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悅茹
(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關于物理試題中“質點”模型建構的思考
郭悅茹
(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江蘇蘇州215000)
摘要:“質點”模型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理想化模型,本文從物理建模角度對“質點”模型進行剖析,并結合部分高考題中研究對象構建“質點”模型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商榷.
關鍵詞:物理試題;質點;物理模型;物理建模
1關于“質點”模型的認識
“質點”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個最簡單且重要的理想化模型,其基礎性顯而易見.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1第10頁旁批中指出:“在物理學中,突出問題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是經常采用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質點就是這種模型之一.”根據物理模型的不同構建方式和功能進行分類,“質點”模型屬于形狀模型中的點模型,是對實體對象予以抽象和簡化建模所得,其形狀、體積、溫度等次要因素與所需研究問題的屬性無關,故可將其建模為突出質量因素的只占有空間位置的“點”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對象建構為“質點”模型的條件一般界定為:“被研究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屬于無關或次要因素,即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影響很小”.
2關于“質點”模型的建構分析
物理試題的情境一般來源于STS—EL(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life的英文縮寫)中的原始物理問題,鑒于其復雜性、隱蔽性等特點,在原始物理問題向物理試題編制轉化過程中,科學的提煉,建構適切的物理模型顯得尤為重要.源于原始物理問題中的原型研究對象形狀各異、大小不一,對我們正確研究問題帶來不便,科學的建立“質點”模型是有效研究方法之一.在物理試題編制過程中(如圖1),通過分析、簡化、抽象原始物理問題中的研究原型,在注重研究原型對系統影響的同時,忽略一些復雜但無關的因素,構建“質點”模型替代被研究原型,并明確“質點”模型與原型之間具有相似關系.在解題過程中,通過對“質點”模型,間接研究原型的規律,把對“質點”模型的研究結果推論到實際原型上,從而使得原型研究對象得到簡化和純化.

圖1
3關于試題中“質點”模型建構的商榷
新課改倡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在物理試題的命制過程中注重情境生活化是命題的一種趨勢,而在命題中如何有效融合原始物理問題情境是值得探討的難點.筆者認為以下試題情境中融合的“質點”模型建構值得商榷.

圖2
例1(2008年江蘇高考)某同學利用如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弧形軌道末端水平,離地面的高度為H.將鋼球從軌道的不同高度h處靜止釋放,鋼球的落點距軌道末端的水平距離為s.
本題由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80頁“問題與練習”第3題轉化而來.根據題意可知,利用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小球先在弧形軌道上滾動,后在末端水平拋出做平拋運動.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10頁注腳中提及:“在高中物理必修課中,我們只研究那些能夠簡化為質點的物體的運動”.若將該小球在弧形軌道和平拋運動兩個過程中看成“質點”模型處理,這種驗證操作方法看似無懈可擊,但與事實不符.小球若是平動,則小球上任意一點均可表示在弧形軌道和平拋運動過程的軌跡,然而,實際參與此兩個運動過程的小球自身在不停的轉動,按照高中物理建構“質點”模型的條件,此處不可處理成“質點”模型,需要考慮小球轉動慣量的影響,即小球既有平動動能,又有轉動動能,如果忽略小球的轉動動能,理論值和實驗值就會出現較大偏差,而高中生尚未接觸轉動慣量和轉動動能的概念,且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10頁注腳內容不相符合,有損教材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對構建“質點”模型條件進行延伸并量化描述:“當剛體的平動動能遠大于轉動動能時,可將該剛體看成質點”.
例2(2009年江蘇高考)如圖3所示,以8m/s勻速行駛的汽車即將通過路口,綠燈還有2s將熄滅,此時汽車距離停車線18m.該車加速時最大加速度大小為2m/s2,減速時最大加速度大小為5m/s2.此路段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為12.5m/s,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圖3
A. 如果立即做勻加速運動,在綠燈熄滅前汽車可能通過停車線
B. 如果立即做勻加速運動,在綠燈熄滅前通過停車線汽車一定超速
C. 如果立即做勻減速運動,在綠燈熄滅前汽車一定不能通過停車線
D. 如果距停車線5m處減速,汽車能停在停車線處

