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是一種文化形態,其傳播形態中的電視劇自然就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傾向。央視以“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三次移民現象為藍本拍攝的電視劇,均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本文將以這三部電視劇為例,分析電視劇中的地域文化傾向的釋義、興起的原因以及其反映的民族性。
1 電視劇中的地域文化傾向的釋義
電視是當今時代傳播速度快捷、傳播符號先進、傳播覆蓋廣泛、傳播影響深遠的大眾傳播媒介。而電視文化是指電視傳播出現后,有完全不同的電視傳播符號、傳播內容、傳播速度、傳播效果所造成的一種新質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在不斷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體系。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源遠流長,地大物博,56個民族分散居住自然形成了各種地域文化。任何地域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和這一地域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習俗習性息息相關的,也是與這里的地理生態環境的限定緊密相關的。電視劇作為一種電視文化的節目形式,自然也體現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性。地域文化是電視劇中典型環境的基石和前提。沒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典型環境的“真實再現”就失去了依托,也難以成為真實的“典型”。電視劇中的地域文化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還在于它為“情感的外化”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的平臺。
2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電視劇內容分析
“下南洋”“走西口”和“闖關東”這三次大的遷徙運動,使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口的格局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推動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闖關東”把孔孟文化帶到了廣袤無垠的黑土地上;“走西口”將中原的農耕、貿易、飲食、文化、物產等直接輸送到封閉、落后的邊塞;“下南洋”開啟了近代中國與世界接觸的帷幕。
央視以這三次移民現象為藍本翻拍的電視劇,以史詩的方式波瀾壯闊地展現了20世紀以來中國廣闊的歷史圖景,均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從2008年的《闖關東》、2009年的《走西口》再到2011年的《下南洋》,均是以家族敘事為主題的電視劇,它們不僅是一部蕩氣回腸的遷移史,更是一部充滿著創業者艱辛的血淚史以及中華民族頑強拼搏的民族史。
這三部電視劇作為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的開年大戲擔負著引領社會輿論、鼓舞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這一點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這要求作品對歷史、革命等主題進行宏大的敘述,健康向上、催人奮進,是一種“大敘事”。同時,三部電視劇都是在現代性語境中對歷史視域的重新建構,需要以情節感人的英雄故事和展現歷史中的普通人物,抒寫一曲個人與歷史的命運交響,這是一種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兩種敘事交叉進行,共同演繹了一場氣勢龐大的革命歷史、一段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在保持宏大敘事的基礎上將道德倫理、價值理念、政治訴求等展現在電視劇中。
3 電視劇中地域文化傾向的緣起
電視劇中地域文化傾向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域的文化鑄就不同地域居民的性格。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四個,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二是移民對區域文化的影響,三是政治權利和行政區劃的影響,四是民族分布的影響。地域不同,對電視劇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電視劇編劇在建構自己的文學創作審美藝術個性與風格的歷史過程中,受其各自地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對人有重要的影響。而人正是藝術的中心,所以地域文化對藝術的影響,是必然的。編劇出生的故鄉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對編劇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生命情感方式,以及心理精神結構,對于客觀世界于自身的認識方式,包括源于內在生命情感本體的藝術天分等,都有著原始的、潛在的,而又非常深刻的影響作用。
4 帶有地域文化傾向的電視劇中的民族性
電視作為體現價值觀的載體,使用直接的、可視的、形象的形式,來反映人類的價值觀和精神品質。觀眾的情感,也不可能脫離民族文化的情節,他們首先認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和民族傳統,當這個情結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時,一時的新鮮感也只能喚起短暫的熱情。地域文化電視劇的興起,從不同的角度弘揚了我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帶有地域文化傾向的電視劇的興起,是我國電視產業富有生機活力的象征。但在現階段,富有地域特色以及觀眾喜愛的精品電視劇數量不是很多。所以,國產電視劇要實行精品戰略,憑借著自身的地域文化優勢,采用適當的宣傳,不僅在國內打開市場,還可以出口到國外,在國外市場占領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