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具體目標。隨著媒體融合的“發令槍”響起,徐州電視臺通過新老媒體的融合發展,突破地域限制和競爭形勢白熱化影響,拓展媒體發展的空間和領域;除了創新思維、整合資源、流程再造外,最大限度地激活媒體內部人的因素,以人為本,機制與精神為兩翼,形成媒體融合發展的強力“助推器”。
匠人,舊時指手藝人,也指在某方面有專業技能的人?!敖橙恕眲撛炝耸澜?,而留下名字的人卻很少。他們無時不在勤奮的工作,是真正“美”的使者。與大師不同的是,匠人在重復,而大師在創造。然而,這個世界上,大師畢竟廖若星辰,絕大多數仍然是“匠人”,什么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就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也就是說,“匠人”會一直沉浸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堅守著自己的底線。
新聞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匠人”。只是在一次次采訪的簡單重復中、在功利浮躁的心態驅使下,不少新聞記者逐漸失去了“匠人精神”,只剩下一個沒有意義的匠人軀殼。在媒體融合進程中,培養統籌大局、把握大勢,勇于擔當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又掌握新媒體、熟悉互聯網的復合型人才,才是王道。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堅守底線的“匠人精神”。
1 錘煉“匠人精神” 從改變采訪意識開始
2013年7月,媒體融合風生水起之時,徐州電視臺全媒體記者隊伍成立,從全臺數百名記者層層遴選出來的20位年輕的“80后”記者,滿懷激情踏上了與傳統報道方式截然不同的采訪之路。以往的電視采訪,只要拍攝回來,寫完文稿,配音剪輯播出就算完成了任務?,F在,這只是個起點,除了攝像機,全媒體記者的采訪裝備還多了一部智能手機,要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借助網絡、手機等平臺,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以新聞視角,全天候全方位為讀者提供多元資訊,見證城市發展,豐富市民生活,為媒體與觀眾互動搭建平臺。除了向所在欄目供稿,還需要向廣播、報紙等其他媒體供稿,即人們常說的“一魚多吃”。這種新興的全方位的報道模式,避免了資源浪費與同質化,更對記者的采訪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保障時效上,更要獨具匠心,拿出與眾不同的新角度、新手法、新觀點。這正是錘煉“匠人精神”的第一步。記者首先要樹立觀眾意識,信息繁雜爆炸的今天,觀眾為什么要看新聞?因為觀眾去不了現場,而記者可以;因為觀眾無法面對當事人,而記者可以。因此,記者應心中裝著觀眾,變“記者”本位為“觀眾”本位,把百姓關注的或與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事情當作自己的“重大題材”。
2 “匠人精神”應貫穿采訪內外
改變采訪意識之后,還需要記者具有吃苦耐勞的“匠人”精神,必須要到達現場,必須要有獨到的發現,不放過每個細節。就如同工匠在對材料動手之前,一定要尋找與眾不同、更加合適的角度一樣。記者將采集到的信息和思考,順暢地表達出來,只是一個新聞行業的工匠,可以干活掙錢了。要想成為一名“匠人“,還缺少靈魂,要用創新發現每一條新聞,胸懷“匠人精神”,不怕麻煩、不怕吃苦,力爭做到最好。目前,許多年輕記者已成長為集采、編、剪、播等技能于一身,可以同時滿足多種傳播平臺和渠道用稿需求的“多面手”。面對海量的新聞線索及突發事件,除了比拼時效速度外,稿件能否有獨角的視角,=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有了“匠人精神”不一定能成功,但缺乏這個精神,將很難從中“冒出來”。2014年,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報送的作品《馮攀峰:夢圓殘奧》喜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而作品的主創人員王燕飛和陳永峰等,均為年輕但卻精干的記者。他們曾為采訪主人公多次奔波,幾易其稿。試想,如果沒有一股子不服輸、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他們能夠取得如此成功嗎?
3 用“匠人精神”創造奇跡
記者采訪正如工匠在深山挖玉或破石取玉,既然汗流浹背地挖掘得到了璞玉,就要肯于繼續流汗琢成美器。一份耕耘一份回報,我們可能在實際業績上達不到大師水平,但至少在思想上應該具備“匠人精神”,對事物要有識別、有目標、有追求。力雖不達,但心向往之。有了這股“匠人精神”,記者會用心去采訪每一條新聞,一旦在采訪中融進了心的智慧,就都能夠創造奇跡。在當今媒體融合的滾滾洪流中,內容創新、技術升級、渠道拓展、觀念更新等固然重要,但各種要素發揮最大效用,離不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傳統媒體只有創新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才能百分百釋放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媒體融合發展才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關鍵要最大限度地引人、用人、留人。只有胸懷大局、把握大勢,勇于擔當政治和社會責任,又掌握新媒體、熟悉互聯網的復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成為改革洪流中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