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清順
德化縣雷峰鎮人民政府
農村集體三資屬于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共同所有,它具有共享紅利的特性。 德化縣大膽創新和探索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堅持嚴管活用,強化監管指導,注重規范操作,完善各項制度,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現將取得的成果、存在問題、以及對策措施本文作如下探討。
2013 年1 月前德化縣18 個鄉鎮都成立了村集體會計代理服務中心。202 個村(社區)都建立委托代理運行機制,通過這幾年的運作,村會計賬務處理不規范現象取得根本性的扭轉,財務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013 年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68 筆,5.75 萬元, 退回手續不完整的373 筆,75.44 萬元,退回票據不規范58 筆,5.03 萬元。
2013 年前德化縣各鄉鎮成立 “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中心”,組織對各村資產資源進行逐項清查,逐一核實、造冊登記,由村民代表會議審核后在全村公示,確定無誤后錄入“世紀之村”網絡管理平臺,實行電算化動態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清查登記已全部完成,相關數據已經滾動管理,通過核實掌握了全縣三資的現狀,摸清了全縣村集體三資的家底,解決了部分村的債權債務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清查登記集體資產34805 萬元,其中固定資產19960 萬元,庫存物資7.04 萬元,投資3050 萬元,債權5687 萬元,負債5970 萬元;資源方面總面積267.62 萬畝,其中林地247.9 萬畝,耕地19.01 萬畝,水面0.71 萬畝;清理經濟合同708 份,合同金額6570 萬元,全部履行合同406 份,部分履行278 份,未履行24 份;同時各鄉鎮根據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制定資產資源轉讓、 變賣、出售、報廢、發包或者入股等辦法,規定了入股投資等評估、處置辦法,逐步規范了集體三資操作流程,將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全部納入監管范圍,有效地防止了資產流失和資源損失浪費,為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奠定了基礎。
各鄉鎮成立“村招投標委托中心”,逐步規范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處置流程陽光運行、 陽光操作的程序。 村集體經濟活動透明性持續增加,有效地促進了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僅2013 年1 月至12 月全縣處置工程建設及物資采購項目167 個,其中公開招投標95 個,簽訂合同33 個,增加集體收入130 多萬元,節約資金40 多萬元。
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全縣建立了推廣組集體三資監管體系,城關兩鎮已經把會計委托代理制度延伸到村民小組,南埕、三班、雷峰等鄉鎮已延伸到組或自然角落,為組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注入了強心劑,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
“資產資源監管中心和招投標委托中心”不規范,一些村級資產資源處置、工程建設項目沒有納入鄉鎮三個監管中心進行管理運作,造成“世紀之村”網絡平臺無法體現監管集體資產資源運行處置的現狀和動態,部分鄉鎮的季度三資監管情況統計報表沒有及時上報匯總,造成三資管理臺賬管理不能到位。
在業務上處理不規范, 導致資源賬上不實不清,部分鄉鎮村存在對資源產權界定的主觀隨意性, 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隱形耕地等被無償占用時有發生,少數村干部不明“家底”,也不想弄清“家底”,以趟混水摸魚。
德化縣三資合同文本不規范,有些合同標的隨意性大,條款不明確,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公平對等,有的甚至是口頭合同; 還存在著由個別村干部說了算,有的搞暗箱操作,滋生了腐敗的溫床,任期內的村干部只圖安寧,不愿惹麻煩,甚至有個別村級干部存在著隨意侵占村集體資產資源,群眾敢怒不敢言,致使集體資產資源監管流失, 造成村民利益受到損失,更談不上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
實行財政獎補是一項惠民的好政策,原由鄉統籌和村提留中開支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道路修建、植樹造林、農業綜合開發有關的土地治理項目和村民認為需要興辦的集體生產生活等其他公益事業項目所需資金,不再固定向農民收取,采取一事一議的籌集辦法。 在實際操作上由于某些村級為了方便,只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采用簡單的辦法按人頭或按勞力分攤籌工籌勞,對那些困難戶、低保戶、二女戶等政策上應減免照顧的沒能做到, 致使村民有意見反映強烈,好事沒能辦好。
從目前的情況看,個別村由于村干部對村務公開思想意識淡薄,公布的內容、形式、時間達不到規定要求,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比較突出,這是造成村民上訪的緣由之一。
德化縣各鄉鎮黨委、 政府應十分重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工作,通過召開會議、下達文件、現場指導等形式對這項工作強調重新部署。 鑒于人事變動,要及時調整了鄉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了專項經費, 鞏固充實了鄉鎮會計委托代理中心、鄉鎮招投標服務中心、鄉鎮“三資”監管中心等三個專職監管機構。 由縣紀委牽頭,指定縣農業局專人掛片負責鎮、村招投標工作的監督與指導;由鎮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站等部門人員對各村資產資源管理與運作進行全程跟蹤指導;由鄉鎮組織委員牽頭鄉鎮黨建辦、辦公室負責做好鄉鎮、村黨務村務公開工作,為這項工作落實提供了組織保障。
一是事前審批關。 嚴格執行開支限額審批制度,規定各村開支在500 元以上經村兩委集體研究決定、事關全村利益的大額收支要經村民代表會議研究決議;辦理報銷時經辦、證明人員簽名完整,大額支出村主任、村書記聯名審批簽批。二是嚴把資金關。規定各村資金收入要及時存入銀行賬戶,杜絕坐支現金的現象;報賬員領用貨幣資金時,填制資金領用審批表要有經辦人、村主任、鎮掛片領導及分管領導簽批,連同村委會會議記錄一并報會計代理中心審核后方可辦理。三是嚴把票據審核關。縣、鄉鎮要切實加強會計代理中心建設,配強會計代理中心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落實辦公經費。 鄉鎮三資監管中心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審核把關,敦促各村的村務監督小組將審核過的票據及時報送會計代理中心再次審核后才能結賬,發現票據不合法、不規范的拒絕入賬。
一方面加強監管,確保保值。 在資產資源全面清查的基礎上,登記造冊,并錄入“世紀之村”管理系統,加強跟蹤監管,確保資產保值。一方面是加強運作,推進增值。 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指導農村耕地依法有序流轉, 并積極探索林地規模化流轉機制,創建規模化經營農林場,精心培育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依據《德化縣農業農村“十百千萬”工程項目獎勵暫行規定》,圍繞德化縣“三黑三黃”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打造綠色原產地品牌優勢,拓寬增加集體和農民收入的渠道,有效提升了資源保值增值的能力。
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提出的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要求。加強法規專題培訓,提高村干部的素質,每年組織開展鄉鎮村干部短期進行培訓,內容涵蓋各項法律法規知識, 強調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激發他們抓好三資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依照德化縣“村級工程建設及財產物資流程圖”“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處置流程圖”“ 農村集體招投標流程圖” 的規定,“鄉鎮資產資源監管中心、 鄉鎮村會計代理中心、委托鄉鎮招投標中心”各司其責、規范管理,確保三資監管工作流程到位,完善各項制度,農民的合法權益就會得到保障,更進一步促進了村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