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作者單位:綠色中國網絡電視中心)
中國網絡電視發展研究
王 菲
(作者單位:綠色中國網絡電視中心)
摘 要:中國網絡電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蓬勃發展起來,在網絡電視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制約網絡電視健康發展的一些問題,主要有利益相關者博弈激烈;表現形式單一;公眾對網絡電視的接受程度不高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促進網絡電視業繼續發展,應該在加強政府監管、促進相關利益方的融合、增加盈利模式等方面入手,出臺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國;網絡電視;發展研究
21世紀,隨著中國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普及,互聯網用戶規模大幅度攀升,截至2014年底,中國擁有6.3億互聯網用戶,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占全世界互聯網用戶規模的四分之一。規模龐大的互聯網用戶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對諸多傳統行業造成沖擊。其中電視行業就在這種沖擊下,尋求與互聯網行業的融合發展,網絡電視應運而生,可以說網絡電視是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背景下獲得主動權、主導權的必然選擇。
1.1 網絡電視的概念
網絡電視的概念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目前學術界將網絡電視的概念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義的網絡電視概念,是指以計算機為服務載體的網絡電視。在網絡電視發展初期,基本上網絡電視用戶都是通過網絡公司提供的電腦軟件平臺,下載軟件,然后在電腦上觀看,代表有PPstream、PPlive等;廣義的網絡電視是指以電視機為顯示終端,基于寬帶網絡基礎推出的一項以網絡視頻資源為主的流媒體服務。即以電視機為主體,通過機頂盒+電視機的模式,實現在家用電視上享受寬帶增值服務,代表為電信的網絡電視(IPTV)。
1.2 中國網絡電視的發展歷程
最早在中國內地嘗試網絡電視業務的是微軟公司,其在1999年推出了“維納斯計劃”,計劃將互聯網與傳統的有線電視相融合,以便開啟電視業務的新時代,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雖然微軟公司的計劃失敗了,但是中國的網絡電視還是發展了起來,特別是在國家大力倡導“三網融合”的政策導向下,中國網絡電視蓬勃發展。
現有的網絡電視類型有:以暴風影音、PPLive為代表的P2P形式;以電信IPTV業務為代表的電信業代表;還有廣電高清電視業務的介入。在各方紛紛推出網絡電視業務的情況下,整個行業呈現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勢頭。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4.61億,網絡視頻用戶使用率為69.1%,比2014年底上升了2.3個百分點。目前全國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網絡電視發展最為領先。
在充分肯定中國網絡電視得到飛速發展的前提下,我們也應看到客觀存在著制約網絡電視進一步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利益相關者博弈激烈進行;表現形式單一;公眾對網絡電視的接受程度不高。
2.1 利益相關者博弈激烈進行
全球網絡電視行業運營商主要分為電信業與廣電業兩大力量,這兩大勢力同樣影響著我國網絡電視業的發展,同時它們作為利益相關者為各自的利益進行著激烈的博弈。客觀而言兩者擁有的優勢不同,電信的優勢在于擁有網絡硬件優勢,廣電業擁有節目源優勢。目前各方都提倡進行“三網融合”,但是在實際的推進過程中,為了各自的利益也出臺了一些制約對方發展的政策。如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要求電視機廠商和商業視頻網站只能與互聯網電視內容集成商即各中央級和省級(含部分副省級城市)電視臺合作,嵌入其客戶端,不得自建內容發布平臺。
2.2 表現形式單一
網絡電視有付費收看的原則,而用戶付費的原因是產品優質,可以滿足用戶定制節目的要求。但是我國的網絡電視存在著千人一面的問題,很多網絡電視的播放內容來源于傳統的電視頻道,網絡電視起到的作用就是資料庫的作用,內容的雷同不可避免。
2.3 公眾對網絡電視的接受程度不高
總體而言中國公眾對網絡電視的接受程度有限,公眾弄不清楚網絡電視與傳統電視的差別所在,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一是網絡電視宣傳力度不足,二是使用的流程復雜。
3.1 加強政府監管
網絡電視的發展主要的推動力應該交給市場,但是這個市場應該是受法律法規監管的市場,如果沒有相應的法規政策做規范,對盜版、視頻內容等問題進行合理控制,網絡電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3.2 促進相關利益方的融合
促進廣電方與電信運營商的強強聯合是大勢所趨,雙方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促進網絡電視業的發展。電信運營商的優勢是可以為網絡電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傳輸資源,而廣電盡管在內容上占有絕對的先天優勢,但在網絡技術方面還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
3.3 增加盈利模式
現在加入網絡電視業的力量很多,但是真正有盈利能力的非常少。目前加強市場化的運作,增加盈利空間是各方力量的共同目標。
作者簡介:王菲(1980-),女,北京人,碩士,綠色中國網絡電視中心《全國地方新聞聯播》制片人、編導。研究方向:新聞的采集、錄制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