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網絡發達,新媒體紛紛崛起的大形勢下,唱衰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聲音不絕于耳,傳統媒體的革新圖存刻不容緩。雖然傳統紙媒的陷入困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分析新媒體與傳統紙媒各自的特點可發現,只要善加利用自身特點與優勢,傳統紙媒仍然大有可為。它的權威性、公信力、信息選擇和整合能力,以及在深度報道方面的優勢,是新媒體無法比擬,也不可替代的,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借此與新媒體相互融合與互補,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文章,指出,傳統媒體已經到了一個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刻不容緩。
近年來,傳統紙媒發展陷入困境,悲觀者已經唱響了“紙媒消亡論”,至今圍繞紙媒命運的爭論仍未休止。新媒體以其高時效、海量信息、交互式傳播等優點給傳統紙媒帶來了嚴峻挑戰;同時,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也給紙媒的革新圖存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與新媒體相比,紙媒仍然有自身的優勢,紙媒應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彌補自身不足;同時,抓住機遇,實現紙媒的革新圖存和進一步發展,這應是紙媒轉型的思路所在。
1 樹立紙媒權威的品牌形象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朝日新聞》前總編輯中馬清福強調,在日本,報紙之所以仍然是媒體中的領頭羊,其原因還在于報紙所報道的信息質量很高,報紙“準確、公正、責任”這三點博得了人們極高的信賴度。在中國亦是如此,新媒體在給公眾帶來便利的同時,其信息質量良莠不齊,虛假新聞、炒作、黃色等信息泥沙俱下也擾亂了信息傳播的正常秩序。云南某火電廠引發“癌癥村”“金庸被死亡”“7·23”動車事故政府天價賠償外籍旅客等網絡假新聞不僅擾亂了人們對事實的判斷,而且傷害了當事人和民眾的情感。先有“邊民”被捕,其煽動網民、雇傭“水軍”、編造事實惡意炒作,從中獲取經濟利益的情節令人們咋舌;后有“秦火火”事件曝光,甚至專門成立了網絡推手公司來炒作網絡事件。網絡信息的真偽難辨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人們依然選擇紙媒等傳統媒體所報道和傳遞的信息,看重的正是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紙媒等傳統媒體有著不可撼動的權威性,黨政重大新聞采寫方面傳統媒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新聞的真實性。紙媒肩負著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職責,要樹立權威的品牌形象。同時借鑒新媒體的民生化視角,紙媒注重從民生視角解讀重大政策變動和新聞事件,積極進行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打造“社會公器”媒體形象。
紙媒的影響力亦可通過新媒體平臺延伸。例如,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澎湃》(The Paper)通過優質原創內容吸引流量,從一張傳統報紙出發,做一個原創的、嚴肅的、有思想和價值觀的新聞產品,重點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謠言,并將核實結果實時更新。這有助于傳統紙媒在互聯網環境中搶占輿論話語權,樹立權威的品牌形象。
2 強化紙媒的信息選擇和整合能力
與新媒體的海量信息相比,紙媒受到版面的限制,容量難免有限,但這同時也是紙媒的競爭優勢。利用有限的版面,紙媒可以強化信息選擇和整合能力,精選新聞,給受眾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拓展,同時伴隨著信息過載和信息污染,現代民眾生活節奏加快,讀者不愿也沒有精力在新媒體海量的信息中去找到有用信息并進行整理。對紙媒來說,采訪、寫作、編輯這三個方面正是在幫助讀者“篩選”和整理有價值的新聞和信息。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采訪要遵循新聞價值原則,選擇采訪什么不采訪什么是一重選擇;其次寫作過程中的側重點也是一重選擇,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影響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和解讀;最后,編輯則需“使報紙中任何新聞,皆有一讀之價值”,要“考量新聞價值,若者應予刊布,若者應加修改,若者應擯棄不用”。這是一個選擇、整合的過程。摒棄許多雞毛蒜皮的小事,將大眾所關心的事情呈獻給讀者,從而增強報紙的競爭力。根據施拉姆的“媒介選擇或然率”可知,信息獲取的“費力程度”和“選擇的或然率”是成反比的,與“報償的保證”與“選擇的或然率”成正比。為讀者提供優質的內容、便捷的獲取渠道和完整的事實呈現正是讀者服務意識的體現,也是紙媒的競爭優勢所在。
2014年9月,上海報業集團打造的
(下轉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