在此對平動物體與“質點”模型建構做進一步的探討.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10頁第二段中:“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我們雖然不能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但是可以用其上任意一點的運動來代替整個物體的運動,于是整個物體的運動也可以簡化為一個點的運動,把物體的質量賦予這個點,它也就成了一個質點”.這符合平動的運動特征,說明研究某些物體的平動時,可以忽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簡化成質點,而有些情況下即使可以簡化成質點,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仍然不能忽略.此題中汽車上任一點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均相同,即為平動,可建構為“質點”模型.綜上所述,研究物體的平動時,物體均可建構“質點”模型,而不論其形狀和大小能否忽略.

圖4
例3(2010年江蘇高考)在游樂節目中,選手需要借助懸掛在高處的繩飛越到水面的浮臺上,小明和小陽觀看后對此進行了討論.如圖4所示,他們將選手簡化為質量m=60kg的質點,選手抓住繩由靜止開始擺動,此時繩與豎直方向夾角α=30°,繩的懸掛點O距水面的高度為H=3m.不考慮空氣阻力和繩的質量,浮臺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計,水足夠深.
(1) 求選手擺到最低點時對繩拉力的大小F;
(2) 若繩長l=2m,選手擺到最高點時松手落入水中.設水中選手的平均浮力f1=800N,平均阻力f2=700N,求選手落入水中的深度d;
(3) 若選手擺到最低點時松手,小明認為繩越長,在浮臺上的落點距岸邊越遠;小陽認為繩越短,落點距岸邊越遠,請通過推算說明你的觀點.
對題中條件“他們將選手簡化為質量m=60kg的質點”進行分析,“質點”模型建構科學性有以下兩點商榷:①題中涉及到兩個長度“繩的懸掛點O距水面的高度H=3m”、“繩長l=2m”,相對質量m=60kg的選手身高而言,按照普通人身高h=1.7m計算,當選手擺到最低點時,就算加上空中有身體的卷曲,選手與繩的總長度也要超過3m,已接觸到水面.在這種情況下,第(3)問中選手一松手,不可能做平拋運動,而是直接落入水中.由此實際情況,導致題中所給數據將選手建構成“質點”模型處理不當.②按照“質點”模型的特征,忽略其形狀和大小,則質點不該受到浮力作用,而在第(2)問中卻設置選手受到水的平均浮力為f1=800N,題給條件是否不自洽?其原因仍源于“質點”模型的建構合理性,本題中明顯不能忽略選手的形狀和大小所引起的浮力,但我們畫受力分析圖時仍將物體當作“質點(系)”模型處理,這是對“質點”模型定義的一個補充,使得其使用范圍擴大了.

圖5
例4(2009年江蘇省物理學業水平測試)如圖5所示,質量m=50kg的跳水運動員從距水面高h=10m的跳臺上以v0=5m/s的速度斜向上起跳,最終落入水中.若忽略運動員的身高.取g=10m/s2,求:
(1) 運動員在跳臺上時具有的重力勢能(以水面為參考平面);
(2) 運動員起跳時的動能;
(3) 運動員入水時的速度大小.
學業水平測試的試題難度與高考題比較而
言,相對較易,此題的命題意圖為降低試題難度,人為“忽略運動員的身高”建構“質點”模型,而從實際物理情境看,運動員身高相對跳臺高度h不可忽略,若以人體“重心”高度計算,則求出的重力勢能和入水時的速度大小,與“忽略運動員身高”情況下求出數值差異較大.從試題考查能力要求看,是否“忽略運動員身高”求解相關物理量區別甚微,但容易導致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分離脫節成“兩張皮”,此種導向需引起一定的重視.
上述物理試題都是從原始物理問題轉化而來,雖然在建構“質點”模型研究問題上略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若是能夠精心推敲,更加科學化的建構物理模型,則會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 蔡鐵權,梅尹等.模型、建模與物理教學[J].物理教學,2013,(8).
[2] 邢紅軍等.論原始物理問題的教育價值及其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