公共生活為導向的城市街道重塑”旨在強化對城市街道步行空間及其相關場所進行基于公共生活視角的改造,強調局部小規模的更新對資金的要求較低,在土地資源相對有限的今天,這能有效地拓展城市的公共空間。
城市的復雜性決定了解決城市問題、引導城市發展的策略也必須是靈活和有明確目標導向的,所以城市街道的設計必須協調交通功能、沿街活動的經濟和社會功能、交通管理和街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當今城市的復雜結構和聯系為創造多種形式的街道提供了可能:一條地下通道、一條封閉交通的道路,甚至高架道路的下面、城市對外交通樞紐都可以成為活動豐富、有趣和積極的街道空間。這取決于我們的價值取向,取決于我們協調各種矛盾和沖突、突破現有機制障礙的城市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