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綜藝大電影在新春賀歲檔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由于其制作方式的問題遭到了眾多非議。照搬綜藝節目形態、短周期、高收益等都是被業內譴責為缺乏電影創作的誠意。本文試圖從藝術的基本屬性的角度,通過與傳統電影相比較的方法來剖析和挖掘中國綜藝電影的特征。
綜藝電影在今年中國的春節賀歲檔可謂是大放異彩,票房一路飄紅,破億之勢也是勢不可擋。《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奔跑吧,兄弟》大電影都在上映期間收獲了數億票房。綜藝電影并非新生產物,由綜藝節目衍生出的綜藝電影早已有之,但卻都在上映時票房遇冷,并沒有引起過多的關注。可是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的綜藝電影僅僅是借殼當下火爆綜藝節目來講述一個故事,最近出現的綜藝電影則完全照搬了綜藝節目的原生形態直接投射在電影銀幕上。這樣的方式引起了業內的軒然大波,反對之聲震耳欲聾。
1 主體性——拍故事與講故事
綜藝電影由于基本移植了綜藝節目的內容與形式,所能呈現出來的原創人的主體意識其實并非十分強烈。雖然綜藝節目在編創過程中也需要進行臺本寫作,但相對于傳統電影來說,綜藝電影由于與綜藝節目的關聯性,所以更強調的是環節的框架式設置而非情節設置,同時強調的是節目的故事性而非故事的敘事性。綜藝電影是拍故事,傳統電影是講故事。在綜藝電影當中,人是可選定的,但人物的塑造并非原創人所能完全把控的。雖然不排除有后期剪輯所帶來的人物塑造效果,但更多的是嘉賓自身行為累積而顯現出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只是在設計的環境和環節中進行有自主意識的活動,而不是故事當中被設定的人物。具體會發生的事件也只能做一個簡單的預估和設計,嘉賓參與中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事件發生導向的不確定性。但傳統電影中,也許考究的原創人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經過人為設計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些要素都是嚴格按照劇本進行設置,允許有局部微小的調整,但主要部分基本是不能隨意發揮的。由此可見,傳統電影當中原創人的掌控力度是遠遠大于綜藝電影的,即綜藝電影的“主體性”遠遠大于傳統電影。
2 形象性——眾星百態與眾星捧“月”
一般來說,電影中的人物的存在絕對不僅僅只是生命體的存在,人物的語言、行為、命運軌跡都一定與最終要表達的主題有一定的聯系。簡單來說,人物為主題情感而存在。由于綜藝電影擁有綜藝節目的基本結構與內容,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真人秀”的因素摻雜其中。嘉賓的真性情的表現和人物之間的沖突是觀眾所要看的。綜藝電影也因綜藝節目的原因,訴求在于娛樂觀眾,滿足觀眾的需求。捕捉嘉賓的有趣行為和語言以及嘉賓之間互動所帶來的娛樂效果則成為綜藝電影的主要內容。形象的存在也就是綜藝電影追求的形象的意義了。沒有對于事先設計好的人物形象要求,明星嘉賓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影當中的游戲和互動環節即可。反觀傳統電影,人物形象的形成是塑造而非呈現。即使是本色出演,也逃不開“演”的成分。而演員的表演也不是隨性的,劇情中人物的塑造也一定為了主題而服務。總而言之,綜藝電影由于移植屬性的存在,娛樂訴求是第一位的,綜藝電影的主題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學者認為,綜藝電影的拍攝初衷就是為了娛樂觀眾與傳播歡樂。綜藝電影呈現的是嘉賓在其中的“眾生相”,而傳統電影人物的存在即為了完整深刻地詮釋主題。
3 審美性——展現與表達
一般來說,電影的主題與內容是不可割裂的兩個部分。內容是主題的支撐,主題是內容的升華。綜藝電影更加側重于內容,整個事件的全過程是綜藝電影的重點。綜藝電影的明星光輝也促使觀眾更多的是看看自己喜歡的明星究竟干了些什么,發生了什么好玩的事。《爸爸去哪兒》的導演謝滌葵說他想要表達的是愛,但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釋更像是詭辯之詞。到底綜藝電影要表達什么?其實沒人在乎!就像從來沒人看綜藝節目會思考到底表達了什么情感,綜藝電影也不會僅僅由于播放媒介的改變而改變了觀眾的觀看心理。所以,我們看到的綜藝電影更像是一頓美式快餐,更多是為了填飽肚子,甚至連味道都嘗不出來。例如,《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無非是爸爸和孩子接到游戲任務和完成游戲任務的過程,內容都是細枝末節式的記錄,這和嚴格意義上的紀錄片也有著許多區別。綜藝拍攝的方式是記錄式的,所以綜藝電影更多的是展現,這也體現了其內容大于主題,甚至于覆蓋主題的弊端。而傳統電影,無論是人物還是事件,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希望通過事件的發展以及人物的軌跡來表達創作者的某種觀念。展現的側重造成了表達的忽略,最終導致了綜藝電影藝術性的欠缺。
4 結語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綜藝電影的出現是電影藝術形態多元化的趨勢使然。但如果電影的界定僅僅是以傳播媒介為基準,未免褻瀆了電影藝術的嚴肅性。電影藝術功能的多元化也是一個必然的走勢,但照搬電視藝術形態卻是不行的。綜藝電影要生存下去還需要更多保持電影本體性,藝術的創新不應是跳脫藝術本身的創新。
作者簡介:龔宋陽(1991-),湖南常德人,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