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有良
(商洛日報社,陜西 商洛 726000)
破解地方黨報媒體融合難題
趙有良
(商洛日報社,陜西 商洛 726000)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宣傳工作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也提出了明確要求。本文從地市黨報如何適應新常態新聞宣傳形勢,破解媒體融合發展難題入手,對地市一級黨報如何實施媒體融合突破進行了深度探索,期望能對地市一級黨報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觀點和思路。
地方黨報;媒體融合
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我國新聞傳播業的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更為重大的創新要求。那么,地方黨報作為黨的思想輿論陣地和最重要的傳統主流媒體,如何率先做到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如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如何更好地肩負起黨報使命,進一步增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待解難題。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通訊技術手段的日益提升,資訊傳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媒體正以各種各樣的新面目呈現在大眾面前,人人都成了自媒體,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消息,同樣一則消息新媒體甚至不用經過復雜的編撰程序,就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給讀者,而報紙可能還未發行,這則新聞就已經過期了。相對新媒體來說,紙媒則需要專業記者、編輯的共同努力,在經過印刷等復雜的程序和較長的時間才能與讀者見面。因此,人們在選擇上更傾向于傳播速度較快和閱讀介質方便的新媒體。同時,人們看新聞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工具上看,人們以用手機看新聞為主,從時間上看,人們是用碎片時間看新聞,從心態上看,人們普遍沒有耐心,內容不要太長的,加載時間不要太久的,獲取新聞資訊不喜歡長篇大論,不喜歡硬新聞,喜歡賞奇賞怪甚至賞丑,喜歡客觀真實的報道,不喜歡煽情虛假的宣傳,喜歡樸實親切的溝通,不喜歡空泛的理論說教,一句話就是愛看新鮮資訊和好玩的新聞,否則受眾就不買賬。
作為地方黨報,在移動互聯網媒體的猛烈沖擊下,傳統媒體的入口價值大幅度下降,用戶流失,廣告轉移,傳統媒體賴以生存的廣告收入來源,被新的平臺分化、蠶食,發行收入難以支撐人力、采編、紙張、印刷成本。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對廣告依賴程度強的都市報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就陜西而言,從去年開始,西安晚報陸續撤掉了在各地級市的記者站,華商報裁員壓縮版面,這些都在提醒著我們,黨報必須及早探索轉型升級,必須走媒體融合道路,否則在互聯網發展迅猛的浪潮中,媒體養不活媒體人,就會有被時代遺棄的危險。
近年來,在促進媒體融合上,各個報社也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大都開通了新聞網站、公眾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形成了報網融合、媒體融合的基本格局。但大多數傳統主流媒體的管理者和從業者談不上心悅誠服地接受了“互聯網思維”。傳統媒體依然表現的是“單向度”傳遞,即“我刊登什么,讀者看什么”,而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早已將新聞生產轉變成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雙向溝通甚至于多向度的“眾包”機制。對于移動互聯網而言,將“我發你看,我播你看”變成了“我推故我看、我選故我看”或“我參與故我看”。
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是板塊狀的,板塊之間不相往來。這一基本現狀的最大問題,是新聞產品不可能產生疊加放大效應。內容的質量,呈現逐級遞減的現象。
“互聯網+”媒體的內容生產方式,其特點是網狀的,呈發散狀。網狀的信息節點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信息相互連接,累年疊加,可以形成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基礎。
“互聯網+”的媒體形態,每個生產者的成果,逐層上移,數據疊加,最后經中央廚房精心調制,形成更有質感的產品,然后分發出去。
在信息傳播方式上,一些傳統媒體所辦的新媒體,一般是找幾個人,發微博、做微信;再弄一堆人,去管理APP。信息傳播出自不同的發送線條,這些人之間也沒有信息關聯。這些所謂的新媒體人,同原有的傳統板塊的內容管理和生產者也沒關系,各自為政。這樣的組合方式,當然不會長久。人力沒有絲毫減少,效率沒有絲毫提高,成本反而因為轉型增加板塊而大大增加。
傳統媒體在內容資源和品質上具有優勢,欠缺的是將“互聯網思維”貫穿于內容生產中。目前傳統主流媒體機構開發的“定制新聞”或app產品,數量少且淺。況且,隨著用戶想法和社交關系的不斷變化,他們的興趣也在悄然變化著。因此,未來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向之一應是預測和引導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傳統媒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以技術與內容生產的融合為切入點,幫助用戶從數量龐大、邏輯繁雜的新聞資訊中找到最適用和最具吸引力的信息,并且為其未來的生活提供個性化選擇。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媒體融合創新的最終目標: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宏大規劃。
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媒體融合的力度和報業發展的速度。地市黨報要達到真正轉型媒體融合,首先要轉變觀念。沒有觀念轉變,報業轉型,媒體融合便是一句空話。很多傳統媒體雖然在形式上轟轟烈烈地提出了媒體融合的方案,看似決心很大,但只是把媒體融合當成口號和應付交差的工具,只是單純地為了融合而融合。在觀念認識上也參差不齊,大體有四種情形:一是過度悲觀恐慌,消極認為傳統媒體將會被新興媒體代替,會被社會無情拋棄,很快會死亡消失。二是盲目樂觀,一味地認為傳統媒體依然有著良好的前景,覺得地市黨報是黨的主流媒體,不會受到大的沖擊。三是麻木不仁,抱著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態,從不考慮地市黨報能否適應市場和新形勢的要求,任其自然發展,走到哪兒算哪兒。四是期望黨和政府財政供養或包養,以被收養來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重大沖擊,以“等靠要”為主。這幾種心態都沒有真正認識到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給媒體融合帶來的良好機遇,更沒有真切地體悟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媒體融合戰略給黨報發展帶來的空前機遇,這就必然導致無法實現真正的媒體融合。
