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渭明
仙霞古道
□撰文/吳渭明
仙霞古道,又稱江(山)浦(城)驛道、浙閩官道、黃巢古道,始建于唐朝,由黃巢起義軍所開辟,后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修筑而成。它北起江山市大南門,經清湖、石門、江郎、峽口、保安等鄉鎮,從廿八都鎮穿越楓嶺關進入福建省浦城縣。全程120.5公里,江山境內75公里,浦城境內45.5公里。
古道路面由石片毛石砌筑而成,古道寬處有4米,窄處僅0.8米,最大臺階寬1.5米,最陡峭處坡度約70°以上。歷經千年,在江山市境內仍有35公里左右保持完好,尤其是保安鄉至仙霞嶺、小竿嶺長約12公里這一段還依然保留著原貌,塊石砌成的路面斑駁光亮。
仙霞古道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下達閩廣,上通京城,是古代京福驛道的主要組成部分,史稱“東南鎖鑰”、“入閩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繁盛的商業運輸之道,是“海上絲綢之路”內延伸的重要陸上運輸線。它在中國的軍事和交通史上都可以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仙霞古道由戰事而開辟,又因其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山脈綿亙百里,地勢險要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別地形,成為自唐以來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從宋開始,元、明、清一代代戰事不斷。清朝靖南王耿精忠在此敗降,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部在古道擊潰福建總兵曾元福部。時至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粟裕、劉英率領的工農紅軍挺進師在仙霞嶺建立根據地。1942年8月侵華日軍企圖由此入閩,也在古道上受重創。解放前夕,閩、浙、贛游擊隊在仙霞嶺一帶,多次與國民黨殘余、土匪發生激戰。千百年過去了,古道沿線仍能見到當年在此屯兵設防時建起的驛站、屯兵洞、烽火臺、拴馬石等古跡。置身其間,這些古跡似乎仍在訴說著那兵荒馬亂的歲月。
仙霞山脈橫亙在江山和浦城境內,連接著閩浙,也隔斷了閩浙。自唐以來,浙江通往福建主要
靠兩條通道,其中一條就是仙霞古道。據《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記載:“凡浙入閩者,由清湖舍舟登陸以達閩海。”也就是說當時浙江盛產的大量絲綢、瓷器等物資通過船運,由錢塘江逆流而上,到清湖因水枯而舟受阻,清湖碼頭成了仙霞古道上一個重要的物資轉運站。大量的物資從船上卸下來后,再由龐大的挑夫隊伍一擔擔往福建浦城挑,據史料記載,鼎盛時期,每天有千萬根扁擔上路。挑夫們腳穿草鞋,腿纏綁帶,用扁擔、擔柱和籮筐,翻山越嶺,每天行走二三十公里,四五天一個來回,源源不斷地將物資運送到浦城。挑夫們的汗水浸濕了百里古道,那時的古道不僅是浙閩重要陸上通道,還是萬商云集十分繁忙的商道。
古道沿線至今有大量自宋以來留下的建筑,如雄關、古橋、古塔、古民居、古碼頭、古遺址和古窯址等。這些歷史文化遺跡的驛站,雖然其房屋不是很豪華,但卻保持著清代的建筑風格,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廿八都古建筑群。
仙霞古道不僅以顯要的戰略位置而列入兵要地志,而且以峻險的山勢和秀美景色,吸引了各朝各代大批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他們在此留下了不少詩文、碑文、摩崖題刻。王安石曾在古道上躑躅,辛棄疾曾在古道上吟唱,陸放翁曾在古道上悲歌,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更是多次涉足古道,寫下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據考,歷代著名詩人在仙霞古道留下的詩文不少于300篇,現存摩崖題刻10多方,其中煙蘿洞摩崖題刻最為完整。先輩們留下許多碑文,現存古碑文達百余方,這些碑文反映了仙霞古道各個時代的變遷。
古道穿越百里仙霞山脈,這里群山環抱,群峰連綿,地貌多姿,沿途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名勝古跡多,自然景色秀美,有“中國一線天之最”之稱的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有“集大地之頑石于一身”之譽的浮蓋山,中國七大名關之一仙霞關,歷史文化名鎮廿八都等,仙霞古道像一根主線串起這些美麗的景點。如此多的名勝古跡集中在一條古道沿線,這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從保安到仙霞嶺下這段山勢平緩,過仙霞關門依山拾級而上,石砌路大而寬,但石塊表面凹凸不平,再往上開始呈“之”字形,曲折盤繞,雖然石路有二三米寬,但行走頗為吃力。在路旁有一棵古樹,樹中長出一根毛竹,“胸有成竹”成語在此找到了另一個出處。再向上可以看到路旁一尊黃巢塑像,和兩株古老的楓香,古樹高大而挺拔。往上拐兩個彎可看見兩幢古色古香的房屋,那就是很有名的觀音閣和關帝廟。關帝廟大殿前有兩棵古老的水杉,其中有一棵被雷擊中只剩軀干,據寺廟工作人員說觀音閣上方的黃巢拴馬樹前些年也枯老了。再拐幾道彎就是仙霞關頂,這里也是仙霞關第二道關門,宋朝大文人朱熹有詩曰:“道出夸山鄉思土,霞峰重疊而前迎。嶺頭云散丹梯聳,步到天巨眼更明。”這仙霞關頂就是朱熹所說的“天巨”了。登臨雄關之巔,舉目遠望,遠山近嶺,重巒疊嶂,大山深谷接岫連峰,云山交觸,疑在畫中。看那連綿不盡的崇山峻嶺,數不清的蒼松翠竹,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80至100分鐘光景,走完仙霞關到小竿嶺這段保存最好的古道,再去廿八都鎮上看看,這條穿過潯里、楓溪等三個村莊的古街兩旁都是鱗次櫛比的古建筑,有古客棧、古糧倉、古典當、古錢莊、古橋、古兵營,還有楓溪村最南邊的一條廊橋——水安橋。該橋為半圓形單孔亭閣式廊橋,橋全長20.25關米。據橋廊抬梁上題記,該橋重建于清光緒七年
(1891年)仲秋。水安橋原為一木橋,后被洪水沖毀,由村民捐資造了石拱橋,而橋上這些亭閣,則是由當地祝氏鄉紳獨資建造的。該橋由橋身和橋上建筑兩部分組成,拱券用“刀”形條石錯縫橫砌而成,兩邊橋幫用條石砌筑,橋心由石板鋪成,兩邊橋面為鵝卵石鋪砌。從川流不息到門可羅雀,水安橋見證了廿八都及這條古道的繁榮與衰落。
當今社會,交通發達了,南來北往的物資轉運,不再需要挑夫們肩挑背扛,汗灑古道,也不會再有昔日的繁榮和輝煌,古道更不會再傳來槍聲炮聲,但古道是多少代人用鮮血和汗水澆鑄而成的,它包含著多少辛酸淚,記載著多少英雄史。無論社會怎么發展,我們都不應忘掉這段道路,忘記這段歷史,這是祖先留下的巨大精神和物質財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