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彤
(遼寧理工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中心,不僅僅是上海自身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改革開放、適應進入全球化競爭時代的國際經濟形勢的要求。它的意義不是一個區域性問題,而是關乎中國如何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在復雜的環太平洋地區競爭格局中占據最有利地位、把握主動權的問題。同時,上海能成為經濟中心是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歷史淵源的。
上海能從海邊的一個小縣城一躍而成為中國乃至遠東的經濟中心是有其自身條件和原因的,可以說是一種必然,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世界環境中應運而生的。
(1)上海位于國內外市場兩個扇面結合部中點,具有成為經濟中心所必需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上海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上海工業、貿易的持續增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以及充足、廉價的原材料。這些便利的條件奠定了上海的經濟中心地位的基礎,為其提供了后備資源和市場的保障。
(2)近代以來上海各國租界的存在也為上海經濟中心地位的形成提供了一種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經濟政治制度條件。近代西方政治經濟制度的引入無意之中為上海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政策的開放和支持更使得上海這個開放的城市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優勢的條件,有利于加強和鞏固其經濟中心的地位。
(3)上海開埠之初,就與全國和世界的政治面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生產要素、貨幣資金等可以在上海和國際間自由流動而不受任何地域限制,國際資本都通過上海流入中國,國內資本從全國各地匯聚上海,皆因上海有著相對于國內其它地方更好的投資環境以及高額回報。上海不僅集聚了近代中國大部分的資本和工商業,同時還有一批近代中國最精明能干的企業家、經濟學家以及近代中國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制度。除此之外,上海還擁有國內最優秀的工程人員、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隊伍。
(4)近代上海素有“冒險家的樂園”的美稱,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上海的發展動力還源于從一開始就具有開放的觀念和開拓進取的冒險精神。近代上海固然充滿了冒險和投資機會,但不能否認的是同時也有經濟發展不必可少的生機和活力。這種開放的觀念、開拓的精神對近代上海經濟中心的形成和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5)近代上海發展的歷程中,各國租界的存在、西方資本的注入這些外來力量無疑起著主導作用,但這座城市在短時期內發展起來并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經濟中心是與江南地區的經濟資源、人文環境密不可分的。江南豐富物產給上海提供了出口貨物,推動了港口和貿易的發展,此外,江南還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巨額貨物的交易、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充足的資金來源,江南的這些資源直接促成了上海的快速發展——從貿易港口到航運中心,再從工業基地、金融中心而發展為經濟中心。
但是,因為近代上海有著很深的殖民烙印,雖然這是舊中國上海的一段屈辱歷史,卻為上海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上海的發展進入一段沉悶期。自從改革開放之后,上海似乎一下子進入了城市發展的快車道,城市發展又迎來新的機遇。大環境上來說,世界經濟增長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而在世界經濟增長過程中,中國經濟的崛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就上海本身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形成的帶頭作用、推動作用和輻射作用更是對整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總的來說,上海從1843年開埠至今,其作為經濟中心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20世紀30年代,上海從一個漁村一躍成為集貿易、金融、科技與一體的經濟中心;第二個時期是改革開放至今,有著厚實基礎的上海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進入飛速發展的時期。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是近代上海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上海經濟中心地位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
1895年后,上海的外資企業首先是棉紡織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另外,上海近代工業的發展,使得上海在20世紀初期已經成為近代中國的工業中心。具體表現為:首先,近代上海工業發展速度非???,其在中國近代工業中已占有絕對優勢;其次,上海機制工業品市場覆蓋全國,上海成了中國最大的工業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除此之外,上海還擁有當時中國數量最多、整體素質最高的企業家階層以及優秀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人隊伍;更重要的是,上海不僅集中了最多的本國資本工業,同時也是外商在華企業最集中的城市。這些方面無不幫助了上海的工業中心地位的形成。
貿易的發展以及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表現在三大貿易市場的擴大、近代貿易機制的確立以及貿易條件的完善等三個方面。近代上海的對外貿易總量到1931年已經增加到11.11億,1895~1906年間直接對外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50%。而國內貿易中最重要的是埠際貿易,20世紀后上海與國內各口岸的埠際貿易發展很快。另外,20世紀上海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巨大購買力,這造就了近代中國最大的本地商業消費市場。強大的內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這一點上,上海的發展就得益于人民內部的消費能力,證明了消費能力的重要性。商業貿易的發展進而促進了上海近代貿易機制的確立和完善,完善的貿易體制反過來又將促進貿易的發展和進步。如此,良性循環的貿易發展使上海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有了基礎和保障,
