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浙江省生態文化協會
生態景區多姿多彩多優勢
□供稿/浙江省生態文化協會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的一種自我表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發揚和傳承生態文化,營造生態文化氛圍,對進一步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本期“特別策劃”以2015年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評選為切入點,從中選取獲評的典型單位,分別從景區、行政村和企業三種生態文化基地類型來論述浙江省生態建設過程中滲透的生態文化內涵,以及生態文化與經濟、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展示生態文化對浙江生態文明建設、“兩美”浙江建設的重要作用。
自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列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以來,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主題。生態文化是一種涉及社會性的人與自然性的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文化,生態景區作為傳播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推動環境保護、實現綠色循環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的建設更能客觀反映區域內的生態生產力,為科學協調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整體平衡關系作出重要示范。
紹興蘭亭,汲蘭渚山與蘭亭江之靈氣,因王羲之而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書法圣地。森林對于蘭亭來說意味著活力與希望,水對于蘭亭來說意味著生命與底蘊,打造以山水蘭亭為基調的生態文化基地,就要守護好景區內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為此,紹興市以“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為基本理念,于2013年啟動了蘭亭保護整治工程(二期),向景區周邊幾個村租賃了298畝林地,用于保護景區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山林綠化以及防洪、排澇及水環境整治,傾力打造具有“景幽、事雅、文妙、書絕”特色的山水蘭亭,使書法文化因優美的自然山水而愈久彌新、更放華彩。
目前,蘭亭景區林木覆蓋率已達60%以上,自然森林面積占總面積的40%以上,2棵百年以上古樹名木都已配有明顯的標示標牌。景區主體部分的竹子品種達30余種,毛竹、淡竹、紫竹、龜甲竹、黃金鑲碧玉竹等各具特色,真正體現了《蘭亭序》中所描述的“茂林修竹”之意。而在景區主要景點御碑亭周圍,也種有蒼松翠柏等樹木與之映襯,郁郁蔥蔥的自然環境與古樸典雅的建筑更彰顯了景區生態文化底蘊之深厚。
和紹興蘭亭相比,臺州神仙居景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貌特征決定了其生物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都更為豐富,在建設生態文化基地過程中,也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護景區的觀賞游憩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景區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將森林防護作為一項重要的工程,并在保護天然植被覆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保護非生物環境,保持非生物因子對生態系統的支持能力。為了進一步改善景區內空氣環境質量,促進空氣環境質量的提升,仙居縣及其旅游區制定了強化考核、嚴格環境準入機制、加強大氣污染源頭控制、實施大氣污染整治、完善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保護了景區及周邊生態的穩定性。
生態文化具有正確指導人們處理好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作用,而生態文化基地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基地的宣傳教育,使生態文化的影響力得以傳播,使生態文化的作用得以實現。生態景區作為人流量較大、吸引力相對較強的生態文化基地類型之一,更應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通過對文化內涵的宣揚達到生態育人的目的。
為了樹立蘭亭書法權威,打造蘭亭書法品牌,充分發揮蘭亭的文化影響力,蘭亭景區管理部門成功策劃舉辦了多屆書法節,成
立了書法研究所,引進了全國知名的書法人才,并加強了與書法學院的合作與互助,強化了蘭亭作為書法圣地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同時,景區還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宣傳力度,以提升人氣。近兩年,蘭亭景區還成功舉行了兩屆“秋禊詩會”,突出詩文創作,邀請全國著名詩人參加。蘭亭雅集更是成為一大品牌活動,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及團體的參與,舉辦了浙江省農民書法家蘭亭雅集、日本各市友好訪問團蘭亭雅集、中國作家協會蘭亭雅集、圖書館協會學者蘭亭雅集、小百花越劇團曲藝家蘭亭雅集、社會各階層勞模蘭亭雅集、護士節白衣天使蘭亭雅集、首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等,極大地豐富了景區的文化內涵。
此外,景區還經常性地組織游客參與體驗書法描紅、拓碑、金磚習字、錐畫沙、曲水流觴、蘭亭戲鵝、投壺之戲、驛亭寄情等活動;結合“跟著課本游紹興”,做深做透蘭亭書法夏令營;開設書法培訓講座,為廣大游客和青少年提供練習書法、展示書藝的平臺。活動的開展,不僅提升了蘭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
文成銅鈴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溫州市生態環境教育示范基地、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紹興蘭亭一樣,也是新晉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之一,該森林公園在傳播生態文化方面也積累了許多實際可行的先進經驗。公園管理部門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畫冊、VCD光盤和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公園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在景區、景點制作內容豐富的宣傳標語牌、廣告牌,讓廣大游客飽覽自然風光之余又能增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在環保宣教中心、游客中心放置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資料,為游客提供宣傳教育資訊。
為了保障宣傳效果,公園還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不同形式的生態教育活動,比如對廣大游客重點宣傳環境衛生保護,對青年學生重點宣傳森林生態知識。特別是在春節、五一、國慶等節慶旅游高峰期進行重點宣傳教育,提高宣傳教育效果,形成自覺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除此之外,公園每年還組織植樹、踏青、采野菜、登山、戶外露營、采摘等各項活動,讓廣大旅客親近大自然,感受秀麗山水,領略銅鈴山獨特的自然景觀。
除了保護和挖掘生態文化資源,傳播生態文化知識,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之外,創建生態文化基地的更大意義在于促進創建單位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綠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轉型發展是大多數生態景區發揮生態生產力的重要手段。以紹興蘭亭為例,蘭亭景區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30%以上,景區充分發揮水域面積大、水環境質量優良的優勢,打造了水上茶廊、竹筏體驗、垂釣娛樂、陶藝制作等多個集生態體驗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經營項目,年經濟效益達100萬余元。通過對文化內涵的挖掘,提升曲水流觴等相關演藝活動的文化品位,使游客置身于青山綠水中體驗先賢的風雅生活,也使每年的游客量有了明顯的增加。現景區年接待量達50萬余人次,年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
為了實現綠色發展,順利創建生態文化基地,銅鈴山國家森林公園也在近年來推進了林場產業結構調整,從營林生產為主轉向森林旅游為主,從采伐銷售木材、毛竹轉向森林資源保護,走出了一條不以消耗森林資源為代價,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促進林場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由于旅游事業的發展,公園游客逐漸增多,景區賓館、飯店對副食品、蔬菜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促使附近鄉村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模式,涌現了家禽、家畜、魚等各種養殖戶200多戶,包括山野菜加工在內的各種食品加工廠20余家,蔬菜大棚種植戶50余戶,更有500多位農民走出田間來到景區,成為建設者和經營者,解決了就業問題。
銅鈴山森林公園附近的農民還依托森林公園開辦了“銅鈴山莊”、“石林山莊”、“林海賓館”等3處飯(旅)店,合計年收入達500萬元。公園的轉型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公園附近的珊溪鎮、西坑鎮的石垟、下垟、嶺后村,其旅游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年產值達千萬元以上,有效幫助當地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生態文化的創造、傳承與發揚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生態景區作為生態文化基地的類型之一,在傳播生態文化、實現經濟綠色增長方面正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必將在“兩美”浙江建設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