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成
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
2014年10月中旬,筆者先后走訪了烏蘭察布市的興和、涼城、中旗、商都、四子王旗,包頭市的固陽、達茂,呼和浩特市的武川等8個旗(縣);對7個種植大戶、5個農民合作社、12個農戶進行了重點調查。就向日葵生產中的技術需求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查看了一萬多畝待收的向日葵,觀察了田間的葵盤生長狀況及收割、運送、晾曬、脫粒、精選等過程,了解了品種、產量、價格、收益等信息,詢問了土地、面積、用工、投入、水肥、管理等情況。特別是對以烏蘭察布市為代表的向日葵栽培過程中的技術需求、新鮮思路進行了探討,對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現狀進行了巡訪,初步感知了這一地區向日葵種植現狀、技術瓶頸及解決思路。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種地者呈現老弱化、乏知化、低能化,土地分散經營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逐步成為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興代表,他們對保證農業生產穩定快速發展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對技術的需求更為迫切,新技術的應用更為主動。
對種植大戶來說,他們需要一套成熟的、適合本土現狀的技術集成方案,一套精細的、完整的收支綜合預算方案,一個有專業、懂技術、肯吃苦、會管理的技術人員。對合作社、農戶來說,他們通過給種植大戶打工,熟悉新技術,掌握新知識,總結生產技能之精華來發展、壯大自己。
種植大戶種什么品種,主要靠打聽、參觀或親朋好友、種子經銷商、產品收購商的介紹來確定,但有時候買不到種子,有時候買到質量不好或假冒種子;想種的弄不到,不想種的冒險種。他們也上網查詢,但網上的信息不是普遍的,就是過期的,或者是上面說的好,下面用的差,里面看得好,外面摸不著。真正適合本土的幾乎找不到,本地的市縣級網絡幾乎沒有實際內容,他們需要通暢的基層農技信息服務網絡及時提供品種及技術等信息。
病蟲害防治是新型經營主體頭疼的一件事,地下蟲害能夠知道看到,也相對好治;地上蟲害、病害一但發生,不知該用何藥,且防治起來也不方便,等藥物配好了,人員機具備齊了,往往地里也“黃了”。其實他們只是急著“治”,沒人提醒“防”,沒有一個綜合防控的預案,錯過了最佳防控治療期。另外,對向日葵惡性雜草--列當許多人很生疏,不知為何物,對其危害了解不多,缺乏防控知識,需要農技部門盡早拿出應對措施。他們需要一個防治蟲害、病害、草害的藥品清單,普及預防知識,提高藥物的綜合利用水平。
農機具的精良、適用、簡化、便捷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許多機具實用性差,質量不過關,死螺栓多,活螺栓少,易損件多而雜,型號亂修理難,費工時誤工期;缺少一個良好的機具維護者,缺少一個優秀的、全能的機具操作者。
了解情況有利于我們工作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有利于向日葵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深入基層總能發現一些新的亮點、好的適用技術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基層生產和使用者是有智慧的,他們的土辦法和新技術揉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技術進步,也為我們下一步更好地進行技術服務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土地施肥耕翻后,達茂旗的農戶在氣吸式播種機上加裝藥物噴撒器、滴灌帶釋放器,實現了撒藥(除草劑、防蟲劑)、覆膜、播種、施肥、布管等一次性作業,實現了技術集成化,大大的減少了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為下一步田間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缺水少雨是農業生產的克星,節本增效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涼城縣引進了赤峰市全套機械設備開展了向日葵全覆膜栽培新技術試驗,同時開展品種、密度、肥料等多項立足當地生產條件的試驗,為農民種植提供科學、準確的信息和引導,這一做法值得推廣。
向日葵的收獲目前沒有實現機械化,葵盤的晾曬成了主要問題。興和縣的種植大戶發明了簡單易行的插盤晾曬法,即田間把葵盤割下后將盤面向上插在葵花桿上,一周后裝袋取回,再進行脫粒精選。這樣既解決了晾曬場地不足的問題,又完成了籽粒的后熟和脫水要求,防止了籽粒的霉變,還保證了籽粒的光澤和亮度,提高了商品的價值。
小麥價格提升,馬鈴薯市場不穩,向日葵種植徘徊,農田需要輪作。如何能做到土地良性循環,收入穩定增加,產業持續發展,激發了新農人的思路。商都縣種植大戶采用的麥薯油輪作法就是一種新形勢下的良性耕作制度創新。他們采用“小麥(莜麥)--馬鈴薯--向日葵(油菜)”麥薯油的大循環模式進行輪作,既做到了土地的良性循環,也實現了均衡增產增收,還規避了聽說賺錢一哄而起的種植風險。
通過多年的摸索,興和縣的種植大戶對品種的認知更加趨于理性,不再盲目跟風種植,篩選出以3638C為主體的向日葵品種。該品種生育期適中,粒大色亮,產量高,商品性好,深受客戶的青睞。同時他們還積極聯系商家,采取定品種、定價格、定數量的合同生產形式,相對穩步地發展自己的產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種植大戶有實力、有文化、懂網絡、信息廣,他們會利用各種渠道了解掌握需要的技術知識,本土化、簡單化、實用化新技術他們會登門請教。他們可以打一個電話了解市場,拍一張照片詢問病蟲,發一條微信求得幫助,這是新農人的一大科技進步。
針對農村勞動力缺乏、成本提升、農資價格上漲、農業生產更趨向規模化、專業化等現狀,技術推廣的內容應由精細管理、高產高效技術轉變為以試驗示范為基礎,集成以機械化為中心的輕簡、高效、高產栽培技術。一要技術內容突出輕簡化:集成免耕輪作、機播覆膜、配方施肥、化學控草、水肥一體、病蟲綠色防控、科學收獲等技術,達到節本、省工、高效、增收的目的。二要技術內容突出機械化: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目標,大力支持向日葵播種、中耕、收獲機械的研發,切實解決因農機具本身不過關給生產帶來的損失。三要技術內容突出抗災化:針對干旱、霜凍、病蟲、列當等災害,大力倡導全膜覆蓋技術,選擇生育期適宜、抗逆性強、抗列當的品種,提高生產過程中的抗災減災水平。
在達茂、武川、四子王旗、中旗、涼城等旅游景區,利用沿路農田、溝壩種植向日葵(油菜)觀光帶(點),開發其觀賞功能,通過鮮食葵盤、葵花食品、自榨油等產品研發,探討創意栽培、多效栽培,豐富這一產業的內涵,提高環境和種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