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壯錦是壯族民間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織品,它以原色棉線為經,彩色絲絨線為緯織入起花,在織物的正面和背面形成對稱花紋,并將地組織完全覆蓋,花紋圖案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圖案種類繁多。用壯錦裝飾的床毯、圍裙、腰帶、衣物、挎包等,被壯族人民視為美好生活的象征,當做婚嫁的必需品、表達愛情和友誼的信物。
壯錦歷史久遠,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幾千年來,壯族人民在漫長的歲月里創造了許多美好的壯錦圖案,她們拙中藏巧,樸中顯美,以其特有的裝飾風格和文化語言,在民間裝飾藝術中大放異彩,堪稱壯族人民的卓越文化創造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服裝設計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傳統的壯錦從構思到完成全憑編織者自行思考設計、隨性發揮,通常都只有腹稿,沒有樣圖。壯錦中的紋樣,有的是根據動植物而創造的圖案,有的是吸收漢族文化并融入本民族審美特點的圖案,還有的是壯族先民根據本民族的信仰與圖騰崇拜創造出來的圖案。細觀這些圖案紋理,有的呈規整的幾何形狀,有的則是夸張變形的動、植物圖案。這些紋樣豐富多姿,結構嚴謹、色澤厚重,規律性強,足以說明其民族祖先通過對自然界的細致觀察,從生活中捕捉生動形象,再結合大膽想象,運用嫻熟的記憶展現于服飾之上,從而達到質樸、厚重、絢麗的藝術效果。這些圖案紋樣受壯錦經緯交織的工藝特點所限,產生了強烈的夸張和變形,常采用直線轉折構成形象輪廓,直中有曲,拙中見巧,越發顯得生動可愛。
壯錦中出現的圖案類型主要有抽象幾何圖案和具象動、植物圖案兩類。
2.1.1 萬字紋
萬字紋,是壯錦傳統紋飾之一。萬字紋,即:“卐”,是一種古代符咒,常被用作宗教標志或護身符。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用“卐”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化成多種壯錦紋飾,來寓意萬福萬壽和綿延不斷之意,稱為“萬壽錦”。
2.1.2 回紋
回紋,即云雷紋,由古代青銅器、陶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成為一種形同回字的紋飾,主要用作邊飾或底紋,富有規整而豐滿的效果。在壯錦中云雷有諸多表現,是壯族文化的載體。反應了壯族人民生產、生活、社會活動情形以及他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體現。
2.1.3 菱形紋
菱形紋,是壯族民間紋飾中常見的一種紋飾,在壯錦中常常可見挑花手法與三角形、圓紋等幾何紋以及花卉、蟲草等類型形成的菱形紋組合。在清代晚期,壯族的民間藝人就喜愛用菱形紋編制壯錦,用深紅、深藍等絲線的混合編制,通過菱形紋的不斷變化,形成了立體感強、結構細密的壯錦紋飾。
2.1.4 水波紋
壯錦中有一種類似于水波浪線條,壯族人民稱之為水波紋。壯族人民居住在多雨濕潤的南方地區,以農耕稻種作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當然對水的認知就具有較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并在特定生產力水平制約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崇拜文化。
2.2.1 花紋
在壯錦中,最主要的植物圖案是花。壯族人最喜愛的是菊花、石榴花、山茶花、牡丹花,這與壯族的生態環境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壯族人民認為菊花寓意長壽,是壯人的壽星花。另外,壯人認為花婆姆是生育之神,送花誰家,誰家便得子得女,花草寓意吉祥,所以在壯錦紋飾中常常有花草紋飾。多用純白、杏黃、大紅或者翠綠做底色,花的色彩對比強烈,濃艷粗獷,生意盎然,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壯錦中常常使用菱形花紋作骨架,用粗線條的梅、菊作主題花,用水波紋或回紋作底紋,再用鳳鳥有規則的分散排列,結構十分嚴謹,又極富變化,表現出樸實、崇尚自然的風格,并體現出求子、長壽的美好意愿。
2.2.2 鳳紋
