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衛文 魯建棟
淺析苗木立體栽培的意義和前景
□撰文/周衛文魯建棟
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浙江省北部。該鎮區域面積133.1平方公里,屬典型的江南水網平原,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不足,土地流轉面積有限,到2014年底全鎮苗木面積近1.5萬畝。苗木以行道樹品種為主,有香樟、櫸樹、欒樹、無患子、樸樹、櫻花、合歡、銀杏、女貞、垂柳、濕地松、重陽木、楓香、杜英、喜樹、烏桕、桂花、廣玉蘭、楊樹、三杉等40多個品種。
新塍鎮是個苗木種植大鎮,苗木生產已成為該鎮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近年來,苗木種植得不到統一的規劃和標準,苗木普遍存在種植密度偏高,管理原始粗放,而且病蟲害控制不力,導致冠形較差,極大地影響了苗木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苗木的經濟效益,況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采購商對苗木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公眾對美化意識日益增強,這就對苗木的多樣化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
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現人口眾多,土地資源不足,土地流轉面積越來越少,而發展苗木立體栽培可以有效地改變行道樹長年性作物的種植格局,是提高土地產出率最有效的途徑。并且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多苗木共棲、多層次配置的立體生產結構,有利于穩定和提高苗木的品質和效益,增強苗木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發展苗木立體化栽培,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多元結構相結合,是農村發展經濟和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據初步測算,一畝苗圃地采用立體化栽培模式的年利潤是普通栽培的2.5~4倍。
加快苗木生產周期,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喬木樹種的生產周期一般需要3~5年以上,通過發展苗木立體化栽培模式,下層的色塊植物、球形植物的生產周期只需1~1.5年,大大縮短了苗木生產周期,從而加快了苗木生產資金的回籠,增強苗木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隨著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綠化美化檔次的逐步提升,本地市場對苗木產品的質量、樹種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特色小喬木、色塊、花灌苗木的需求用量增加,而本地區又缺少色塊花灌木樹種,都靠外地采購,這對本地發展種植色塊、球類及花灌木帶來了新的空間。因此,精品、優質的大規格全冠型鄉土喬木及花色灌木、地被植物是今后苗木發展生產的主流。通過發展苗木立體化栽培,有利于培育優質大規格、全冠型喬木和色調多彩的球形灌木和色塊樹種,從而進一步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
發展苗木立體種植,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與傳統苗木種植的單一功能相比,苗木立體種植群落結構更加完善,生產管理更加全面,生態平衡能力更加穩定。苗木立體化栽培是在同一塊土地上實行多樹種、多層次的搭配,增加了土地的覆蓋率,減少水分蒸發和降水對地面的沖刷,增加了水土保持能力和肥料、農藥的利用率,同時也增強了凈化空氣的能力。立體化栽培不但有利于培養地力,而且還可以減少病、蟲、草的危害,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促使農村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發展。
苗木立體化栽培要充分考慮給下層灌木、地被植物生長有一定量的空間和光照。同時要考慮喬木和小喬木、花灌木、地被植物在根須分布和耐干、耐濕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生存空間、植物機理習性方面要有互補性和一致性。結合新塍鎮苗木生產實際,制定以下立體化栽培模式。模式一:高桿大喬木(香樟)、矮小耐蔭或半耐蔭灌木球類(海桐球)和色塊地被植物(金邊黃楊)立體化栽培。要求作隴的寬度在2米以上,大喬木株距在3米以上,每畝種植40~60株,灌木球類株距在1米以上,每畝種植250~350株,色塊樹種的芽苗種植行距控制在15厘米×15厘米以上,每畝種植1.2~1.5萬株。模式二:冠型稀疏小喬木(紅楓)、矮小耐蔭或半耐蔭灌木球類(大葉黃
