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哲雪
(長春工程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中國服飾文化,具有悠久的生命力,為現代中式服裝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本土設計師設計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式風格的服飾興起在21世紀初,在當今國際時裝舞臺上,中外服裝設計師們都熱衷于中國風格的服飾,人們喜好穿著中式服裝,這使中國傳統服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創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基于這一理念,相關設計師與學者就中式服裝文化展了開廣泛而熱烈的研究和探討。對于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和時尚性的融合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當今流行元素多元化的風潮下,追尋傳統服飾文化的創新設計,對于彰顯民族特色的設計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學、民族藝術等,“天人合一”的理論或“人與自然統一”的觀點貫穿其整個思想體系,直接影響了現代中國本土服裝的設計理念。“例外”、“天意”、“夏資·陳”都是具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本土服裝品牌,體現出了東方知識女性追求個性、舒適的生活理念,強調人的氣質和神韻之美。中國風格的服飾在國際時尚舞臺能夠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為設計師在構思設計的主題時候,對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突出設計主題的文化理念,并能夠很好地與時尚趨勢進行結合。中式風格服裝的發展需要將其精神內涵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從而追求一種中式的意韻。
在服裝設計中,傳統服飾創新設計的理念不是孤立的理論,它應對現代服裝款式造型、色彩、面料和裝飾設計等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中國的傳統服裝基本特點在于:采用平面化的裁剪手法,塑造寬松的服裝造型,減少接縫,盡量掩蓋人體曲線。服裝的款式外觀造型設計,主要指的是服裝的外輪廓造型。
服裝的款式造型設計還包括內部細節的結構設計,如:衣領、衣袖等零部件設計和省道、褶裥等結構線的設計。以袖子設計為例,自古以來,東方人寬衣博帶,多為連身袖,從基本型上創新,突破原有袖子的基本型,由平面轉化為立體,內形的設計變化可以考慮運用直線、曲線的分割及裝飾線的設置重新設計;還可以在衣袖上添加扣拌等細節裝飾變化,或利用繡花、拼色、拼料、綴飾、立體花、褶皺等處理手法,還可以突破面料的限制,添加使用新型材料,在工藝結構方面創新,將原有的工藝分解、重組,創造出嶄新的工藝方法;在裝飾手法方面創新,可以是清新簡約的、繁瑣奢華的、夸張怪誕的,使服裝變的生動、趣味、新穎。
在中華傳統服飾中色彩與圖案的“虛擬寓意之美”的表達無處不在,將意象性思維構造出來的形象賦予神秘色彩,是中華傳統服飾的必要表達形式,從而表現出遠古文化的精神魅力。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就確立了色彩結構的民族之一,把人關于自然、倫理、哲學等多種觀念融入色彩中,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色彩文化。中國的傳統色彩文化對中國傳統服飾的影響極其深遠,在服飾運用上多崇尚體現等級的表述和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我們在傳承服飾色彩文化觀念的同時,要對其重新認識,適度結合當今或外來的色彩觀念,在傳統服飾色彩變異的同時使中國傳統服飾色彩得到發揚。
中國傳統服飾圖案涉獵廣泛,這些都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的藝術創作源泉。設計師們經常通過形式上的轉變與技術上的創新運用在當今服飾之中,突破原來單一印染的工藝手法,將拓印、轉移壓皺、即興手工噴繪和拔色等新興手工工藝引入到圖案裝飾設計中;將前衛的設計藝術風格運用到圖案設計中;從其他相關領域內汲取設計靈感,通過色彩和圖案的創新設計創造出個性化、差異化的服裝。根據服裝設計的特點,結合當今的流行色,研發主題型色彩。
服裝的原材料主要是指面料,早期中國服飾的質料主要是植物纖維、絲棉這兩種。面料設計的創新是中國傳統服飾創新設計本源。面料的設計與創新制約著中國傳統服飾的發展。服裝設計師們為了滿足設計理念或服飾時代感的需要,常對現有的面料進行創新再造,改變原有面料的風貌,把現代技術與藝術手法應用到設計中,包括將傳統的手工技術與現代紡織技術相結合,或對面料的后期加工整理和對抽象,立體,變形等藝術概念的運用,塑造出別具一格的外觀形態和藝術效果。另外,隨著紡織行業高科技和新材料的介入,實現了服裝材料的智能化,在傳統服飾中引入高科面料,拓展傳統服飾的穿著功能和領域,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增加全新的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服飾方面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等特征,這在給設計師帶來施展其才能空間的同時,也給帶來挑戰和契機。當今,有關“中式風格”為主題的中式服裝設計已成為國際舞臺中經常出現的元素之一,因此,我們更要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繼承并創新應用其文化理念,發揚本國民族服飾的特點。
[1]龍一南.中式風格服裝設計及其創新途徑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09.
[2]席淼.論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審美特質[J].寧波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版),2009,09.
[3]劉夢夢.中國當下服裝設計的承古與革新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03.
[4]張繁榮.論中國傳統服飾的色彩文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