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蓓蓓
(黑龍江農墾廣播電視臺 哈爾濱 150000)
記者被稱作無冕之王,因為其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質。但即便如此,腳踏實地、愛崗敬業、刻苦鉆研仍是從業的基本要求。電視新聞中常常可以看到出鏡記者,它可以起到增加新聞現場感的作用。但是,一些電視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卻暴露出來很多問題:如背稿子,表情動作機械呆板,措辭不當,出錯穿幫,固定機位,視覺疲勞,信息量少等等。
目前,通過長期的調查發現有很多的問題存在,這些問題大大地影響了我們工作的效率,對于不足之處做了以下的歸納:
一是缺乏對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這一方面主要從兩個角度體現。第一方面,有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經常會被被采訪對象的情緒左右,從而干擾自身的思維;第二方面,記者完全脫離新聞事件,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進行采訪,這樣就很難采訪到最真實新聞。記者在現場要把握好情緒,要與情境相吻合。記者太沉悶,顯得與己無關,游離于現場之外,記者太亢奮又顯得不夠理性客觀。因此,關鍵是要掌握好分寸。
二是無法擺正記者和被采訪對象之間的關系。采訪過程中,記者總是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總是凌駕于新聞事件或者新聞當事人,語言不夠平實親切,問題不夠深入淺出,因此采訪達不到預期效果。記者必須擺正心態,端正態度,視角平和,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采訪才能更好地進行,采集的信息才真實可看,新聞報道才能更生動打人。
三是不會傾聽。記者所提問題平白無味,有的甚至是廢話,或者盲目打斷被采訪者的話語,這樣采訪到的新聞事件是不連貫的,更容易遺漏信息。記者應當提高提問的能力,問題要有針對性。多提開放性的問題,與被采訪者多交流溝通,學會傾聽,同時要帶動采訪氣氛,一次采訪其實是一次新聞事件的回放,非常重要。
四是缺乏背景的選取。在很多的實際工作中,很多的背景選取是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如對某個工程采訪的過程中,很多的記者會把鏡頭放在負責人的辦公室,但是很難讓觀眾真切地感覺到工程的情況,一旦不留神就會不知道說的什么,假如我們把背景確定在工程整體的位置上,就會使人們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工程,在頭腦中就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舉一個例子吧,三峽工程是一個世界矚目的工程,資深的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通常會在大壩的前面,很大的刺激了人們的神經,大大提升了表達的效果。
五是法律意識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言論自由在不斷的放開,但是問題也出現了,在很多的領域存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著這樣的競爭一些不法分子就會采用各種的新聞對其進行負面的影響,最終贏得市場競爭。在這樣的事例中我們的記者同時充當著幫兇的角色,大大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問題非常嚴重,是一項非常嚴重的違法犯罪的行為。應該加強法律觀念與意識,正確地看待問題,處處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內開展,必須要改變當前的狀態。
1.要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記者的工作,非常重要的就是進行溝通與交流工作,語言表達能力非常關鍵,通常要求語言表達流利,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做樸實的一面展現給人們。在今天的觀眾眼里,非常反感作秀的記者,喜歡樸實的語言,這樣才會受到更好的歡迎。
2.要重視熒屏形象。出鏡記者的形象問題一直是我們外界關注的,穿著一定要大方得體,語言以及外在的氣質一定要好,最為關鍵的就是親和力,在報道的過程中一定要讓觀眾有一種拉近距離的感覺。記者現場出鏡要注意發型與著裝,要與現場相協調。不可以太過休閑,隨意,暴露,夸張,不可濃妝艷抹,首飾不可過多,可以穿單位準備的衣服或者著工裝、戶外服出鏡。
3.要有新聞現場判斷力。鏡頭能表達的就沒有必要說。還有“記者在現場看到”等話都是多余的表述。涉及到專業的術語(如法規法條)拿不準的數據不要說,這應該由專業人士來作說明。現場聽到的,觸摸到的,以及鏡頭無法呈現的才是突出的重點內容。要依托道具,空間,背景來說話。比如談到某項工程高度,可以用自己的身高作為參歸照物,讓受眾有直觀的感受。
4.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出鏡。現場出鏡多是在重大賽事,重發事件時采用,用來補充畫面以外的信息。如果能用話外音和解說詞交代清楚的事件,那么現場出鏡就失去了意義,就沒有出鏡的必要。把握細節是現場報道的生命線原則,善于在現場抓細節的記者才是優秀記者,否則也只是一個播報的“機器人”。
5.要選擇最能體現現場的典型環境,這要求記者與攝像反復斟酌,“最好的新聞在現場”,在他人信息捕捉不到的地方,這考驗記者的功力。如今的新聞采訪工作,一般的情況都是在被采訪人走出后,一起蜂擁而至,圍在周圍,體現的都是人影,如果不進行采訪,通過外界的環境很難進行猜測,但是很多資深的記者就會進行采景,這樣能夠更好地表達氣氛。
6.背景要和主題有機聯系。要把展示的對象作為主體而不是記者。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通常會以一個背后的背景展開的,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把主題突出出來,記者要明確一點,自己是一個整體背景的陪襯,一定要出現主次的定位。這樣的畫面與場景在我們實際的電視新聞中非常常見,這樣對于效果的表達會更加的深入。
7.要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對于環境來說具有不可控性,像是我們去工廠,工廠在生產就會出現很大的噪音,大大影響了播出的效果,我們要在適當的位置進行播出,播出的過程中也要有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環境是我們采訪工作的靈魂,處理好這方面需要很多的實踐與經驗才能夠很好的完成,完成的好,就會大大增強表達效果,有的時候環境也需要后期的加工,這樣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聞行業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在以前我們記者行業的工作比較單一,在行業的要求方面也是比較簡單,設計的方面也不是很復雜。改革開放以來,媒體行業的政策在不斷地放寬,從以前的政府的性質慢慢地轉變為市場性質,有很多的方面在發生改變,人們的想法也是,對于問題的看待有很多的不同。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進行市場的管理。從運營的形式進行審核,人員的素質進行考核,做到持證上崗的原則,在工作的過程中組織定期的培訓,這樣使得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再有對于報道的內容進行控制,對于危害以及制造人們恐慌的新聞要進行上報審批,否則不要進行發布。傳媒形態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處于動態變化中,所以現階段一定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
總之,一位優秀的出鏡記者既要能夠準確把握電視傳播規律,又要具備很高的新聞素養,出鏡記者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大眾傳媒的文化人。只有博學謙遜的出鏡記者,才能在電視鏡頭前揮灑自如,才能報道出新聞精品。今天的社會處于市場經濟下的大環境,新聞媒體領域也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想要發展,就要面對當前的形勢,正確的看待問題,不斷地滿足觀眾的需求與口味,只有這樣才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未來的發展在繼續,把改革與問題看做一種動力,只有這樣才會更具有發展前景,文中的介紹我相信一定會使得大家加深了印象,只要沿著當前的模式發展下去,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1]吳曉麗.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4(06)
[2]李宛珊.新聞現場直播中記者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