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思想封閉、觀念保守,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大掣肘。因此,媒體融合一定要轉變觀念,從觀念融合抓起,堅持以思想的大解放保證媒體融合事業的大發展。媒體融合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然涉及利益的重新調整和分配,在實施過程中,應盡可能讓大多數職工參與進來,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重點弄清大家“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要求什么”。準確定位全媒發展的目標、任務、方法、步驟,把具有互聯網思維、較深報網融合發展理念、綜合應用轉化能力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引進回來,不拘一格、賦權定責,逐步建立穩定可靠的創業團隊,力爭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研討,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拿出各個層面普遍接受,又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核心是要牢固樹立創新意識,進一步更新觀念、解放思想,強化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增強借力發展意識,用傳統媒體的“信度”、“深度”、“高度”與新興媒體的“寬度”、“速度”、“互動度”相結合,達到內容與形式、內容與技術的高品質融合,給傳統新聞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鞏固新聞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強化思想輿論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報業適應社會發展新常態、實現變革圖存的迫切需要。加快媒體融合和傳播方式創新,既是地市一級黨報的政治責任,也是媒體轉型升級的大勢所趨。地市黨報體量小,接地氣,理應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開路先鋒,要帶頭打破和清除原有的思維定式和畏難情緒,破除不想融合、不敢融合、不會融合等思想認識的束縛,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全力推進媒體融合。
長期以來,地方黨報在行政體制內,常常會有一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優越感,事業單位的屬性也讓記者、編輯乃至經營人員缺乏市場競爭和服務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黨報的親和力和競爭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新媒體的不斷壯大,資訊傳播和用戶需求都發生了明顯改變,對報道內容、傳播手段和載體形式越來越挑剔。隨著傳播產品、內容、平臺和工具的不斷出新,新聞受眾需求更加多樣化,這樣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探索研究。不少傳媒是在原來傳統媒體基礎上疊加新媒體,這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一)改進流程、優化傳播渠道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將“內容為王”與優化傳播渠道相并重。對媒體來說,內容是決定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多年來,傳統媒體靠內容占領了讀者,擁有了讀者,新媒體也要靠內容說話,而且更強調好的內容要有好的形式承載,更注重傳播方式的創新,從一定意義上講,融合發展就是要解決內容與形式的雙完美,使好的報道內容有與之相匹配的好的呈現方式,以適應傳媒時代發展的大勢。
根據新媒體的發展大勢和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生產流程以及傳媒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化要求去設置部門,以產品為主線,以需求為向導,重新組建媒體架構。首先要一改以紙媒為核心的按不同新聞板塊設立的部門,建立全媒體集群平臺,可設立全媒體管理中心,負責組織策劃重大新聞活動的采訪報道和傳播。在體制上,要把所有媒體在物理區間上趕進一個籠子,讓其產生化學反應促進融合。采編上實行矩陣互動式傳輸、滾動式發布,改以報紙為核心以全媒體集群為平臺。
不同的媒體催生不同的新聞產品,這就要求媒體從業人員,遵從新聞資訊傳播規律,盡快適應不同媒體的特點,來采集編寫新聞信息和資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從業人員要加強交流合作,全力打造全媒體專業素質及媒介素養。
(二)內容生產做到深度融合
在藍海信息時代,如何讓優質的新聞內容脫穎而出,是媒體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及時將信息推送到目標受眾面前,不失為爭取和占領讀者與用戶的好方法。全媒體中心可利用不同用戶的個性化信息接收方式及時推送新聞產品,以實現信息的最大化覆蓋,來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黨報的媒體融合,并不只是簡單地將傳統媒體上的內容信息復制遷移,全媒體新聞產品的生產不僅要考慮各種媒體渠道各自的特點,明確各自欄目的定位是什么,目標受眾是那些?就是發布也要做到通盤考慮,統籌兼顧,各有受眾,各有特色,錯時發布。必須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特點及優勢,整合利用媒體資源,各取所長。力求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整合性報道,以實現新聞報道對受眾覆蓋的最大化。
推進黨報媒體融合,離不開政府主導,但也要尊重市場的選擇,強扭的瓜不甜,既要發揮新興媒體市場寵兒的作用,也應從戰略高度看待傳統媒體采編隊伍的重要性。傳統媒體采編人員是傳播黨和國家聲音的主力軍,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黨和國家最信賴的輿論隊伍。傳統媒體人的專業素養決定了真正高水準的新聞作品來自于他們,也決定了整個社會媒體平臺的質量和品位。地市黨報的媒體融合,應盡量遵循新聞發展規律,尊重市場化的選擇,鼓勵傳統媒體的精英人才放手學習發展新媒體,只有讓他們熟練掌握了新媒體的十八般武藝,地市黨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媒體融合。
G216.2
A
1674-8883(2015)20-02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