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精神層面建設,從而也引起了一場以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為共同目標的文化產業競爭。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文化產業不再像從前那般僅僅依靠傳統媒介來進行,其傳播渠道越來越廣。本文就新媒體的出現對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作用進行探討,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思路借鑒。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文化產業自然而然地會被人們重視起來。隨著第四媒體的出現,以傳統媒介為主導的文化產業開始受到沖擊,也讓不少通過新技術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逐漸發展壯大。再加上網絡媒體的出現,更讓這些新媒體羽翼漸豐,漸漸出現趕超傳統文化產業的趨勢。以新媒體科技為支柱的文化產業發展時代已經來臨,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壯大文化產業企業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1 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1 缺乏創新
創新是競爭的不竭動力,但是我國的文化產業依然處于發展鏈接的最低端,在國際上一提及“中國制造”,那不僅表示我們是“世界加工廠”,同時在文化產業這一領域,我們依然處于劣勢地位。以影視作品為例,近年來國內影視界不乏大作品,但是更多的卻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題材老套、妖魔化或神化的作品:如抗日戰爭題材的“手撕鬼子”、不斷翻炒的“皇帝題材”作品等,都是飽受詬病。
1.2 技術基底薄弱
我國的科技起步相對較晚,在新媒體科技領域方面還缺乏核心技術以及專業型人才,在產品開發以及推廣策劃上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國的文化產業想要長足發展,必須不斷推陳出新。
1.3 人才缺失
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國還缺乏比較系統、專業的培養機制;而在人才的引進方面,種種原因使得不少專業人才流失,再加上專業的管理人才稀缺,對市場的把握不準則導致當前文化產業雖有提升但是路子不廣的局面。
2 新媒體科技的優勢
2.1 個性化、多元化凸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習慣使用手機的人都會發現,手機的出現讓消息傳播更加方便快捷,而與此同時也讓受眾擁有更加個性化的獲取消息的方式,而隨著媒體科技網絡平臺的發展,當前更多手機網絡平臺和電子計算機網絡平臺的融合,產生了時下流行的諸如微信、騰訊QQ、微博等各種社交網絡平臺,而大文化產業也借此開拓自己的新興產業鏈,例如生態工程學、數碼科學等都趁著這個大好時機快速進入人們的視野,也吸收了不少粉絲群體加入。
2.2 便捷性、廣泛性,推動文化產業創新
新科技的產生,讓人們獲取和發布信息越來越通暢,同時也讓每一個人擁有更多文化產業服務和產品的選擇。文化產業要想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就不得不進行產品更新、創新。與此同時,更多的學科也不得不審時度勢,進行必要的學科融合創新,從而間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自“三網融合”之后,大家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電子、機械、通訊等多領域、多學科不斷進行交叉融合,給受眾展現更立體化的文化產業。
3 文化產業如何依靠新媒體科技發展壯大
3.1 利用政策扶持,加快自身建設
當前我國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中的文化產業已然在此次調整當中,而國家也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投入。2012年國家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戰略目標,不斷進行產業調整,為更多文化企業提供政策、資金上的扶持。文化產業應該依靠此便利條件,引進新媒體科技,進行傳統與新興產業的融合、創新,推動自身建設發展。
3.2 依靠人才不斷進行技術革新
這是一個依靠技術生存的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產生促進了產業調整轉型,使得集約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進行調整,推動產業升級,不過由于優秀的專業人才稀缺,文化產業發展依然舉步維艱。想要依靠新媒體技術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必須在人才引進、培養上下功夫。人才是技術發展的強大后盾,提高人才待遇、促進人才交流等都是必要手段。
3.3 端正態度,促進科技創新
創新是競爭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一個企業的命脈所在。文化產業創新并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而進行調整,而是必須從大局出發,在整個精神文明的層面上考慮。有的企業為了迎合市場,而不斷降低自己的底線,以期獲得更多關注。但是這樣的做法并不長久。讓人感覺“會上癮”才是文化產業獲得成功的極致。新媒體技術的產生讓文化產業推廣面更廣,但無形中也加大了競爭困難。
4 結語
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今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近年來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持續上升,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前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