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可以從三大金融勢力的并存、金融市場的發育以及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20世紀前期,上海金融業有外資銀行、華資銀行以及錢莊三大金融勢力并存。1925年,外商銀行和中外合辦銀行占48%,華資銀行占比37%,錢莊占了15%。三大金融勢力空間分布比較集中,業務范圍各有側重,互不影響。外商銀行主要分布于外灘一帶;華商銀行主要分布于江西路周圍;錢莊則主要集中于寧波路、天津路附近。外商銀行主要業務是國際匯兌,華資銀行在吸收存款以及投資、貸放款方面居領先地位,而錢莊則在商業貿易的結算等傳統金融業務方面占主。憑借眾多的金融機構以及遍及全國的分支機構和同業行莊和日漸發展的各類金融市場,20世紀20-30年代,上海已成為中國金融中心。
航保通信基建工程是在財政資金撥付下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建設,屬于公益性建設項目,本文所指的基建工程主要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財政資金撥付項目往往存在投資金額固定,建設周期短的問題,這就需要針對一些重點環境加強管理,以實現工程建設的高效推進。
綜上可以看出,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形成了多元化、門類齊全的產業結構。上海不僅是商業貿易中心,又是工業中心、金融中心合二為一的多元化經濟中心。
改革開放以后的30年,上海經歷了新一輪的崛起,城市形態、功能、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地位顯著提升,由工業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經濟中心回歸。
上海在1986年制訂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國務院在同意規劃的批復意見中指出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這是首次把上海放在國際大格局中進行定位,上海的轉型與振興全面步入正軌。
1992年李鵬總理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指出“通過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帶動長江三角洲地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逐步使上海發展成為遠東地區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這是首次在國家重要文件中專門提及上海浦東的開放事宜。上海的發展、浦東的開發開放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還把上海的國際定位從1986年時的“西岸二中心”提升到了“遠東三中心”,而這一調整還只是一個開始。
1992年10 月黨的十四大報告以黨的綱領性文件記錄了對于上海、浦東發展的戰略部署:“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這次又把上海的城市定位從“遠東三中心”提升到了“國際三中心”。更為重要的是基于世界經濟增長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提出上海在國際意義上再度崛起的口號:“上海到201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浦東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區,實現崛起成為又一國際經濟中心城市”。
2006年,胡錦濤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要求上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建設。
2008年金融危機后,為了更加有效應對危機,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的目標和措施等內容進行了全面部署。
2010年國務院批準實施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提出:以上海為發展核心,優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發揮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作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促進發揮區域整體優勢并提升國際競爭力。
2012年,俞正聲同志提出上海要在今后五年著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這也成為上海必須要抓住的戰略機遇期,更是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個中心建設取得的成績:
(1)從上海市國民經濟指標體系的比較來看,大部分指標已接近目標值。
(2)相對領先:一方面,作為全國首個城市推進轉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上海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宜居性競爭力、宜商競爭力、文化氣息競爭力等指數多年來一直位列全國前三位。另一方面,領先參與國際城市的競爭,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和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3)協調推進:以四個中心建設為核心,引領上海在社會、文化、生態、空間和行政體制等各方面轉型協調成效顯著?,F代國際化大都市建制初步形成,城市文化軟實力也顯著提升,國際文化交流豐富多彩,文化創意產比重增大,城市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
上海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環境資源、政策支持等優勢以及歷史原因,歷經兩個重要發展時期,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乃至國際經濟中心。但在強調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發展新階段,在未來新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環境下,上海的發展仍然需要謹慎對待,科學發展,堅持開拓創新、穩步前進,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在新的世界經濟政策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仍然需要不斷努力。
(1)轉變戰略思維,應對經濟發展速度進入緩行區間的新形勢,適應新的形勢是發展必須應對的。對于新形勢要有新對策新戰略,保障發展穩定、健康、持續。
(2)轉變治理模式,關注城市軟實力建設,真正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3)轉變規劃理念,響應創新驅動要求。吸引有活力、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引進科學和技術的支持。
(4)轉變空間認識,支撐區域整體崛起。
[1]張忠民.上海經濟的歷史成長:機制、功能與經濟中心地位之消長 (1843~1956)[J].社會科學,2009,11:126-136+191.
[2]張忠民.近代上海經濟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確立[J].上海經濟研究,1996,10:61-64.
[3]靖學青.長三角發展與上海的經濟中心地位[J].上海經濟,2005,S1:28-32.
[4]沈開艷,李凌.創新驅動發展與上?!八膫€中心”建設關系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4,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