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尋求縣(市、區)屬新聞宣傳事業健康發展之策,成都市成華區積極整合區屬新聞媒體資源,組建成華區新聞中心,展開了加強基層宣傳陣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兩年多來,資源整合給成華區屬媒體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實踐又面臨哪些困難?接下來可能的探索方向又在什么地方?筆者從一名區屬新聞機構從業人員的角度給出了建議。
作為全國新聞宣傳系統最基層的組成部分,縣(市、區)屬新聞單位由于受覆蓋面、人才等條件限制,在媒體競爭中往往呈現發展滯后的窘況。2012年6月,為了探索基層宣傳事業發展之策,成華區整合區屬媒體資源,將原分屬不同主管部門的《新成華》內刊、成華有線電視、成華區門戶網站三家區屬媒體融為一家,組建成立成華區新聞中心,展開了整合區屬傳媒資源,加強黨的基層宣傳陣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1 區屬新聞宣傳資源的分布格局和現狀
成華區新聞中心現有傳媒實體“一刊一臺一網”,即《新成華》內刊、成華有線電視、成華區門戶網站,設有六個業務機構。
《新成華》內刊實現一周兩期運作。創刊于1998年的《新成華》內刊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全區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改革發展情況為主要內容,每周二和周五出版,每期發行量16 000份。
成華有線電視于2009年元旦開播,全天播出20小時,信號覆蓋成華區31萬戶光纖和機頂盒電視用戶,自辦節目有《成華新聞》《走進成華》《歡娛城東》等,2013年頻道演播室、制作網絡、播出機房實施數字化改造,電視采編播設備實現數字化。
成華區門戶網站于2010年6月正式啟動運行。作為成都市第一個將政府公眾信息網、門戶網站、專業服務網站等相關功能進行有機整合的縣(市、區)綜合性門戶網站,網站日均點擊量約1.5萬人次,日均更新信息70條左右,對《新成華》內刊和成華有線電視的文字、音視頻新聞進行實時更新。
2 資源整合后的效果
成華區新聞中心成立后,遵循“有利于合理開發、配置和利用現有新聞資源,構建全媒體宣傳格局”的原則,著力在線索共享、資源優化整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2.1 線索資源共享,資源利用最大化:成華區新聞中心成立后,對區屬各媒體原有新聞線索收集渠道進行整合,對外設立統一新聞熱線,對內實行新聞線索共享機制,實現了區屬平面、電視、網絡媒體的新聞線索共享。記者采訪后梳理平面、電視、網絡媒體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消息、通訊等不同形式的內容,實現一次采集、整合利用,使得新聞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
2.2 人才資源共享,人力效益最大化:成華區新聞中心成立后,使區屬各媒體從業人員“集中使用、交叉調配”成為常態,每遇重大宣傳報道任務能迅速集中各媒體“優勢兵力”組成報道組,提高宣傳質量,實現人力效益最大化。
2.3 傳播平臺共享,宣傳效果最大化:成立區新聞中心使區屬平面、電視、網絡三家媒體資源實現了“集中領導、統一管理”的領導體制,便于各媒體動態宣傳、主題宣傳、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協同作戰、相互配合,形成平面、電視、網站“三位一體”同頻共震,擴大了報道影響力,實現了1+1+1>3的宣傳效果。
3 面臨的問題
成華區新聞中心成立兩年多來,在整合新聞生產資源、提高宣傳質量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也面臨一些問題。
3.1 影響力、吸引力有待提高:由于地處成都中心城區,受眾對傳播內容、審美的需求標準較高,區屬新聞媒體雖然也在不斷創新改版,但在報道模式、報道形式、報道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還有待提高。
3.2 宣傳策劃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沒有專門的策劃機構,新聞中心對重大宣傳主題的整體策劃力度有待加強,對常規宣傳報道缺乏創新。
3.3 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由于地處成都市,媒體單位對傳媒專業人員爭奪較激烈,區屬新聞媒體存在優秀人才留不住,高水平人才難引進的狀況,人才短缺成為制約基層新聞事業發展的“瓶頸”。
3.4 新媒體建設有待加強:2014年,成華區門戶網站在四川省縣(市、區)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榮獲第三名,但成華區門戶網站在信息發布、網民互動等方面還有提高空間。
3.5 分配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區新聞中心工作人員分為在編事業干部、區政府聘用人員、區新聞中心聘用人員三種身份,受現有分配制度條件限制,工資激勵功能有待完善。
4 幾點想法
針對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立足成都中心城區獨特資源優勢,通過突出傳播內容服務性、增加互動性等方法,進一步提高區屬媒體的吸引力。
4.1 精確定位,打好“公益”牌:當前,有三個客觀因素影響著成華區屬新聞媒體的下一步發展:一是地處成都中心城區,區屬新聞媒體處于省市媒體雙重擠壓之下;二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型社區已經占到了成華區社區總數的60%,并處于上升態勢;三是從2012年7月開始,成華區屬媒體的商業廣告和相關節目全部取消。客觀因素 “三期疊加”讓區屬媒體“傳播公益、服務社區”特色定位成為可能,如區屬各媒體在欄目設置、節目內容、表現方式上突出“公益事業宣傳、服務社區群眾”特色,便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樹立起區屬媒體在受眾中的地位。。
4.2 增加互動性,形成共建格局:“一個普通人所最感興趣的是它自己,其次就是它的鄰居。”(弗雷德·菲德勒)這說明,受眾對身邊事物關注的程度。基層宣傳單位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區屬媒體如能在節目形式上更加突出互動性、參與性,如開設“社區熱線”“我有話要說”等互動板塊,及時進行采編播出社區群眾反映的社會熱點難點以及對政府工作、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議;或是在節目形態上增加如社區歡樂大舞臺、社區達人秀、我有拿手菜等群眾參與性強內容,吸引了大量社區群眾參與,便能在更大程度上獲得社區居民的關注。
4.3 發揮互聯網傳播主渠道作用,構建大宣傳平臺: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 政府門戶網站日益成為基層媒體最重要的宣傳陣地。區門戶網站可考慮從加大信息更新力度、增加服務類信息比重、突出網絡互動等三個方面加強吸引力,并適時開通網站手機終端,更好地搭建起黨委政府和公眾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
4.4 重視精品創優,以創優帶動整體質量提升:新聞作品評優獲獎能迅速提高媒體單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兩年多來,成華區屬媒體作品先后榮獲成都市五個一工程獎、成都市廣播電視節目獎等多個獎項,如能跟進創優立項制度、日常節目評優機制、創優激勵機制等,激發隊伍創優熱情,在作品獲獎級別和數量上再上臺階,以創優帶動整體宣傳質量的全面提升。
4.5 依托專業團隊,加強前期策劃:通過設立專門新聞策劃機構,邀請專兼職專業人員參與,借腦借智,以專題會議、工作調研等方式開展工作,負責研究制定重大宣傳任務方案、組織作品創優活動等工作。
4.6 建立宣傳聯絡員體系,暢通線索渠道:在全區街道、部門、社區建立起宣傳聯絡員體系,構建起信息收集動態網格(如QQ群、微信群等),一方面能方便日常信息聯絡和新聞宣傳工作開展;另一方面,能及時掌握了解各部門、街道、社區工作動態、重要活動及相關情況,最大程度延伸信息收集“觸角”。
4.7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激發全員積極性:堅持以工作量和實績為分配依據,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強工資激勵功能,激發職工積極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