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卓
(作者單位:象山新聞中心)
論我國當代新聞傳播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周瑋卓
(作者單位:象山新聞中心)
摘 要: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已進入一個全新時代。與此同時,中國的新聞傳播業也在悄無聲息中走向改革與發展之路。中國當代新聞傳播在社會大環境的背景和影響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只有緊跟黨走,深入人民,才能使中國當代新聞業發揮出主流化傳播的作用。
關鍵詞:新聞傳播;改革發展;主流發展
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的地位在國際地位中穩步攀升,綜合國力的增強是使中國受到關注的重要因素。同樣,作為中國媒介形象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也在世人的呼聲中備受矚目。
中國新聞事業的傳播和發展經歷了一段漫長且曲折的道路。文革結束后,中國已深刻意識到“將新聞事業充當政治斗爭工具”的錯誤性。因此,我黨在“十一五”大會上就此問題提出了許多觀點,直至今日,中國的新聞事業已穩步前行,但同時一些當代新聞傳播業的弊端也逐漸凸現出來。
1.1 新聞傳播宣傳化
中國的新聞媒體在長達幾十年的進化中,一直將新聞傳播當作宣傳黨政方針政策的有利工具。在這一問題上,曾經新聞媒體認為:將“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合為一體時,才是“報道價值”。然而在許多時候,這種新聞報道價值并不能完全凸顯出來,那么多數新聞媒體在新聞傳播時將會放棄不具備高宣傳價值的新聞,導致千篇一律的領導視察、工作總結、會議報道充斥在新聞中。例如,當國家組織召開會議或政府官員發表講話等時期,在第二天甚至當天的各大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對此新聞的報道就會鋪天蓋地,令都應接不暇。因此,導致宣傳內容的千篇一律,形式上更是“打官腔、說套話”。
1.2 新聞內容質量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大范圍呈現,網絡新聞層出不窮,受眾在傳統媒體中接收信號的同時,還能在各大新聞網站上瀏覽新聞訊息。然而,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部分新聞內容的相似度多達半數以上,網絡新聞的轉載現象更為嚴重,這種現象造成了新聞內容同質化現象,由此導致新聞內容的質量不高,傳播水平急劇下降的后果。
2.1 新聞傳播法制化
當今,一些地方新聞部門的管理者為了確保自身利益,做出一些違背新聞原則或侵犯人民利益的事情。這些領導者對自己負責的新聞區域疏于管理,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地方正面新聞的報道大唱贊歌,而對于一些負面新聞則采取默不做聲的態度。目前,新聞傳播方面的法律法規已經出臺多項,包括新聞出版法、網絡傳播法、廣播電視法等。另外,憲法中也對新聞自由權有明文規定。但是,我國從事新聞傳播業的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卻比較淡薄,新聞法有時并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除了要完善新聞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外,還要提升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
2.2 新聞傳播互動化
隨著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不斷發展,受眾與媒體間的互動性越來越強。例如,河南電臺的廣播節目《政府在線》,在播出過程中,全程都在與聽眾保持互動,政府部門、相關單位的負責人也能直接到達直播室,接聽聽眾來電,現場答疑,實現新聞互動。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可以手持一個iPad瀏覽所有想要的信息。同時,可以撥打電話、看新聞、上網等。
3.1 政務新聞平民化
眼下,各大媒體對于政務新聞的報道模式基本雷同,不但文章內容比較枯燥,而且篇幅較長,使受眾失去閱讀的耐心和興趣。對此,新聞媒體應站在受眾的立場上,對報道篇幅進行裁剪,語言上簡潔精練,內容上角度新穎鮮明,使“冰冷”的政務新聞更加感性化。
3.2 民生新聞深度化
民生新聞主要報道的是家長里短,大事小情,在內容上更加注重新聞的實效性、真實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中國當代新聞傳播在主流化進程中應重視民生新聞的深度化報道,在介紹事件經過的同時,還應對事件的原因,產生的問題,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報道,做百姓喜愛的民生新聞。
3.3 宣傳當代中國的幸福文化主流價值觀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迅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人民物質生活需求逐漸得到滿足的同時,也需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這就需要新聞傳播媒體通過主流化的幸福文化觀向人們傳輸社會上的正能量,讓人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追求和諧、健康的精神文明。
對于當代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勢,還處在一個初步探索階段。但是,新聞媒體對此方向的發展已確立了明確的目標,為中國當代新聞傳播業能夠向著政務新聞平民化、民生新聞深度化、辛福文化主流化的方向發展,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鄒細林,鐘媛媛.中國當代新聞傳播事業現狀與發展趨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6).
[2]李華慧.民生新聞主流化的變革之路[J].記者搖籃,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