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生新聞多數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但這種關注卻往往能夠引發被關注者的激進情緒。這種情緒的產生與記者在現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記者不在現場時,被關注者只有一個訴求那就是解決問題,但記者出現時,被關注者往往有一種找到依靠的感覺而放大了另一方對自己造成的傷害,而減少了采訪內容的真實性。
在民生新聞的采制過程中,經常能遇到某些弱勢群體希望通過媒體幫助他們,維護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權利。在采訪過程中,他們始終以弱者的身份出現。但有時,這些弱者會在鏡頭前突然變得強勢。在一次采訪過程中,一位居民由于供暖問題請求記者的幫助,在記者把雙方找到一處共同商議解決辦法的時候,本是受害方的居民卻情緒失控,對供暖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人身攻擊并險些大打出手。隨后,記者中斷采訪,馬上進行現場調解,才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暴力事件。為什么本是弱勢群體的居民在為自己的權利進行合理訴求時,卻采用了一個極端的手段呢?筆者認為,這并非偶然。以社會心理學為出發點,這種行為屬于激情行為,這里的激情作為一種情緒,具有突發性、沖動性及強烈性。對于行為人來說,這種情緒是難以控制的,根據犯罪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行為人產生這種情緒的因素除了主觀因素以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來自外界的因素,行為人因為受到刺激,使其情緒激動,致使矛盾被激發出來。在這次事件當中,居民受到的刺激顯然不完全緣于供暖方的過失。
攝像機作為新聞記者的主要工具,不僅是一個復制影像的機器。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將攝像機看成是一種體現意識形態的設備,影像中對社會力量有所體現,其功能是關注度的提高。因此,被拍攝者激情行為的出現,正是這種刺激的反應。攝像機的出現也改變著事物處理的環境,其中作為一個要求主持公道的地方,一個是新聞事件的體現。當攝像機將這個時間擴展到熒幕之后,行為人作為這個事件中真實存在的角色,會受到社會的全面關注。場景不同,在事件中的扮演的角色也會不同,人們在以行為規范為指導下存在于自己的私人場所,而通過攝像機記錄后將行為人轉變到人們的視線中,尤其是公眾人物,使其在人們中的形象得到改變。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通過社會關注的形式將問題進行解決,將一個受害者的形象展現出來。在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情況下,他脫離自己的真實形象,發生激情暴力行為。對于行為反常的情緒反應,其產生原因與攝像機有很大的關系。而在攝像機存在的現場也讓當事居民出現了角色的偏移。一些居民通常犯了媒體立場認知錯誤,即認為在供熱方存在明顯錯誤的情況下,記者是來替我主持公道的,媒體公正站在我這一邊。記者的采訪方式和介人導致當事人產生“得道多助”的感覺。當事人自然會越發縱容自己,導致暴力行為升級。
激情行為作為一種極端行為,是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造成的,會對矛盾雙方造成人身傷害,產生違法犯罪行為。尤其是新聞媒體,要對其行為進行合理引導,避免因為攝像機的影響導致二次傷害的產生。因此,要正確處理使用攝像機進行采訪時出現的激情行為。
1 以預防為主
一般情況下,公民沒有較高的媒介素養,而且對記者的角色定位存在偏頗,特別體現在社會新聞中,社會新聞通過熱線電話的方式來收集社會訴求時,一般訴求的都是受害方。將記者定位為社會救助的主體,并在心理上產生背后支撐的暗示,助長了行為人產生不冷靜的行為,產生激情行為。因此,在記者進行采訪時,就要與事件人物做好溝通,對其進行提醒,而且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范,不要讓行為人誤會,形成錯誤的想法。
2 以干預為輔
激情行為發生的直接因素就是外界的刺激,對其進行控制的有效途徑就是要將其帶離這個客觀情境。此時,記者要進行干預,發揮其權力,將拍攝終止,讓其回到現實,使其行為人恢復理智。如果行為人有很明顯的過激行為,記者要對其進行警告,并阻止其危險行為的產生。
3 將社會作為事件終結
社會中的人都會產生激情行為,據觀察,激情行為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受到社會的壓力較大,而且弱勢群體居多,在社會新聞報道中要對這個問題提高警惕。而且弱勢群體作為社會新聞中最關注的人群及報道對象,除了要對事件進行預防,在現場進行干預之外,在節目報道中也要體現對社會中的人進行引導,把這種行為的危害說明白,避免這種行為的產生,對公民的合法權益的維護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聞媒體具有引導作用,要將其充分發揮出來,避免鏡頭前的“暴力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民生新聞在采訪過程中,需要記者在了解客觀事實的同時,把握住事態的發展方向。盡管記者需要客觀的記錄下事件的每一個細節而不是干預事件的發展。但是作為以人為本的記者,要在執行記者職能的同時,避免不必要事件的發生。攝像是一門藝術,采訪同樣是這樣。攝像機和記者的出現往往會在被采訪群體中間形成一種新的力量。這種力量打破了原本事件雙方的平衡,從而產生其他過激反應。所以,采訪中要極力控制這種情況的發生,既要還原事件以本來面目,又要控制事態不能過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