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青(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科學構建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教育體系
朱維青(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隨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已遠遠滿足不了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進程。筆者依托云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建立在多年民族藝術教學實踐與民族傳統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在深入調研中,分析云南新農村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藝術人才匱乏等現存問題,提出可行性措施。從而,努力探索云南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科學構建適用于云南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
少數民族;藝術人才;教育體系
藝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又是藝術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隨著我省農村地區經濟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豐富文體娛樂生活,發展新農村文化藝術的期盼更加強烈。云南地處西南邊陲,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長期以來,農村十分缺乏藝術類人才,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人才更顯緊缺。如何挖掘云南豐富的少數民族藝術資源,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傳承璀璨的少數民族文化,并使之發揚光大成為云南最亮麗的藝術瑰寶就變得十分重要而緊迫。
從藝術教育的功能出發定義認為,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承擔著開啟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創造力,使人的內心情感和諧發展的重任。教育部研究的涵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方位藝術教育體系共分為七個階段:學前階段,在幼兒園提倡快樂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即小學6年和初中3年,要配備大量師資;高中教育,以欣賞為主;大學教育,以鑒賞為主;職業院校,改變原先的薄弱局面;師范院校,培養更多優秀的藝術教育的教師;專業院校,除了培養專業的藝術人才,還要研究怎樣進行全國廣大青少年、甚至全民的藝術普及,并培養高素質的師資人才。按照教育部對藝術教育階段的劃分,構建一個完備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不但需要少數民族藝術與主流藝術相互融合,更需要大、中、小學藝術教育相互銜接,普通藝術教育和專業藝術教育相互結合,學校藝術教育與社會藝術教育相互交流。
1.構建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是促進民族融合,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重要途徑。
民族關系始終是我們國家至關重要的政治和社會關系。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云南少數民族種類眾多,全省共有52種少數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少數民族傳統風俗和文化藝術。構建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加大對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將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民族關系和睦,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2.構建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是繁榮民族藝術,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重要保證。
人才資源是國家的第一資源。一國人才的眾寡優劣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存亡。云南少數民族種類在全國省份中是最多的,少數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資源也是全國最為豐富的。以楊麗萍《云南映象》為代表的云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藝術作品,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全國乃至世界的關注的目光。因此,構建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挖潛豐富的少數民族藝術資源,有利于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確保少數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得以繼承,促進各民族之間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相互融合,發揚光大。
3.構建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是保護民族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支撐。
少數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一個方面。為此,云南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形成了若干民族民間藝術精品和品牌。近年來,云南省文化廳與云南藝術學院聯合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在教學上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形式,把民間傳承藝人請進學校,進入課堂;舞蹈學院先后聘請了紅河州哈尼族李芳生、花腰彝施萬恒、彝族楊文忠,香格里拉藏族徐光平,怒江州傈僳族李碧清和文山州壯族梁慧蘭等少數民族文化“非遺”傳承人到學院進行教授,讓學生在學校的課堂上就能對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得以了解與學習。“非遺進校園”活動受到了學院師生的一致好評,更得到了云南省文化、教育等職能部門的肯定和支持。其次,學院根據課程設置,教學要求,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民間進行田野調查、采風、調研、實習等,使學生切身學習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從而達到對民間文化挖掘與整理、保護與傳承的作用。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在2011年的招生中正式開設了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保護與傳承本科專業。構建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也是少數民族文化得以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得以留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重要支撐。
我省共有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77個縣、 29個自治縣。截至2010年,云南漢族人口為3062.9萬人,占總人口的66.6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533.7萬人,占總人口的33.37%。其中,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均已超過萬人。
