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泛娛樂化的重點在于“泛”,即電視節目制作脫離了原本的主題,盲目迎合觀眾需求,忽視了其原本應當具有的功能,增加了過多的娛樂化特點。本文全面闡述了我國目前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問題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1 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過程
近二十年來,我國電視娛樂節目可歸類為三個主題,最開始是崇拜明星,之后是模仿明星,現在則是消費明星。當前最火的娛樂節目《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均符合這一主題,電視節目只顧體現娛樂化特點,偏離了原本的節目主題要求。許多節目以娛樂為唯一要求,一種節目類型獲得成功,各電視臺紛紛蜂擁而上,而根本不去考慮節目的主旨和功能,娛樂節目已經成為低俗文化的代名詞。
2 為什么會出現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
2.1 受眾影響
目前各行業競爭壓力與日俱增,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希望能得到身心的徹底放松,而電視節目為了使觀眾得到更多滿意,提高節目收視率,就不斷擴大節目的娛樂化特點,內容上一味求新求奇,越吸引眼球、越驚悚奇異越好。
2.2 市場影響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帶來了更為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而電視臺為了吸引更多觀眾,不僅是將市場放到第一位置考慮,更是放到唯一的位置考慮,只要有收視率,其余的都是浮云。如浙江衛視制作播出的《奔跑吧兄弟》一度成為社會上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現象,收視率高達4.2,是其他電視臺的娛樂節目遠不能及的。泛娛樂化的節目使電視臺收視率暴漲,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種類型的節目會越來越多,而娛樂化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
2.3 國外娛樂節目影響
我國經濟的開放延伸到文化媒體領域,外國許多運作成功的電視節目都被照搬到我國重新制作播出,如由韓國《Running Man》脫胎而來的《奔跑吧兄弟》,浙江電視臺還引進了韓國《Hello, baby》的節目制作模式,推出了一檔新節目《星星知我心》。此外,如火爆一時的《爸爸去哪兒》,也是源于韓國的同類型節目。國外此類型節目所取得的成功,使我國一些電視臺看到了巨大商機,爭相模仿,在這一過程中,節目娛樂化程度會不受控制的增加。
3 如何應對我國電視節目泛娛樂化問題
3.1 建立更完善、覆蓋面更廣的監督網絡
電視節目之所以無限制地泛娛樂化,原因之一就是監管不到位,目前我國對電視劇和電影的審核較為嚴格,相比之下,娛樂節目的空間較為寬松,因此需要從各方面對娛樂節目進行適度監管。2011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制定實施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被認為是對地方電視臺的最新指示。
要實現監管的常態化、法制化和嚴密性,發揮監督合力,除了國家專業監管機構外,要致力于通過傳媒行業的各種規章制度實現行業自我管理,并實現社會大眾的參與,構建覆蓋范圍更廣、制約更到位的監督網絡,這樣才能將娛樂節目引導到正常軌道上,使那些低俗的娛樂節目失去市場。
3.2 增強節目的益智性和公益性特點
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一些過度娛樂化的節目外,也有許多娛樂節目既贏得了好的收視率和觀眾口碑,也傳播了正能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如中央電視臺制作播出的《舞出我人生》、《夢想合唱團》,通過明星與普通人的合作,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高水準的節目,也實現了公益效應。而2015年陜西電視臺制作播出的新節目《超級老師》,沒有在節目中強加過多的娛樂特點,而是將真實的人物以娛樂節目的手法刻畫和播出,對教師這一崇高職業進行了重新詮釋。如一期節目中所介紹的國學老師楊燁,以“碑石上的孝文”為道具,向觀眾介紹了我國國學的博大精深,充分展示了教師的魅力。
電視臺制作人員作為節目的主導者,其工作重點是要引導觀眾對于節目的需求,并通過所制作的高水準的節目來傳遞正向信息,向受眾群體施加正向影響,而不是一味迎合觀眾需求,盲目增加節目的娛樂化。
3.3 致力于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精品節目
我國本土的、能夠獲得成功并長期生存的本土節目很少,大部分高收視率的節目都是套用外國的制作模式,沒有在節目中體現中國最具有特點的民族文化,罔顧中國國情。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許多可參考和利用的寶貴資源,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企及的。在這方面已經有一些成功例子,如中央電視臺的《漢字聽寫大會》,河南電視臺的《漢字英雄》等,將傳統文化以娛樂節目的形式進行升級和包裝,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均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
類似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正月十五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謎語大會》,還有《漢語橋》、《成語英雄》等,均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基礎,采用社會大眾易于接受的、適度娛樂化的方式進行制作和播出。通過電視節目這一載體將其以各種方式展現出來,充分展示我國的民族文化,而不是一味鉆到娛樂節目的圈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