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青
甘肅省武山縣植保站
武山縣循環農業主要以種植、養殖、沼氣和秸稈綜合利用為樞紐進行轉化循環的。
農業種養結合模式是以沼氣為紐帶,利用食物鏈加環技術,將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加工業聯系在一起,通過增加畜禽飼養和沼氣池厭氧發酵,將傳統的單一種植和高效飼養,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農業系統內做到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達到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把秸稈、人畜糞便等有機廢棄物轉換為有用的資源進行綜合利用,主要有“牧—沼—糧”、“豬—沼—菜”、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模式。
豬—沼—菜最為典型的有:
山丹清池村:耕地面積1522.5 畝,2432 人,人均純收入2632 元,蔬菜面積1288 畝,沼氣250 口。 以“豬-沼-韭菜-甘藍”或“豬-沼-韭菜-菜花”這種模式進行生產,韭菜收入4000 元/畝,甘藍或菜花收入600元/畝,養豬收入2000 元,沼氣節約能源(煤)900 元,電100 度50 元,化肥100 千克250 元,農藥100 元,一口沼氣產生的效益3140 元,共計7.8 萬元。
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 主要有“武山縣綠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蠶豆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在楊河、沿安、溫泉、龍臺等鄉鎮,推廣面積為3 萬畝,種植的主要是蠶豆和蕓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3 家, 對基地進行種子的發放和產品的回收。2014 年收購農產品8000 余噸,銷售金額3298 萬元,上交稅金21.7 萬元, 直接出品各類農產品3000 余噸,間接出口5000 余噸,創外匯142.8 萬美元。 2010年1-4 月份實現銷售額1246 萬元, 同比增長25%,創外匯97 萬美元,同比增長35%。
據調查, 全縣2014 年加工用于飼養家畜的農作物秸稈達70 萬噸,節約飼料糧12 萬噸,直接經濟效益1.1 億元。 主要分布在武山縣的川道地區的城關、洛門、山丹、樺林、榆盤、高樓、灘歌、馬力和四門等鄉鎮的78 個村養殖小區。
養殖場通過向農民收秸稈做牛羊飼料、用牛羊糞便制沼氣、再用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當有機肥料的循環生產,實現了無污染、零排放的生態平衡。 主要包括秸稈利用,“三沼”利用等。 秸稈利用是將秸稈加工處理,使其變成肥料、飼料、原料和能源等,消除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有秸稈還田、秸稈飼料化、秸稈原料化、秸稈能源化等利用模式。秸稈還田包括秸稈直接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等,可以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養分平衡。這種模式主要分布在武山縣的咀頭、楊河、溫泉、四門、沿安等山區。
以田園生產清潔工程、農村生活環境凈化工程為主要內容,在鄉村興建清潔工程建設項目,重點抓生產無害化和廢棄物資源化兩個關鍵環節,解決農業投入和秸稈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問題。比較成熟的種植模式有二種:“間套輪”種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采用間作套種和輪作倒茬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土地生產力來提高產量,還可以調劑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強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旱作節水農業生產模式是通過工程建成集雨水窖、進行全膜覆蓋等農業技術,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緩解水資源嚴重匱乏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形成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典型的 “小麥-麥后復種地膜菜瓜-原膜點播冬油菜-復種地膜豆角-小麥” 這樣一個增產增收的循環種植模式。 這種種植模式要求小麥在9 月底10 月初播種, 第二年小麥收后于7 月10 日至7 月底復種地膜菜瓜,當年8 月底至9 月初在菜瓜原膜上點播冬油菜, 第三年油菜收獲后于6 月20 日以前及時復種地膜豆角,豆角收后在當年國慶前后播種小麥,共歷時兩年,種植4 茬作物,畝經濟收入在4000 元以上,畝年均收入2000 元以上, 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種植模式之一。2014 年全縣在15 個鄉鎮種植小麥后復種地膜菜瓜3.43 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