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旺堆
(作者單位:西藏電視臺)
論同聲傳譯新聞直播在抗震救災中的重要作用
巴桑旺堆
(作者單位:西藏電視臺)
摘 要:藏語新聞傳統的譯制播音工作要經過翻譯、后期制作、錄制等環節再播出。尼泊爾“4·25”地震發生后,新聞報道的時間十分緊迫,時效性要求很高,如果按照傳統套路來錄制,必將延誤大量時間,所以讓播音員面對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的新聞來做漢、藏語的同聲傳譯對臺前幕后工作人員來說,也是一場艱巨的挑戰。
關鍵詞:同聲傳譯;抗震救災;新聞直播
同聲傳譯是指翻譯人員在講話者演講的過程中,一邊接收講者的信息,一邊不停地將演講內容翻譯傳播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也稱作同步口譯。效率高是同聲傳譯的最大優點,在電視新聞直播過程當中運用同聲傳譯,接收到講者的訊息后,同一時間再將訊息盡快傳遞給聽者,可以保證信息及時準確地傳播,有利于觀眾對新聞的通篇理解。
面對突發性的新聞資訊,要在第一時間進行傳播,媒體的工作環境和傳播者的職業素養決定了傳播速度。受尼泊爾“4·25”地震的波及,西藏自治區吉隆、聶拉木、定日等縣受災嚴重,30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影響。面對這樣的新聞突發事件,必須反應迅速,盡一切可能實現第一時間發布,作為西藏新聞傳播主流機構,如果反應遲鈍,就會嚴重影響傳媒的權威性,使其公信力和影響力大打折扣。同聲傳譯在這種大型直播中,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有一些媒體也不可避免地隨波逐流,一些假新聞、假報道不絕于耳,而另一方面,有些新聞經過選擇、剪輯、把關等工序過濾后,其真實的信息量嚴重衰減,使觀眾缺乏直觀真實的分辨能力。因此,觀眾渴望電視現場直播,期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西藏電視臺的《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節目在現場直播中就運用了同聲傳譯的方式,將災區的報道一條條播送出去。災后1周,西藏電視臺藏語頻道又推出新節目《兩點直播》,不僅同聲傳譯中央媒體的重要新聞,還增加了災區最新動態消息及有關交通、氣象、防疫等內容的演播室訪談節目。另外,還首次實現了電話連線災區救援人員,講述災區最新情況,這次同聲傳譯直播是對主持人、導播等工作人員的艱巨考驗,也是藏語新聞播報的一次重大突破。
電視新聞直播講究的是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真正彰顯新聞時效性、真實性、現場感和交流性的傳播方式是——現場直播。在現場直播的過程中,同聲傳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受尼泊爾“4·25”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區吉隆、聶拉木、定日等縣受災嚴重,30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影響。地震災區以藏族群眾為主,以藏語為母語,如果受災群眾受到語言方面的困擾,缺乏相關情況的了解,缺少直接真實有效的溝通,勢必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所以直接有效的傳達更為重要。因此,將災區的情況及時譯成藏語播報給群眾很有必要。
面對地震災害的直播,而且連續多天每天24小時直播。現場直播的數量和質量均破紀錄,第一次選擇同聲傳譯這樣的直播方式確實需要勇氣和必勝的精神,實現了災難性突發新聞事件直播的革新,16天來,西藏電視臺藏語頻道完成對地震災區新聞的近30場900余分鐘漢藏語同聲傳譯直播報道,把黨和國家、全國各族人民對地震災區群眾的關心以及救援進展等重要情況及時傳達給了災區群眾,藏語新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最新災區情況報道出來,讓大家及時了解情況,極大地穩定了受災群眾的情緒。
藏語同聲傳譯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其過程并不是做簡單的代碼轉換,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用目的語準確、清晰、完整地傳達原語信息,需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漢藏語翻譯水平。這場直播不僅快而且特別公開、透明,這是新聞改革的突破和輿論環境優化的標志。此次同聲傳譯使地震災區及藏族群眾及時詳細地了解真實情況,充分滿足了藏族群眾的知情權,而媒體的服務與監督的功能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場同聲直播充分發揮了傳媒為黨和政府服務的功能,第一時間向藏族群眾傳播了黨和政府的聲音,還發揮了電視傳媒傳播真相、引導輿情、指導和監督抗震救災工作的功能。正如民政部、國家地震局等部門領導所說,央視的直播,使他們的抗震救災工作置于全民的監督之下,不敢有一點懈怠和失誤。同聲傳譯消除了藏族群眾的顧慮,統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展示了思想解放的成果和開放務實的心態,媒體也展示了其促進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肖曉燕.同聲傳譯的多任務處理模式[J].中國翻譯,2001(2).
[2]肖曉燕,李飛燕.媒體傳譯的質量評估[J].中國翻譯,2011(2).
[3]魯景超.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傳播受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巴桑旺堆(1985-),男,藏族,西藏德欽人,大專學歷,西藏電視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同聲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