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從我國傳媒發展現狀上來看,“媒介融合”已是一種必然之趨,而“全媒體”一詞正伴隨這一趨勢愈發引起大家的關注。本文旨在結合國內媒介融合之現狀,對全媒體的發展及困境進行初步探索與討論。
“全媒體”的概念并沒有在學界被正式提出。它來自于傳媒界的應用層面。新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和變化,媒體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融合,使人們在使用媒體的概念時需要意義涵蓋更廣闊的詞語,因此,“全媒體”的概念開始廣泛適用。
1 全媒體發展的特點
1.1 “全媒體”是人類現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從傳播載體工具上分可分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等;從傳播內容所依重的各類技術支持平臺來看,除了傳統的紙質、聲像外,基于互聯網絡和電訊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體技術等。
1.2 “全媒體”并不排斥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式,而且在整合運用各媒體表現形式的同時仍然很看重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式,并視單一形式為“全媒體”中“全”的重要組成。
1.3 “全媒體”體現的不是“跨媒體”時代的媒體間的簡單連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乃至通訊的全面互動、網絡媒體之間的全面互補、網絡媒體的自身的全面互溶,總之“全媒體”的覆蓋面最全、技術手段最全、媒介載體最全、受眾傳播面最全。
1.4 “全媒體”在傳媒市場領域里的整體表現為大而全,而針對受眾個體則表現為超細分服務。舉例來說,對同一條信息,通過“全媒體”平臺可以有各種紛繁的表現形式,如在對某一樓盤信息展示時,用圖文來展示戶型圖和樓書中描述性的客觀信息;利用音頻和視頻來展示更為直觀的動態信息;同時,對于使用寬帶網絡或4G手機的受眾則可用在線觀看樣板間的三維展示及參與互動性的在線虛擬裝修小游戲等。
2 我國全媒體的發展現狀
2008 年,“全媒體”開始在新聞傳播領域嶄露頭角。許多媒體從業者紛紛提出“全媒體戰略”或“全媒體定位”。報紙、電視、廣播、出版、廣告等行業的“全媒體”發展呈現出兩種方式:一是“擴張式”的全媒體,即注重手段的豐富和擴展,如新興的“全媒體出版”“全媒體廣告”;二是“融合式”的全媒體,即在拓展新媒體手段的同時,注重多種媒體手段的有機結合,如已經探索一年多的“全媒體新聞中心”“全媒體電視”“全媒體廣播”。煙臺日報傳媒集團2008年3月在全國首開先河,整合集團所有媒體記者,組建了“全媒體新聞中心”,開始了從傳統報業到“全媒體”的運作方式、生產流程以及各種運營平臺的探索。在廣播行業,2008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廣播網實現了中央電臺所有奧運報道廣播信號同步網上直播,創新了圖文并茂、音視頻同步多點互動直播報道新模式,嘗試廣播頻率、門戶網站、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五大終端的融合。在出版行業,2008年年底,賀歲電影《非誠勿擾》的同名長篇小說《非誠勿擾》在北京以“全媒體出版”方式首發,國內自此掀起了一股“全媒體”出版熱潮。在電視行業,2013年7月15日,人民網傳媒頻道刊發《中國首份全媒體衛視收視率榜單 湖南衛視穩坐鰲頭》一文中,首次在國內發布電視行業的全媒體收視率統計報告。
在我國國內傳媒企業紛紛尋求轉型,奔著“全媒體”的理想不斷進取的繁榮光景背后,有一些問題和困難卻不容我們忽略。只有正視它們,才能保證我國媒介早日真正達成全媒體的現實。
2.1 問題
2.1.1 一哄而上。一些傳媒企業為了獲得規模效應,提升社會關注度,跟風隨大溜,拼命購入各種媒體,以圖彰顯綜合實力,這種對自身實際情況欠考慮,對發展前景欠籌謀的行為,對于企業的存活實際上是有很大風險的。有實力,當然可以向更高層次進軍,但若實力不夠扎實,則還是應當先穩住根基,畢竟社會現狀是多種傳播媒介并存共生,短期內不會出現某種媒體退出歷史舞臺的狀況。
2.1.2 貌合神離。有些已經下屬多種媒體的傳媒集團只看到了全媒體的“全”,將“全媒體”理解為了一種靜止的狀態,認為只要在資金上能夠納入多形態媒介,在技術上能夠運營,在人事上能夠調動,就算是成功轉型,而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更重要的后續工作,即如何解決實際運營中的問題上。這樣下去,就極易產生不同形態的媒介處在同一個企業集團之下,仍舊各謀其政,相互之間“合”而不“融”的情況。這樣的“全媒體”也就喪失了其根本價值。
2.2 困難
2.2.1 由于我國的媒介發展正處在追求“全媒體”的初期過程中,大多數傳統媒介從運營思想上無法轉向,他們對于和不同形態的媒介之間關系的處理,仍停留在如何與之競爭以謀利的階段,考慮較多的是如何在與其他媒體的相處中維持自身優勢并盡量最大化,并消極對待對方的發展。這種思維方式對于需要不同媒介合力求共進的全媒體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2.2.2 當前從業于媒體行業的大多數人員只具備利用單一媒體(相對于“全
(下轉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