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吳 元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山東 青島 266100)
近年來,由廣場舞而引發的新聞事件已多次成為輿論熱點。有研究者認為,廣場舞是在廣場或空地上開展的一項在音樂的配合下,以個人的獨立形體動作為主,融合了多種舞種進行表演的健身娛樂性項目①。環境簡單、自娛自發、集體性是其主要特征。我國廣場舞參與者過億,參與的主體人群是年齡30至65歲的中老年女性②。
本文選取新浪網作為研究樣本來源,原因是:新浪網信息覆蓋面大,整合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媒體報道,能保證樣本的全面性;此外,作為知名門戶網站,它是受眾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樣本選取是以“廣場舞”為關鍵詞,在標題中(2014.1.1—2014.6.30)含有“廣場舞”的報道進行篩選,在剔除了與無關和重復的新聞后,一共獲得185個有效樣本。
1.報道傾向分析
有關廣場舞的報道傾向可分為正面、負面、中性三種:正面傾向即從報道或評論中可以看出明顯的贊美、肯定;負面傾向則指報道中有明顯的質疑、批評;中性傾向則是內容中立,無明顯感情色彩。經過分析統計,在全部樣本中,表現出負面傾向的報道有78條,約占總數的42.16%;正面報道32條,僅占17.3%;中性報道為75條,約占40.54%。由此可見,媒體在傳播廣場舞活動的有關信息時,更多的是偏向于負面呈現。
2.報道議題分析
媒體選擇怎樣的報道議題,能夠反映媒體對報道對象的意義架構并決定其所呈現出來的形象。新浪網關于廣場舞的報道議題大體可分為10類,具體情況統計如下:(1)噪音擾民84條;(2)比賽報道27條;(3)舞蹈現場18條;(4)活動發展15條;(5)占領公共空間12條;(6)場地沖突12條;(7)明星參與6條;(8)健身5條;(9)公益4條;(10)其他2條。在所有的議題中,正面傾向的議題如健身、參與者加入公益活動等出現的數量都較少。數量最高的議題是廣場舞噪音擾民,占到了總數的45.4%,這類議題關注的是噪音激發的矛盾和對抗,例如在《學生復習備戰高考受廣場舞影響引學校投訴》、《想跳廣場舞先簽不擾民公約》等報道中,廣場舞均是以“民生難題”的形象出現。
在媒介形象的建構過程中,標簽化的新聞操作既是基于社會成員的普遍共識,也是記者在新聞生產中簡單化操作的表現——標簽化可以極大提高新聞的生產速度,形成強烈的社會效應。而“污名化”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將群體偏向負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蓋其他特征,成為在本質意義上與群體特征對應的“指稱物”③。傳媒對于廣場舞活動的標簽化的定義過程,伴隨著抽離廣場舞的正面意義,即對其進行了“污名化”的操作。從樣本分析來看,在涉及廣場舞的報道中存在大量的“污名化”的標簽,通過對這些標簽可以勾勒出媒體對廣場舞活動污名化的一般圖景。
第一,噪音擾民。正如上文所述,噪音問題是相關報道中出現頻率最要的議題:由于擾民,《警方對廣場舞開出首張罰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溫州鹿城區制定“廣場舞公約”》、《復旦大學教授發明噪音逼停器》,有評論為《廣場舞“靜音”點贊》,更有報道稱《廣場舞擾民已影響社會穩定和諧》。類似報道的頻繁出現會讓受眾傾向于把“廣場舞”和“噪音”直接畫上等號,而這種刻板印象顯然并不符合全部的社會現實。第二,參與者素質低下。《城管高考前勸阻廣場舞遭大叔大媽圍攻》、《廣場舞老人為爭場地大打出手》之類的新聞非常多見,所呈現的也多是負面的形象:好斗、不明事理、自私自利,參與者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被漠視。第三,占領公共空間。我國城市的公共空間普遍稀缺,廣場舞活動需使用較多的公共空間,易與其他群體產生矛盾,媒體往往不探究深層次原因,慣用負面傾向的“占領”一詞來展示這種矛盾:如《廣場舞大媽占領上海地鐵口》、《長沙小區場地不夠用 廣場舞“占”酒店門口》等,甚至為了吸引眼球,還有廣場舞“占領”紅場、盧浮宮的戲謔式新聞。
