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文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
電視娛樂節目克隆化現象研究
梁博文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
摘 要:當前,我國電視娛樂節目仍在發展中,其質量無法與需求量成正比,這就衍生了一種我國娛樂類電視節目獨有的現象——快速的克隆與模仿。本文將結合實例對此進行探討與分析,研究其原因、問題,為我國未來電視類娛樂節目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電視娛樂節目;克隆現象;本土化創造
隨著我國電視媒體事業的發展,受眾已經由上個世紀的文化饑渴狀態發展到如今的文化審美疲勞狀態。娛樂類電視節目的競爭也隨著受眾審美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激烈。如何在娛樂節目播出的第一時間搶占市場,博得收視率,擴大影響力,已經關乎到一檔娛樂節目的生死存亡。
娛樂節目表面為觀眾提供消遣娛樂的功能,但真正優秀的節目會在娛樂同時發揮電視的認知、教育、審美等功能,使觀眾在放松的同時受到其良性影響。但是一些娛樂節目急于追求成效,急功近利,導致每出現一檔受觀眾喜愛的娛樂節目后,同題材的娛樂節目就會急速爆發。如此循環往復帶來的結果就是觀眾對這一娛樂題材的厭煩麻木,縮短了真正優秀的娛樂節目的壽命。
2.1 風險小易實施
自從2004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打響頭炮,2010年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創造高收視率后,我國的娛樂市場開始了引入外國電視娛樂節目版權的狂潮。如《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極限挑戰》《蒙面歌王》等。
隨著傳媒行業的發展,電視臺與傳媒公司也越來越多,傳媒市場日益激烈地爭奪著原有的收視群體。在這種分秒必爭的市場前提下,如果花費大量時間和投資去做一檔高質量的娛樂類電視節目就意味著需要承擔不可預測的市場風險。但是直接引入版權則不同,因為這些娛樂節目在創始國已經發展成熟并且成功通過了收視率的考驗。所以,這種投入小、風險小、保鮮度高的引進版權方式在近兩年呈現“井噴式”發展。
2.2 缺少版權意識
創作出再優秀的娛樂類電視節目模板也必須通過電視節目表現出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而我國的現行法律中并沒有關于保護電視節目版權的明確條例。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下,我國的娛樂類電視節目模板克隆現象越發的普遍。即使我國原創出優秀的娛樂類電視節目模板,但在創作者還沒有完全獲益的情況下,就被大肆跟風,無疑打消了創作者的創作激情,長此以往,我國電視從業人員自主創造能力的降低。久而久之必將導致電視類娛樂節目的衰敗。
3.1 同質化嚴重
同質化即差別不易分清,差異小。在產品同質化基礎上形成的市場競爭行為稱為同質化競爭。目前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看似豐富多彩,實則缺乏個性,了無新意,大多是某一興起的節目模式的復制品。雖然通過復制粘貼制造出很多孿生節目,但不注重深度開發和再次創新,只能使節目越來越無趣。如有的節目不但名稱類似,連內容和包裝也都基本類似。真正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使得我國的娛樂類電視節目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的局面。
3.2 節目格調低俗化
娛樂類電視節目面對的受眾是普通大眾,所以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娛樂要求,娛樂類電視節目必須要做到喜聞樂見通俗易懂,充分發揮其娛樂性、通俗性。但創作的過程卻不是那么容易,為了達到收視率的要求,某些電視從業人員將通俗扭曲為庸俗、低俗,為了博取娛樂節目的收視率爆出各種雷點,內容粗俗不堪。
3.3 電視娛樂節目本土化失當
雖然《超級女聲》《非誠勿擾》等完全引入海外版權的娛樂節目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但并不是所有完全引入海外版權的娛樂節目都會在我國取得成功。海外成熟的娛樂節目模式針對的是海外的受眾,如果直接引進未必完全適合我國的受眾需要。所以引進的海外版權的娛樂節目本土化改造就非常必要。原版英國節目The Cube獲得了2011年英國最佳電視綜藝獎項,但在我國僅僅數月,就淹沒在眾多的娛樂節目當中。雖然引進海外版權的娛樂節目有一定的優勢,但引入節目的選擇一定要符合我國國情,符合我國受眾的需要。
