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瑩瑩
體驗·探究·趣味——『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的相關實踐
□撰文/王瑩瑩
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而進行的一項教育活動。自然博物館是社會教育機構,在自然博物館內進行環境教育不僅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真實存在的社會需求。濕地生態環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學生全面看待濕地環境問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濕地環境素養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濕地生態環境的教育過于注重環境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相應的價值觀、技能及行為模式的培養,在培養公眾和中小學生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社會責任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尤顯薄弱。
作為濕地類專業博物館,中國濕地博物館因地制宜,開展以濕地環境教育為主線的“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通過大量借鑒國外,尤其是德國的環境教育經驗,在注重嚴謹性與科學性的基礎上,編制以體驗、探究和趣味性為主的原創性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方案,在傳播濕地知識的同時,注重激發學生對濕地以及大自然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們在體驗自然發生過程的同時,意識到濕地資源和環境保護與人類的行為密切相關。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分組游戲等環節,鼓勵學生體驗與團隊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與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與提高。
“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方案的設計強調參與者在體驗中發現、欣賞、深化對大自然的理解和學習,借此培養參與者的創新思維與反思能力。以“濕地植物”這一主題為例,課程方案設計圍繞“濕地植物是有生命的,參與者應將其作為一種鮮活的生命體去理解和體驗”為目標,通過對濕地物種的解釋以及不同物種特點的闡述,既能讓參與者了解濕地植物的基礎知識及其對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又能輕松掌握簡易有效的濕地植物鑒定技巧。在“認識濕地植物”這個活動中,學生置身于濕地中一處多種植物生長的場所,隨后戴上眼罩,通過雙手觸摸植物,認真體驗不同植物種類間的區別,并通過記憶最后付諸紙上。通過盲眼觸摸體驗,學生們能發現濕地中水生美人蕉的葉片較大,呈闊橢圓形,而香蒲的葉片則呈長條形,且光滑無毛;水杉的表皮常呈片狀剝落,而柳樹的樹干則呈條狀開裂。這一系列有關濕地植物特征及區別的“發現”,是校內課程或室外觀察很難獲得的體驗,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認知,也從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授課方式帶來的缺陷。
在中小學生物課程中,“自然界的生態循環系統”是個公認的知識難點,不僅概念較難理解,記憶難度也較高。而在
“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的方案設計中,“濕地生態循環系統”知識點的傳授以DIY體驗活動為載體,卻意外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授課人員首先帶領學生進入西溪濕地,觀察濕地中常見的水生動、植物種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其內在的聯系;隨后帶領學生利用玻璃瓶、水草泥、魚、蝦、硝化細菌等水生動、植物制作生態瓶,由每個學生動手建立獨一無二的微觀生態循環系統;最后,授課人員介紹生態瓶中蘊含的生態循環原理。通過一個濃縮了的“微觀濕界”小小生態瓶,學生不僅體會到動手制作的愉悅,更在寓教于樂的方式中加深了對濕地知識的認知,可謂一舉兩得。
“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傳遞的學習模式是一種典型的人與環境發生作用的情境式學習模式。情景式學習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向參與者傳播了多少知識或信息,而且通過為其提供的教育活動,培養其主動學習、發現問題、享受體驗樂趣的良好習慣。“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正是注重這一導向,在引導學生們親自體驗自然發生過程的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分組游戲等環節,鼓勵學生體驗與團隊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告訴他們可以通過觀察、調研、討論、查閱資料、動手制作等多種方式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
以“濕地動物”這一主題為例,在名為“探尋動物蹤跡”的活動中,參與者將以小組為單位在濕地里某條特定的路線中行走,并在沿途盡可能多地發現動物的遺留物和痕跡。值得一提的是,此條線路是提前由授課人員經過反復勘察后確定下來的,即在保證參與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路途中擁有盡可能多的天然痕跡。此外,授課人員還會將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擺放在線路的適當位置,諸如不同種類的鳥的羽毛、廢棄的蜂窩、被鳥啄食過的水果甚至濕地動物的骨骼等,等待“火眼金睛”的參與者們發現。活動尾聲,所有參與者集中在一起,共同討論沿途發現的有關跡象,并借助授課人員分發的畫冊和書籍來識別這些動物。通過這種探究式的環境教育活動,參與者將會在調查、探究的過程中對濕地動物的蹤跡建立更為全面的認知(即除了踩踏的痕跡,還包括所有其他的形式,如取食痕跡、糞便、住所等),同時也會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這樣一個較為寬泛的名詞建立更為深入的認知。
對于任何活動的組織者而言,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提高其興趣和注意力,是決定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的方案設計中,“趣味性”成為最大的突破口。以精心設計的“游戲”為載體,讓學生“先玩后悟”,成為授課人員激發青少年興趣的不二法寶。比如,一個普通的“濕地食物鏈”游戲,在結合時下流行的“撕名牌”游戲形式后被賦予了新的活力。青少年首先在授課人員的引導下自行編寫簡單的濕地食物鏈,隨后每個人都被貼上食物鏈中的動、植物角色的名牌,根據食物鏈中的捕食法則進行奔跑與追逐的捕食游戲。授課人員甚至可以通過調整不同營養級物種的數量進行分輪對抗,這種游戲規則的復雜化與游戲難度的提升,都將幫助參與者深入了解食物鏈是一個環環相扣、密切聯系的系統。
與此同時,嘗試讓參與者打開所有的感官器官全方位地盡情體驗大自然,也是“西溪濕地環境教育活動”的趣味所在。除了前文提到的用眼罩蒙住眼睛的觸覺體驗,亦可通過嗅覺(比如聞一聞苔蘚植物、樹樁、濕地中落葉)、味覺(比如嘗一嘗水芹、蛇莓、野胡蘿卜的味道)、聽覺(比如聆聽鳥語婉囀,水流潺潺,風聲呼嘯)等多種傳播知識的技巧來提升活動的趣味性。此外,在一定的主題范圍內,通過講述故事、創作詩歌、手工制作、藝術塑造以及角色扮演等娛樂性演示活動,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參與活動的熱情,提升其對活動主題的理解。
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尤其是對處于身心正在成長發展階段的青少年來說,興趣更是起著主導的作用。以濕地科普場館為代表的自然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擔負著向青少年普及生態學科學知識、樹立生態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重任。作為博物館的科教工作者,應科學地發揮自身優勢,創新教育內容和方式,通過開展以環境教育為代表的教育活動,幫助青少年去體驗、發現、欣賞、深化對自然的理解,為其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樹立創造良好條件。
浙里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