受眾存在獵奇心理,求新的同時也衷于求異,媒介為追求經濟效益,必然要制作受眾感興趣的新聞;而從受眾認知的角度來看,那些符合受眾自身期待的新聞總是更容易受到關注。因此,就產生了媒體對廣場舞媒介形象的奇觀化呈現。在對廣場舞報道主題的選擇上,媒體傾向于采用具有爭議性的消息,尤其是那些沖突的、獵奇的事件,常會重點渲染矛盾中相關人員采取的種種不理性手段:如《廣場舞池疑因廣場舞擾民被潑機油臭豆腐》、《高音炮大戰廣場舞》。
首先,正負面報道失衡。媒體對于廣場舞活動的正面報道所占比重不到五分之一。媒體對廣場舞形象框架的呈現是偏負面的。“廣場舞”常常是以麻煩制造者的面目呈現在公眾眼前:是擾亂市民日常生活的主體、是激化各群體矛盾的元兇。其次,城鄉報道失衡。在全部樣本中,涉及農村地區廣場舞的報道僅有4條:《益陽赫山區第五屆廣場舞大賽決賽舉行》、《婁底市首屆農貿市場“廣場舞”賽活動宣傳片拍攝工作組來新化進行拍攝》、《蘇家屯千人廣場舞舞出氣魄》、《杞縣農民跳起廣場舞》,而這四篇報道均對廣場舞持正面態度,城鄉之間對廣場舞的態度存在明顯不一致。同時,農村地區在媒介中的弱勢地位也可見一斑。
從整個社會系統而言,媒體在報道廣場舞時的傾向,已讓其媒介形象出現危機。但危機也意味著轉機,關鍵在于媒體、參與者、管理部門等相關主體如何找到實現轉機的途徑。從媒體的角度來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傳媒接近權是公眾利用傳媒闡述主張、發表言論以及展開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的權利,其核心是在意見市場上,各種觀點保持同樣被表達的機會,特別是在某種觀點占導的情況下,要保障其他各方的傳媒接近權。從社會學角度看,群體通過媒介發表意見、展示生活圖景有助于增強社會的認同感,實現社會整合。廣場舞參與者多是中老年女性群體,即所謂的“大媽”。當“大媽”遇上“廣場舞”,媒體多持批評、嘲弄的態度。由于社會地位及文化水平所限,“大媽”在媒介接近權上處于弱勢地位。
在考察媒體所呈現的廣場舞形象動機時,不能忽略經濟因素的影響。隨著傳媒間競爭的日趨激烈,一些媒體片面追求新奇、刺激,對于廣場舞報道的很多視角往往側重于突出強調事件的“賣點”,新聞報道的公平、公正卻被選擇性的忽略。因此,新聞媒體必須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客觀反映廣場舞活動的各個維度,努力做到“責任優先、效益并重”的和諧統一,維護新聞公信力。
新聞界不能經常成功地告訴人們持什么觀點,但它能極其成功地告訴讀者應該考慮些什么問題④。媒體通過對信息的篩選,報道那些被認為是重要的信息,并通過突出報道把其上升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從而引發輿論,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與輿論密切相關。大眾媒體應盡量避免“標簽化”思維對于廣場舞的污名化操作,發揮輿論引導功能。避免報道視角單一,媒體在關注廣場舞引發的矛盾時,需全面調查、解讀問題產生的根源,切莫在單一的議程設置的影響下,造成相關議題的長期失衡。■
注釋:
①代敏.《武漢主城區中老年人廣場舞開展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②陽建.《湖南舉辦全國首屆原創廣場舞大會廣場舞友過億》新華網湖南頻道[N].2013年10月12日
③姜方炳.《污名化:網絡暴力的風險效應及其現實隱喻——以李剛門事件為分析個案》[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5):50
④邵培仁.媒介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