壯錦紋飾中運用最廣泛的動物是鳳的圖案。壯族人民把鳳看作是如意吉祥的象征。清淚地反映了壯族人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鳳紋造型簡練,單純樸實。壯族先民生活在南方,這里生長著原雞、錦雞等各種類的雞,古民以自己日常所見到的雞為基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鳳塑造成理想的形象。
2.2.3 蛙紋
壯錦圖案中有不少蛙紋,蛙紋占圖案的中心,把蛙的整體形象融于之相關聯的其他圖像中,創造出寓意深刻的完美形象,如把蛙頭巧妙地化為如意頭,圓圓的肚子化為通寶。
民族服飾色彩圖案作為一種設計元素,絢爛而多彩,可以說是一個有著極其豐富資源的寶庫,也是被設計師們借鑒得最多的元素。傳統壯錦中的色彩大多古樸鮮艷、濃烈、用色大膽、搭配巧妙;圖案更是形式多樣,異彩紛呈。了解和繼承這些傳統圖案的美,并不是單純的“復古”,關鍵在于現代設計師必須站在現代的立場去篩選和辨識其中的美,同時盡量做到因材制宜,在融合中體現出個人的獨創性,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觀看傳統圖案,自由地選用,從而在新的領域和場合里獲得靈感。對于民族服飾色彩圖案的借鑒,主要有兩種方法:
這是在理解民族服飾色彩圖案的基礎上的一種借鑒方法。即直接運用原始素材,將色彩圖案的完整構成形式或局部形式直接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這用借鑒方法方便實用,但要注意把握三個方面。首先,在運用之前要仔細解讀該圖案在原民族服飾上的文化內涵及色彩的象征意義,盡量做到與現代時尚感和諧統一。其次,直接運用的圖案要考慮在服裝上的位置安放,因為有的民族圖案適合作邊飾,有的適合安放在中心位置,有的適合作點綴,總之,一定要找準該圖案在現代服裝上最適合的位置。最后,直接運用某一民族圖案的時候,要根據服裝的整體色彩再調整該圖案的色彩,很有可能有的圖案適合目前設計的款式,但原色彩過于濃艷和強烈,或過于沉穩與黯淡,不適合該款式或潮流,這時候就需要保留圖案形式而改變色彩關系。
傳統壯錦的設計理念和靈感源自本民族傳統的社會、文化生活以及對大自然審美的偏愛和理解,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凝聚著人們的美好向往,表達出真誠的情感。間接運用是在吸收設計理念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抓取其“神”,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神韻的引申運用。也就是在原始的色彩圖案符號中去尋找適合現代時尚美的新的形式和藝術語言,這樣才會使作品更加傳神。如以借鑒圖案符號為主,對民族圖案所形成的獨特語言加以運用,可以做局部簡化或夸張處理,也可以打散、分解再重構,產生與原始素材有區別又有聯系的作品。再如以色彩借鑒為主,即對民族圖案所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借鑒用于現代設計中,設計中的其他方面,如構成、紋樣、表現形式又以創作為主,產生既有現代感又有民族味道的設計作品。
壯錦作為記錄壯家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化石”,是我們本土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藝術資源。全球一體化趨勢逐步加強,人們對異域文化更多地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并且充滿更多的期待。作為新時代的服裝設計師,我們有必要發揚借鑒傳統壯錦圖案,利用形式美法則,提煉其精髓,歸納其閃光點,將其運用到現代服裝中。在深入領悟傳統的藝術精神,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具有民族形式的現代設計。
[1]朱岸靜.壯錦圖案探究[J].藝術·生活,2011,05:71-73.
[2]蒙建維.探析廣西壯錦圖案的傳承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3,14.
[3]吳偉峰.廣西壯族的織錦技術[J].廣西民族研究,1990,03:50-55.
[4]巫惠民.壯錦幾何圖案淵源初探[J].廣西民族研究,1986,01:79-87.
[5]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05.
[6]劉天勇,王培娜.民族·時尚·設計:民族服飾元素與時裝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