在我國電視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引進海外反響好、收視率高的娛樂節目并根據我國國情進行適當修改再播出的確不失為一個討巧的好辦法。但是,一檔電視類娛樂節目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不是通過簡單引進海外版權或跟風克隆就能做到的。我們要
在我國的電視類娛樂節目的發展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4.1 開拓藍海市場不斷創新
營銷法則告訴我們,市場永遠都有縫隙,關鍵在于發現、選擇和執行。“藍海戰略”是開創無人爭搶的市場空間,超越競爭的思想范圍,開創新的市場空間。我們要創新,實際上就是要開創藍海市場,那么尋找市場空隙就是我們討論的關鍵。
電視類娛樂節目準確定位針對不同的人群階層進行細化,可以根據受眾的年齡、職業、興趣、受教育程度等進行專業化、小眾化的傳播,在細分市場中,贏得市場。如《旋風車手》作為我國首檔原創汽車競技類真人秀節目走的就是細分化路線,其看點不僅在于酷炫的駕駛技術,還講述了隊員與車的故事。同時邀請了中國各大汽車俱樂部、專家共同規劃比賽賽道。該檔節目在增強與觀眾互動的同時也兼顧了節目的專業性和趣味性,把交通規則、駕駛技術等專業知識融入比賽環節,讓觀眾享受視覺樂趣的同時也有知識收獲。
追求創新除了市場細化還可以另辟蹊徑,例如,對俊男美女游戲競賽等常用的元素而言,老年市場就有很大的缺口。2007年廣西電視臺創辦的以“情感互動、才藝展示、競技打擂”為主線展示中老年人歌唱才華的《金色舞臺》便逆向而行,不僅打開了新市場,也豐富了中老年人的娛樂生活,對于制作者來講可謂一舉兩得。
4.2 培養受眾群體提高節目格調——俗化轉雅化
在收視率的巨大壓力下,電視制作者會不斷思考怎樣去吸引受眾,怎樣去提高收視率,最終使“三俗”節目大量出現在觀眾的視野。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是很重要,但播出一檔有正確的價值導向作用的娛樂節目更重要。培養觀眾的正常審美才能使電視娛樂節目有更長足的成長空間。這就需要娛樂節目樹立正確的節目價值取向,發揚人文精神,遠離“三俗”。其中《漢字英雄》作為一檔傳播正能量的真人秀節目,將知識問答與淘汰制的比賽形式相結合,在刺激激烈的競賽中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用中華文化的內涵將趣味性與知識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觀眾的喜愛。
4.3 電視娛樂節目本土化
我國有一部分娛樂節目是源于國外的娛樂節目模板,但其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國受眾的品味和需要,所以外來娛樂節目的本土化是“舶來品”在我國電視熒屏中生存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的電視類娛樂節目中很成功的兩檔欄目分別是《奔跑吧,兄弟》和《極限挑戰》,而它們來源于韓國的相應節目,在我國的成功著陸有著多方面原因。在以前,國內的娛樂類電視節目的外包裝是相當滯后的,這與我國的制作團隊專業性不強有關,但最關鍵的是我們沒有這個意識。對于引入海外版權的電視類娛樂節目模板,我們要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才能有炫目的火花。要善于發掘我國的傳統資源和民間資源,并融入其中才能實現海外娛樂節目的本土化。只有立足于本國國情與受眾,推出適合我國觀眾的節目,才能得到長久發展。
在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中,娛樂節目受眾在電視受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電視類娛樂節目的發展探索注定是多重的、曲折的。中國的電視娛樂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我們對它應當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最終會靠著自己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胡正榮,李舒.電視娛樂節目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6).
[2]楊狀振.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娛樂化發展十年回顧與反思[J].生屏世界,2009(8).
[3]孫玉雙,田蕾.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誤區與創新[J].現代視聽,2010(1).
[4]張世玉.狂歡理論觀照下的電視綜藝節目發展冷思考[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5]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梁博文(1990-),遼寧沈陽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