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許國明 孫鵬峰
保護古樹名木添彩美麗桐廬
□撰文/許國明孫鵬峰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桐廬縣位于浙江省西部,全境略呈長方形,林地面積214萬畝,占總面積的77.3%,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縣。境內大量的古樹名木見證了桐廬1780多年的歷史,“桐廬”的地名也印證了與古樹密切的關系。奇山秀水嘉木,古往今來一直為文人墨客所贊嘆,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是取實景于此。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是歷史的見證,被譽為“活的文物”和“綠色化石”,也是風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科研、生態、觀賞和科普價值。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對于弘揚鄉村文化和民族精神,普及林業科學知識,增強人們綠化意識和環境意識,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2013年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顯示,桐廬縣森林覆蓋率達72.2%,林木綠化率達75.6%。全縣共有古樹名木1996株,其中重點散生古樹名木1697株,古樹群14個,隸屬32科、48屬、60種。
桐廬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工作,近年來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山水風光和深厚的人文積淀,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村莊綠化美化,開展包括古樹名木保護的村莊整治與古建筑保護工作,充分重視古樹名木等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文化挖掘,著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打造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于一體的美麗鄉村。古樹名木蘊涵的歷史文化已成為美麗鄉村的一個重要亮點。
建立健全普查建檔制度。從1988年以來,桐廬縣先后三次組織技術人員對全縣古樹名木進行登記建檔,對古樹名木的名稱、科屬、樹齡、冠幅、樹高、胸徑、地點、生長環境、生長態勢、人文歷史、民間傳說等逐一調查,并依次編號,將相關信息錄入電腦,建立古樹名木信息庫,對古樹名木資源實行信息化、系統化管理,并在樹上統一掛牌;每年組織技術人員對古樹名木生長情況進行清查、跟蹤,出現災害性天氣時,及時排查重點古樹名木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古樹名木的健康生長。
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宣傳。多年來,桐廬縣委、縣政府廣泛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黑板報、標語、印發資料等宣傳方式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義、歷史價值、法律法規等方面進行立體式宣傳,增強群眾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2008年,桐廬縣籌措專項資金,聯合縣政協文史工作委員會和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通過開展征文比賽、攝影大賽等形式,充分挖掘古樹名木的文化底蘊、歷史故事等,編纂出版了《桐廬古樹名木》一書,展現了桐廬縣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樹名木的風采和大自然的神韻,展示了桐廬森林生態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
也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進一步喚醒和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隨著新媒體的日漸興起和廣泛流行,桐廬縣林業局也及時開通微信、微博進行網上宣傳,同時對重點鄉村實行古樹名木“二維碼”身份證試點工作,使游客隨時隨地了解古樹名木的各種信息,有利于宣傳知識的普及。
加大古樹名木保護資金投入。為大力培育桐廬縣古樹名木后備資源,桐廬縣財政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古樹名木保護。同時為進一步推進鄉村綠化美化,2011年開始啟動“珍貴大樹進村”活動,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實施了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以景點的要求建設鄉村、以“村村有大樹”為目標的“珍貴大樹進村”工程建設,每年安排100個村參與建設,每個村在村口、廣場、溪邊等處種植以銀杏、香樟為主的珍貴大樹2株,力爭用4年時間,覆蓋全縣原有402個村(以全縣行政村合并前的村為單位),并建立GPS等數字化保護檔案制度。
落實古樹名木管護責任。建立鄉鎮工作目標考核責任制,明確古樹名木保護以權屬單位為管護責任單位,并落實管護責任人。縣城規劃區范圍內的古樹名木維護管理由市政園林管理處負責;鄉鎮、村(組)集體所有的古樹名木由縣林業部門、鄉鎮林業站負責日常維護和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并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護林人員巡查職責范圍,定期匯報古樹名木生長情況。
強化古樹名木保護監管。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桐廬縣為部分古樹名木設立了圍欄,砌壘了樹池,并規定在樹冠垂直投影外2米范圍內禁止施工及采取定期檢查病蟲害,及時進行防治等一系列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的措施;為保護全縣的森林資源,嚴格按照《森林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規范對古樹名木的采伐、移栽等,對未經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審批,擅自采伐或移栽古樹名木的,嚴格按相關規定予以查處。2014年,桐廬縣人大常委會通過有關保護古樹名木等自然資源的決議,縣林業局也明確對縣域內根徑0.4米以上、樹齡50年以上大樹的采挖移植實行管控,嚴禁隨意采挖。
近年來,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群眾的關注,桐廬縣古樹名木總體長勢良好,但也有部分古樹名木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與損傷,少數已瀕臨死亡。雖然已從加強財政投入、落實管護責任、嚴格監管措施等多方面做好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但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大規模城市建設的興起和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使為數不多的古樹名木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擠壓;由于古樹名木普遍存在樹齡大、病蟲害易侵等現象,其在養護管理上也普遍存在缺技術、缺手段等問題;部分干部群眾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淡薄,認為古樹掛牌了,就是國家的,與己無關。
目前,桐廬縣將在認真分析制約保護工作的因素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古樹名木管護工作。大力建設縣域大景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珍貴大樹進村”為抓手,開展古樹名木后備資源培育工作,栽植適宜性強、具有科研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優良樹種,發動群眾參與栽培管護,增加古樹名木的后備資源。及時更新、完善資源檔案,建立古樹名木的動態監測體系,定期對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生長狀況、保護現狀等進行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以全民綠化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結合“植樹造林”、“四邊綠化”、“色彩林業”、“三江兩岸”等工程建設,大力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根據古樹名木生長環境和狀況,因地制宜采取設置保護性柵欄、支架支撐、病蟲害防治等管護措施,確保古樹名木健康生長,并真正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積極開展古樹名木的復壯技術研究,為古樹名木的復壯管護提供技術支撐。
古樹名木是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科學價值,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一棵古樹,就是保存一件珍貴古老的歷史文物,保護一座優良種源基因庫,也是保護一種人文和自然景觀。為此,桐廬縣將對古樹名木進行再一次的全面普查,全面建立檔案和電子數據庫,并實行GPS定位管理。同時,加強宣傳,提高廣大群眾對古樹名木的知情權、監督權和保護權,依靠全縣人民的力量對古樹名木進行監管和保護;增加古樹名木管護資金的投入,積極探索捐資、獨資、合作、共建等多種形式認建認養古樹名木機制,切實保護好自然界留給桐廬的瑰寶,讓它們永遠見證桐廬的歷史和文化,為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添上濃濃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