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遠長
民居藏古韻
□撰文/王遠長
村莊名片:
源底村,坐落在現代青瓷發祥地、中國青瓷小鎮——上垟,距龍泉市區35公里。53省道龍浦線穿境而過,甌江支流八都溪繞村而行。全村有山林面積21067畝,其中毛竹林4891畝,耕地面積1874畝。全村人口2023人,是龍泉市人口基數最大的村莊。村中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初古建筑30余幢,建筑風格獨具特色,成為浙西南山區古民居極具個性的符號。
在龍泉,有一座村莊叫源底,或許她和許許多多鄉村有相似之處,但她有自己的故事與韻味,別人難以復制。山水之廣,風味各異;鄉村之多,故事各異。到鄉村去,在阡陌徘徊,在村巷徜徉,與古樹擁抱,與村舍相依,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叩開一扇老舊的門窗,這就是我的尋夢之旅。
來到源底,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幢又一幢古代建筑,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源底地處浙閩交界處,建筑風格受到周邊各地影響,卻又與許多地方不同,既不窮奢極欲,也不小家子氣,將居家風格融進周圍環境,與青山秀水一體,既講究實用價值,又包含文化內涵,有著自己的獨特風采。
徐姓是源底村人口最多的姓氏,據傳,徐氏遷徙源底已有800余年,起先以務農為業,后來發展畜牧生產,在稻田和溪邊放養鴨子,慢慢有了積蓄。勤勞的徐氏祖先又著手從事商貿經營,將山上的木材毛竹順著八都溪放入甌江,到溫州銷售。這樣一代一代積累,精打細算,日子越過越富裕,家族越來越興旺。到清中期,徐氏出現了一批富甲一方的鄉紳,在家鄉大興土木,擴建家宅,然而傳統的耕讀之風又告誡他們不可違背節儉與修身的祖訓,所以,幾乎所有的建筑,都自覺沿襲了既美觀又實用的風格。
從外觀看,源底每一幢古民居都被高墻圍隔,筑墻材料取自屋邊山上的泥土,唯有門樓用青磚砌成。四面外墻雖然用泥土,然而卻夯得非常精致,特別是高高的馬頭墻,氣派又結實。這樣既可防盜、防火,還能圈囿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避免外界窺視。古居的門樓非常講究,裝飾精巧,配以磚雕,但又不追逐高官貴人的那種豪華,也不失鄉紳之
家的那份莊重。門上鐫刻牌匾,所題詞字各具韻味,“東海舊家”、“山輝川媚”、“植桂栽蘭”、“山水文章”等等,既有祖先原籍的直接告白,也有對自然的贊美感嘆,還有陶冶情操的儒家風范。進入門內,天井小院盡顯人文風雅,有著怡情養性的悠然自得。內墻的裝飾也極考究,青瓦之下,白墻之上,至今還能看到許多水墨畫作和書法作品。“綠繞青來”民居就留下了龍泉晚清秀才、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吳梓培以及其他一些本土名士的題寫與繪畫。這些書法與繪畫作品,比屋宇建造晚了幾十年,可見原先的圍墻上,要么建造之時沒能請動名人留墨,要么無情的風雨將原作侵蝕,后人適時補上。總之,對傳統文化的敬仰,是這個家族保留的家風,后人秉承有加,絕不割斷。院內天井四周的裝飾嘆為觀止,主要集中在梁枋、圍廊和槅扇上。裝飾圖案有獅、兔、鳳、鶴、蝙蝠等祥瑞動物和梅蘭竹菊植物紋樣以及回紋、卷草等抽象圖案。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動蕩的年代,源底先民在這山高皇帝遠的角落里,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自然恩賜,建起一座座樓宇,又將自己相對封閉起來,不與外界更多密切的接觸,將小日子過得富足而安逸,勾勒成一幅避世求安的山水田園美圖。
源底村與中國青瓷小鎮上垟相連,甌江源頭之一的八都溪從村前流過,在建的高速公路正從村邊崛起通向福建,新的發展機遇從四方奔涌而入。
源底村口溪邊有一座圓圓的小山包,如一只龜背,村人稱此山為龜山。據傳源底先人見此情景,請名士卜卦解釋意象。卜師說,此乃神龜,首探八都溪,吸甌江精氣,外出商賈可發大財,尾落山下田疇,神屎滋養沃土,耕作者可養家富有。眾人聽罷便在此安居樂業,后來果然建成一方名村,四鄉仰慕。如今龜山已辟為公園,山頂建紀念亭,森林茂密,山前有徐仰山烈士雕像,可供緬懷。徐仰山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家底殷實,仕途有望,為了拯救民族,赴日留學,加入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曾兩度入獄,后又散盡家財在家鄉辦學,最后為討伐袁世凱灑盡一腔熱血。他一生短暫,大義凜然,生前為民族奔波,拋妻別子,死后又歷盡波折,最終魂歸故里,守望故鄉的山水與田園。
源底村形狹長,有小河穿村而過,名貴溪,發自北面群山中,將村居分為東西兩岸。貴溪河水清澈,碧波蕩漾,既灌溉農田,又供村民洗刷。岸邊水柳青青,柳葉飄動,仿佛一幅水墨畫。緊挨村莊背后有一座形狀奇異的山崗,像一座熄滅了的火山口,陡峭險峻,村民稱昴山。
在村中漫步,有許多彎彎曲曲的小路,路面由小小的鵝卵石鋪就,拼出各種花紋圖案,行走其上,仿佛回到百年之前,感受到先民勞作之余的閑暇心情。路兩旁有高高的泥墻,色彩金黃,透著古樸又顯威嚴,時光在這里有了停滯感。更有古樹間或聳立,斑駁的樹身與蒼老的瓦檐互為印證,源底應該有許多故事,有的已經被遺忘,隨著流水與浮云飄逝。村中的文昌閣依然高聳開放,鼓勵莘莘學子奮發攻書。
源底人如今除了繼續在田間耕作和種樹種竹外,主要發展菇業生產。勤勞的村民秉承祖先遺風,敬業好學,培養出不少人才,有大學教授、律師、工程師、技術人員等等。時代的進步給源底人注入新活力,他們傳承又發展,不再采取封閉的守勢姿態,開辟新時代的新生活。那一幢幢古宅,一排排新居,仿佛一個個特殊的音符,圍著溪流與青山的旋律,散發出優雅的和聲,在充滿生機的田園上,唱響新時代的中國夢。
源底是中國鄉村的一個縮影,是詩意山水的一卷畫作,是城市健康成長的一份營養。游覽源底,感慨滄桑變化,止不住以詩記之:
龍泉多異寨,源底數名村。
驗卜龜山景,蜚聲徐氏門。
民居藏古韻,義士守田園。
碧血丹心在,家風惠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