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文科
世外桃源山間洋坑
□撰文/周文科
位于衢州市衢江區舉村鄉南面的洋坑村是一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居住著畬族、布依族、苗族、黎族和漢族。這里群山疊翠,清溪潺潺,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小康村”、省級“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村落和“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
到達洋坑村,只見村口有一座廊橋,呈西南向東北走向,橫跨洋坑溪,這便是衢州境內為數不多的風雨廊橋——關公廊橋,據說建于清道光元年。村中民居順山勢由上而下依山而建,白墻黛瓦,錯落有致。
洋坑村十分注重村莊的美化綠化工作,堅持不懈地為居住者打造綠色家園。近年來,洋坑村緊緊抓住衢州市“共建生態家園”的契機,以“無垃圾、無污水、無違建、無亂堆放、無畜禽放養”為目標,營造“綠色、潔凈、優美、幸福”的鄉村環境,堪稱美麗鄉村行動的模范。
村中有條舉埠溪,溪水最終匯入烏溪江庫區。以前村民無節制捕魚,溪中幾乎見不到小魚,水質也很差。從2011年開始,洋坑村全面禁止抓捕野生石蛙、石斑魚等野生動物,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捕魚行為,從當年9月開始至次年6月都是休漁期,并將這一條例寫入村規,采取舉報有獎、違法必抓的措施,提高村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自覺性。幾年持續下來,舉埠溪中魚兒明顯多了起來。溪水清澈見底,經常可以看到石斑魚在水潭中歡快地游弋、嬉戲。
洋坑村先后投資100萬余元開展村莊整治工作,對全村180幢房屋2.8萬平方米的外墻進行了粉刷,并繪制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字畫。全部拆除廢舊棚鋪等違章建筑,在此基礎上修建洋坑地標、文化長廊、休閑游步道、非遺館、養老服務中心等。該村還投入18萬元資金完成了全村自來水改造,并大力推進全村衛生整治,對村民生活污水、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禁止農戶將垃圾倒入河中,禁止農戶在村內放養家禽、家畜,定期開展衛生大掃除,全面清理水溝和衛生死角,防止蚊蠅和臭味滋生。經過整治,這個小山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該村還對公路沿線、村中空地實施綠化美化,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庭院植樹栽花。目前全長1400米的進村道路兩旁、全村85%以上農戶的屋前屋后都種上了桂花、銀杏、紫薇、紅葉石楠、紅豆杉、香樟等苗木。村中建有3400平方米的公共休閑綠地,4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的休閑公園各1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1平方米,喬木樹種綠化面積比重達80%。村內環境優美、鳥語花香,形成了較完善的村莊綠地系統。
為保護村莊的優美環境,村里多次組織人員到全國各地考察取經,逐漸探索出一套“洋坑模式”。全村分片管理,村兩委班子分片管理片區;一戶一策,與村民約法三章;管理到日,一日一巡查;爭創到點,設立紅黑榜評比,確保有人管事、有章
理事、全民參與、成果共享。
洋坑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洋坑村現存的《朱氏宗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朱氏祖先就已經在洋坑繁衍生息并修建祠堂。該祠堂原名旺曠祠,建筑整體布局規整,用材粗大,以草榧樹為主,雀替浮雕花草圖案,具有一定的科學藝術價值。
茶燈戲里看欣榮,畬族風情舞聯翩,洋坑村還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燈戲的發源地。茶燈戲是茶文化的一種表演形式,從宋代流傳至今,在衢江區已有350余年歷史。“文革”期間,茶燈戲曾幾度中斷,劇本也曾一度遺失。衢江區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間隔20多年的茶燈戲重新開演。2007年,茶燈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洋坑村共整理出《開茶園》、《賣花線》、《走廣東》、《黃婆罵雞》、《大補缸》、《賣棉紗》、《賣小布》、《看相》、《打花鼓》、《繡花鞋》、《補碗》、《采桑》等12個表演劇目。
表演茶燈戲的“戲院”就是建于明末的朱氏祠堂,在觀看演出的同時,把人拉回歷史的年輪中。洋坑茶燈戲是當地勞動者歡慶豐收、贊美生活、歌頌愛情的一種民間歌舞劇,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表演中人物少,布景簡單,演出方便,至今也是山里人特別喜愛的消遣方式。除了茶燈戲,洋坑村還擁有“喝山節”、“木偶戲”等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明代祠堂、草榧林、古梯田等明清時期文物點12處。
洋坑村積極發掘和保護民間生態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具有區域及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傳統,鼓勵村民學習與表演茶燈戲、木偶戲,定期在村朱氏祠堂里進行展演,并積極組團參加省、市、區舉辦的各類文化表演,不斷豐富生態文化的時代內涵。
生態文化產業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是一項前途光明、市場廣闊的朝陽產業。洋坑村以生態立村、旅游強村、文化興村、產業富村為發展導向,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努力發展現代農業。
該村大力發展現代林果業,通過招商引資,現已建成600畝香榧基地,并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積極種植香榧,以村集體補助和基地技術支持的方式解決農戶種植難的問題,預計在3年之內產生效益,帶動農民增收。
另外,該村共有8449畝竹林,是全村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村里每年在不同地塊建設竹林豐產培育基地,共建立竹林示范基地5個,面積達1100余畝,通過基地引導鼓勵農戶開展竹林低改、豐產培育,提高竹林收益。同時,為改良洋坑村茶葉品種,增加農民收入,村里積極爭取資金,建成100畝黃金茶基地,培育高效益的黃金茶,并逐步對全村現有的茶葉園進行品種改良,提高農民的種植效益,擴大茶葉產業。
洋坑村對發展生態旅游也十分重視,以極具特色的畬族文化和悠閑的古村落為基礎,配套建成具有徽派特色的養老服務中心,并對原有的3000米古道進行修復,打造洋坑登山游步道,打通洋坑至藥王山古道,將洋坑旅游納入到藥王山旅游圈。還對現有的古建筑進行修繕并進行統一管理和經營,新建多處旅游景點,規劃洋坑村旅游線路。另外,該村還計劃新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和石樓,豐富洋坑村的文化旅游內容。同時,村里加大了對古樹、古建筑以及古梯田的保護工作。古樹實行掛牌負責制,并加大了保護宣傳工作,確保每家每戶宣傳到位,提高老百姓的保護意識以及法律意識。全村現存的5幢古建筑已實現了保護性修復,并納入村集體進行統一管理。部分古梯田實行保護性開發,用于種植茶葉、紅豆杉等經濟作物,提高村民收入。
省級非遺文化以及優美的自然風光是洋坑村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大優勢,更是一大保證,因此洋坑村將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積極弘揚非遺文化,提高洋坑村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大洋坑村的生態保護力度,提高洋坑村的競爭力,努力實現文化越來越豐富,自然風光越來越優美,旅游產業越做越大的良性循環。
廊橋清風徐徐來,草榧梯田年年豐,洋坑村這個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正一步步煥發出奪目的光彩,逐漸實現了生態環境良好、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產業興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