1.文藝機構健全,層級完整。目前,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中均設有文化局和文化館,各鄉鎮有文化站,各村有文化室、各小組都有文化戶,形成了省、州市、縣區、鄉鎮、村、村小組完整的文體層次架構。
2.從業文藝工作力量、專業素質逐步充實與提高。全省農村文化系統中,藝術專業人員比重逐年提高,藝術力量得到了加強,對藝術專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培訓,通過業務培訓、攻讀學位等不同形式的培訓學習,較大的提供了從業文藝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能力。
3.文化藝術影響力不斷提升。各級文化系統通過組織各類文藝演出、展覽和交流活動,開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編發文化簡報等多種方式,把文藝活動送到基層、送到農村,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
1.硬件設施配套不完善。各級文化館基礎設施設備配備不夠,場館面積不足,缺乏專門的展廳,一些舞臺設施、音響設備老化,信息化、數字化服務設備達不到標準要求,電腦化辦公難度大,導致農村文化館工作難以做到規范化、系統化、數字化。
2.經費投入不足,制約了文體藝術活動的開展傳播。經費不足是各級文化館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了許多文化活動難以正常開展,特別是文化下鄉、演出下鄉等公共娛樂活動常常缺乏經費支持,局面非常被動。
3.藝術人才隊伍薄弱,限制了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在藝術人才方面,文化館缺乏高學歷、高層次的綜合型的人才。文化館從業人員中,藝術類博士生幾乎沒有,碩士研究生也是少之又少,本科學歷以上的業務人員人數占業務人員總數的比例遠達不到基本標準,部分業務人員的專業水平、綜合能力不高,難以滿足工作需求。
4.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被忽視,存消亡風險。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但卻常常容易被大眾所忽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大部分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年歲已高,但是很多傳承人卻沒有“關門弟子”來繼承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消亡風險很大。
1.以政府投入為主,加大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文化藝術屬于公共文化事業,政府理應履行政府職責,對這些公共文化事業給予公共投入保障。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農村地區特殊的支持與幫助,建立少數民族文藝專項基金,用于培養農村地區少數民族藝術人才與傳統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
2.以教育體系為基礎,建立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模式。要建立完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機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級學校中增設傳統少數民族藝術類課程,培養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的一個完整的少數民族藝術教育體系。高等院校要加大對高層次、高素質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力度,按照國家政策對少數民族高考考生給予分數傾斜照顧。科研教學活動中要把少數民族特點與社會審美觀結合起來,把藝術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培養出適應社會、承接傳統的優秀藝術人才。課程與班級設置上在純藝術類專業中增設少數民族班或者增加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藝術類的課程。
3.以社會需求為前提,制定學以致用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目標。對培養的少數民族藝術類學生畢業以后的就業方向進行定位,關鍵是由社會需求所決定的。藝術專業旨在培養素質較高的表演人才、教育人才及創作人才。藝術院校所培養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既要面向專業藝術市場,致力培養高、精、尖的藝術人才;也要面向政府事業單位的文化館、學校以及一些企業等就業崗位,傳承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培養普及性、綜合性的藝術人才。因此,藝術院校在辦學中,要根據社會現狀及現實需求,確定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制定和調整教學課程及設置,特別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優勢,確定適應社會就業的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
4.以實現就業為目標,創新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就業方式。建立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定向培養機制。加強與文化單位部門的溝通交流,定向培養符合文化部門需求的少數民族藝術考生,實現定向招錄、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培養方式。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相關文化藝術部門以及部隊文化工作單位在招錄工作人員時,對藝術類崗位要采取嚴格限制藝術專業、側重專業考察、定向招錄、提高純藝術類考生的專業分數占比等方式,給予藝術類考生相應的照顧,提高藝術類考生的就業率,為新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選拔出優秀的藝術人才。
5.以藝術品牌為標桿,開拓務實有效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途徑。發揮基層文化系統的傳承帶動作用,通過打造藝術精品,挖掘農村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進行系統培養包裝,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打造成為有一定造詣的藝術人才。充分發揮藝術品牌效應,利用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知名的藝術品牌、藝術名人,如:楊麗萍與《云南印象》、刀美蘭等云南舞蹈家。通過多種多樣教育形式,吸引更多的藝術愛好者來學習傳承這些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實現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傳承。
科學構建適用于云南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加快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推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戰略選擇,是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追求的迫切需要。從雜亂到規范,從無名到有名,從忽視到重視,從無序到自成體系,無不讓每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深感云南少數民族藝術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
1.王泳舸、王貞琴、周達疆,《舞蹈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與應用》,民族藝術研究,2007.5.總第119期。
2.婁雪玢,《培養方向多元化、課程結構模塊化》,藝術教育200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