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評論被譽為媒體的靈魂,集中體現了一個媒體的立場和態度。米博華同志在《人民日報》從事評論寫作與分管評論工作30多年,對于評論寫作既有規律性的認識,又有獨到的見解,由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客戶端開設“老米公開課”,具有多重意義。
2014年6月30日,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客戶端開設了“老米公開課”,陸續發表9次公開課。課題分別是:“如何破解評論寫作的八大煩惱”“評論選題從哪里來”“寫評論感覺不順暢怎么辦”“表達與修改,你不得不修煉的兩項技能”“評論較量什么”“如何避免無聊詭辯、胡亂抬杠”“評論難在立意,立意貴在“站得高”“鐘鼓樓的家雀,見過大動靜”“沒有設計構思,連個雞窩也搭不好”。“老米公開課”的意義絕不止停留在教你如何寫評論上,而是具有多重效果和意義。
1 “老米公開課”的特點
新聞評論被譽為媒體的靈魂,集中體現了一個媒體的立場和態度。《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聚集培養了一大批評論人才,在評論寫作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評論寫作實踐和理論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尤其是在社論、評論員文章等評論的寫作上,其他媒體更是只能望其項背。
縱觀這一組公開課,課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授課對象”是具有一定評論理論基礎或是新聞評論從業者。雖然是“公開課”,但“老米”并沒有像教科書一樣,從枯燥乏味新聞評論理論講起,而是圍繞新聞評論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提出極具操作性的解決辦法。第二,“授課內容”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不難發現,五次公開課的標題都是疑問句,是就問題談問題,不是坐而論道的空談。當然,這里的問題導向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評論寫作中的問題;二是從紛繁蕪雜的現實中發現問題找到選題。第三,“授課方式”與新興媒體對接。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一些網站逐漸將只在固定課堂上課的方式,轉移到互聯網,國內幾家大型門戶網站都有“公開課”欄目,不僅可以觀看國內大學的相關課程,很多外國高校的課程也被引進,極大地方便了受眾獲取知識。
2 教人如何看評論
“老米公開課”的開設初衷是教人如何寫評論的,卻收到了另外一個效應,那就是教人如何看評論,尤其是如何看以《人民日報》評論為標志的黨報評論。這里的“看”既有“讀”的意思,又有如何看待的意思。
作為最有影響力的黨報,《人民日報》等黨報在關鍵時刻站在全局高度,發表重要言論,以正確、理性的觀點引導社會輿論的做法是一以貫之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一般受眾對于《人民日報》等黨報的評論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可能從理性上認可你的觀點和論證,但是在閱讀傾向上,更多人喜歡都市媒體的評論。原因似乎很簡單:黨報評論四平八穩、愛“教育人”,在“戰斗性”上無法與都市媒體的“什么都敢說”相比。很少評論能讓人看上去“眼前一亮”,讀起來“熱血沸騰”。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黨報評論。一是從立場看。階級社會中,媒體無法擺脫其意識形態屬性,任何觀點都是有立場的,宣稱自己沒有“立場”要么源于立場的模糊,要么是故意遮掩。赫伯特·甘斯分析指出,歐美國家的新聞學者和新聞從業人員之所以避開“工人階級”這個詞,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其含有馬克思主義的意味。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立場必須是堅決的、正確的。“老米”指出:“立場是評論的根本。對黨報來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是第一位的問題。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矛盾,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說到底是一個立場問題。”二是從選題看。有些社會熱點,都市媒體評論起來不遺余力,但這些選題卻很難進入《人民日報》的選題范圍,給社會一種“失聲”的感覺。其實不然,《人民日報》的地位和定位決定了它選擇的評論對象必須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具有宏觀意義上的評論價值;評論對象的真實性要得到確認,不為搶時間而忽略事實;評論的時機比時效更為重要,等等。三是從表達方式看。對于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媒體會有不同的觀點,即便同樣的觀點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人民日報》評論為何選擇上面所述的“四平八穩”的表達方式?透過“老米公開課”可見一斑,比如它要考慮“傾向是否對頭”,因為它認為批評的出發點是為了改進工作,不是為批評而批評。總之,要有利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3 向讀者告知自己的評論理念
人民日報評論想站住腳跟,就不能不借助微博微信等客戶端,跟上科技進步助推下的社會發展的潮流。但說到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只是一個工具,并不能起到“決定生死”的作用,根本的還在于傳播理念的創新,“新瓶裝舊酒”的簡單做法是沒有出路的。
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客戶端設有這樣幾個欄目,“你所熟悉的‘今日談’‘人民論壇’‘人民時評’等報刊欄目不會缺席,‘高層’‘聊政事兒’等微信專欄也會經常露臉。”“今日談”等是《人民日報》的傳統品牌欄目,微信客戶端只承擔轉發者的角色,在網絡異常發達的今天,點擊率不會太高。“高層”“聊政事兒”等欄目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就目前的情況看,還沒有形成品牌效應。相比而言,微信用戶對“老米公開課”的關注度更高的現實,對于致力于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對接的黨報,有何借鑒意義呢?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民群眾免費、及時、全面、深入了解《人民日報》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人民日報》一定要把握新媒體運行規律,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心理狀況、接受層次等。這是系統的大工程。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向讀者告知自己的新聞理念,對于評論而言就是評論理念。“眾所周知,傳統的新聞觀總是把新聞看成宣傳模式或再現客觀事實的二維世界,新聞活動只是反映與報道事實的過程,報道的完成就是新聞的完成,并將新聞作為單方面的對象來解釋。”
新聞理念集中體現了一個媒體對新聞的態度和認識,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新聞理念。可以說,新聞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媒體的報道內容、報道方式以及它的市場競爭力和在新聞事業中的成就和地位。媒體的新聞理念往往會凝縮成幾個字或者一句話,比如《環球時報》的新聞理念是“報道多元世界、解讀復雜中國”,《新京報》的新聞理念是“品質源于責任”。
雖然有明確的新聞理念并不代表該媒體能很好地踐行,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新聞理念也不代表受眾一定會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向受眾告之自己的新聞理念是贏得更多受眾關注認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如果讓讀者帶著你的新聞理念去看,就相當于在媒體和讀者之間主動架起了一座橋,設定了一個閱讀方向和理解維度,他會更加明白你之所以如此報道、評論之后的許多“為什么”?
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楊振武視察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時強調:“人民日報要辦好,必須要頂天,要立地,要讓黨放心,也要讓人民滿意。《人民日報》在為群眾說話時,不是為一個人、幾個人說話,而是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高度,從群眾整體利益的層面去評論。而這樣的評論自然會讓群眾覺得離自己很遠。只有消除這種距離感,才能真正拉近《人民日報》評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距離。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告訴讀者觀點的同時,需要將觀點產生過程、立場、方法、目的等評論理念告知讀者,才能更好地發揮黨報評論的作用,更容易形成統一的社會共識和正確的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