楊球)和色塊地被植樹(紅葉石楠)立體化栽培。要求作隴的寬度在2米以上,小喬木株距在2米以上,每畝種植120~180株,灌木球類株距在2米以上,每畝種植250~350株,色塊樹種的芽苗種植行距控制在15厘米×15厘米以上,每畝種植1.2萬~1.5萬株。確保水分,避免過澇,潮濕與干爽相結合;經常性的清除雜草,避免過荒,影響正常生長。高溫時,最好用遮蔭網覆蓋;施肥要掌握施足基肥,適當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注意氮、磷、鉀的配比,做到看天、看地、看苗施肥,并掌握適時適量、分期巧施、少量多次、由稀到濃的原則;病蟲害要早防早治,藥量要中等偏輕,避免中午高溫噴藥或藥量過重引起燒苗、枯死;不斷提高樹形美觀度,經常性開展修剪整形工作,使其達到冠型豐滿、樹態優美的良好效果。
以該鎮苗木大戶普通栽培與立體栽培苗木為例,按照一畝地種植五年來測算效益對比。普通栽培,每畝種植胸徑5厘米帶冠移栽香樟166株(株行距為2米×2米),種植三年后開始出售胸徑8~9厘米香樟83株,每株設價(按目前市場均價)為100元,計銷售額為8300元;第四年出售胸徑10~12厘米香樟42株,每株設價(按目前市場均價)為200元,計銷售額為8400元;第五年出售胸徑12~14厘米香樟41株,每株設價(按目前市場均價)為280元,計銷售額為11480元;三年合計銷售總額為28180元。成本測算,香樟苗木成本每株為48元(包括苗木費40元、運輸3元和種植費5元),計7968元;第一年翻耕、開溝及整平均費為800元;每年每畝管理費用(按目前統計平均數)為550元(農藥費50元、肥料費200元、人工費300 元),5年為2750元;年租金每年(平均)1000元,5年為5000元;合計成本費用為16518元。五年內銷售總額為28180元,扣除總成本費用16518元,總凈利潤額為11662元,平均每年每畝凈利潤額為2332.4元。
立體栽培(按模式一)。每畝種植胸徑5厘米帶冠移栽香樟48株(株行距3米×4.6米),海桐球五年內設種3批(每批為1.5~2年),每批設一年生海桐球290只(株行距1米×2.3米),三批合計種植為870只;金邊黃楊(扦插苗)五年內種4批(每批為1~1.5年),每批種植27800株(株行距12厘米×10厘米),4批共種植111200株。香樟成本每株為48元(包括苗木費40元、運輸3元和種植費5元),計2304元;第一年翻耕、開溝及整平均費為1200元;香樟每年的管理費用為250元(農藥費30元、肥料費120元、人工費100元),5年合計為1250元;海桐球每株苗費(含種植均價)設0.7元,計609元,每年每畝的管理費用72元(每株每年農藥、肥料和人工費約0.25),5年合計為360元,海桐球總成本費用為969元;金邊黃楊(扦插苗)每株苗費(含種植均價)設為0.15元,計16680元,每年每畝的管理費用1390元(每株每年農藥、肥料和人工費約0.05元),5年合計為6950元,5年內金邊黃楊總成本費用為23630元;年租金每年(平均)1000元,5年為5000元;5年三項合計總成本費用為34353元。
香樟根據稀植栽培管理到第四年開始出售胸徑11~12厘米香樟24株,每株設價(按目前市場均價)為220元,計銷售額為5280元;第五年出售胸徑13~14厘米香樟24株,每株設價(按目前市場均價)為380元,計銷售額為9120元,合計香樟銷售總額為14400元;5年內共銷售海桐球50厘米左右(1.5~2年正常生長期計算)三批為870只,每只(按目前市場均價)為4.5元,合計銷售總額為3915元;5年內共銷售金邊黃楊H40厘米左右(1~1.5年正常生長期計算)111200株,每株(按目前市場均價)為0.35元,合計銷售總額為38920元;5年三項合計銷售總額為57235元。五年內苗木立體栽培總銷售額為57235元,扣除總成本費用34353元,總凈利潤額為22882元,平均每年每畝凈利潤額為4576.4元。
發展行道樹苗木立體栽培是提高土地產出和收益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地改變行道樹長年性作物的種植格局,并有利于穩定和提高苗木的品質和效益,增強苗木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2010年選擇苗木種植大戶行道樹苗木立體栽培示范面積200畝到2014年底擴大到近2500畝,經對照采用苗木立體栽培的每畝凈收益是普通栽培效益的近1倍,根據苗木立體化栽培示范推廣2500畝測算平均每年可增加苗農經濟效益560萬元左右,為新塍鎮的苗木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浙里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