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突發公共事件因其自身的特點,具有極高的媒體關注度與公眾關注度。必要的新聞危機公關,能引導媒體正確地報道,從而影響公眾正確地看待突發公共事件,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模式與接受模式已經顛覆了傳統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則,現代企業如何在全媒體時代下,有效地進行新聞危機公關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為代表的媒體迅速發展,突破傳統媒體界限,引發新聞生產方式、傳播速度的改變,給現代企業公關帶來深遠的影響。新形勢下的現代企業新聞危機公關有必要從全媒體視角入手。
1 全媒體的概念
“全媒體”從傳播載體上可以簡單概括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通訊等的總和;傳播形式則涵蓋了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讓“全民皆記者”成為現實,為現代企業的新聞危機公關帶來了新的挑戰。首先,信息傳播方式增加了危機產生的可能性,任何微小的“自媒體”都可能毀滅一個大企業。其次,新媒體隨手即可轉發、評論的特性使得信息在傳播中的擴散速度和互動性大大增強,加快了危機爆發的節奏。再次,新媒體為一批活躍于虛擬空間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扭曲事實,炒作自己的機會。
2 全媒體時代下現代企業新聞危機公關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全媒體時代輿論環境的復雜性認識不足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輿論環境呈現復雜的局面,而不少企業對此認識不足。全媒體時代下,輿論復雜程度主要表現為:一是輿論傾向“感情化”。當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發生沖突時,網民往往不加分析,甚至罔顧事實,帶著“情感”習慣性支持弱勢一方,網絡輿情出現一邊倒態勢,網絡暴力現象時常發生。二是輿論把控“薄弱化”。“把關人”理論是傳播學的基本理論,指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然而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擁有傳播權,受眾同時又是傳播者,昔日的把關人不再擁有把控輿論的權利,其角色弱化導致的是信息的魚龍混雜、難辨真偽。三是信息傳播“無界化”。無論身在哪個國家,只要擁有一部能上網的智能手機,就能了解并評論任何地方的新聞事件,傳統地域、空間觀念被完全顛覆。
2.2 利用新媒體引導輿論的能力不強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6.49億,手機網民達到5.57億。中國網民通過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接入互聯網的比例分別為70.8%和43.2%,手機上網使用率為85.8%。新華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4年全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研究報告》認為,2015年對于政務微博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獨唱”的格局將被打破,而“合唱團”將成為大勢所趨。“雙微”融合對接,二者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的模式將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然而反觀現實,許多企業認為微博、微信不過是進行商業宣傳的一種途徑,將新媒體視為競爭者而不是合作者。以馬航飛機失聯事件為例,在事件發生后,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客戶端成為有關“失聯”新聞的爆發式傳播通道,然而馬航的官方微博在當天只發布了3條信息,最早的一條竟在失聯整整3個小時后才發布,而此時網上已是鋪天蓋地的各類傳聞。馬航飛機失聯,暴露出的是企業在新媒體生態環境下,傳統公關策略的捉襟見肘。
2.3 輿情分析和跟蹤重視不夠
根據斯蒂文·芬克的“四階段生命周期模式”,可以將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就是危機潛伏期,社會系統或組織較長時間地積累矛盾,危機處于量變階段,但由于沒有明顯的標志時間發生而不易被人察覺;如果媒體能夠及時發現并有效傳遞危機信息,可以防范危機爆發或將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從新聞危機公關的實際情況來看,危機爆發經歷如下過程:現實熱點問題引發網絡敏感貼文→微博轉發量增高形成熱點→傳統媒體跟進采訪報道→網絡媒體再轉載→網民再熱議→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借力,交織放大并升級輿論→輿論焦點經過發酵,帶出其他更多的問題,通過該事件,網民挖掘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逐漸集中于敏感的社會問題上。對于一些輿情熱點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導、化解、轉移,“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很可能從網上走到網下,引發危機。
3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危機公關策略
3.1 強化新聞危機公關主動意識
現代企業應該明確新聞危機公關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牢牢掌握新聞輿論的主陣地。一是滿足
(下轉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