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24日表示,由于香港的接待能力有限,將在兩會期間與內地部門商討能否收緊“自由行”政策,以控制游客的自然增長。人們注意到,春節前夕和節日期間,香港多次發生以“反水客”為名的沖擊商場和羞辱內地游客事件,一些滋事者遭到逮捕。
梁振英所言“香港接待能力有限”是實情,內地游客大量增長同時帶來正負兩方面的效應,為減少負效應而調整自由行的政策,屬于可以理解的范疇。
但應當指出的是,這是項技術性調整,兩地輿論都不應將之政治化。香港少數人激烈反對自由行的做法不應受到鼓勵,一旦做出調整,不應被視為對那些人的讓步。
自由行施行于2003年,當時正是香港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也是香港主動吁請中央批準自由行,才獲同意的。那之后的自由行極大刺激了香港旅游經濟,也增進了兩地民眾的交流。沒有自由行,香港恐怕難有今天的繁榮。
香港繼續需要自由行是不容置疑的,但抑制內地游客過快增長也確有必要,這兩種需求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把香港的社會問題都歸咎于自由行是沖動和輕率的,如同內地互聯網上有人呼吁“抵制香港游”一樣荒誕不經。
香港輿論還需對自由行的利弊放平心態,對它導致的一些局部性問題持包容心態。比如黃金周期間主要旅游場所人滿為患,某種商品被“買光”等現象,任何旅游城市都可能遭遇,中國內地旅游城市也都有過這些困擾。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日本的馬桶蓋據稱被中國游客“掃蕩一空”,但日本輿論沒有因此而抱怨。
至于香港一些人認為自由行帶來的好處被少數商家占有了,并導致香港物價上漲、房價高企,普通民眾的生活反而受到損害,這些恐怕主要得靠香港內部的管理協調,反對自由行是搞錯了解決問題的方向。
香港輿論對中央的期待確實很高:既要有自由行,幫助促進香港經濟的繁榮,又要使入港的游客總量恰到好處,從而實現香港各個群體的利益最大化。而事實上,這樣的拿捏很難做到。
一旦開放自由行,游客的人數可能“過多”。一旦管起來,游客的人數又可能“過少”。這恐怕是常態的真實面貌。把游客人數控制得恰到好處很可能是理想化的要求,更何況,香港不同群體對“恰到好處”的理解各不相同。
自由行政策應保持基本穩定,這是香港社會的利益所在。控制是必要的,但措施應當合理,取得內地游客的理解。切不可給內地人留下香港不歡迎他們的印象,誰在香港制造這種印象,他們就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不負責任的攪局者。
我們相信,如果香港特區政府主動提出一些收緊措施,內地方面總體上會積極響應。但香港輿論不應期待這樣的調整會是絲絲入扣的。香港輿論的豁達是該問題能夠逐漸化解的重要條件。
中國內地游客的出境游進入高速增長期,而周邊可替代香港的旅游目的地有很多,它們有些在針對中國內地游客設計類似“自由行”的制度安排。香港對反內地游客言行的制止與引導應當與收緊自由行同時進行,這樣才能長期保持它相比于其他亞洲城市爭取中國內地資源的優勢。這無異于是維持香港21世紀繁榮的一條生命線。▲
環球時報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