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生新聞大量出現在各種媒體上,諸如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民生新聞”,在源起西方的傳播學、新聞學定義中,并沒有相關詞條,是我國特有的傳媒產物。簡單說來,民生新聞就是 “老百姓自己的事”。民生新聞的出現,是對我國傳統新聞的突破和補充。民生新聞強調以“百姓生活”為中心,選擇受眾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事情,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也就理所當然。就山東省來說,受《民生直通車》《啦呱》《生活幫》等幾個民生新聞欄目熱播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地市級電視臺、大部分的縣區臺也都創辦了自己的民生新聞欄目。對于百姓而言,民生新聞是其情感宣泄、尋求訴求的渠道之一;而對于媒體而言,民生新聞是衡量其收視率、收聽率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正逐漸成為媒體的立足之本。但在現實中,部分民生新聞記者在報道中對事件的把握能力欠缺,不少媒體因為民生新聞的報道惹上了麻煩,讓媒體、記者陷入法律訴訟的也不在少數。本文以電視媒體為主,探討記者在民生新聞采訪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 杜絕先入為主
受眾打來的熱線電話是民生新聞線索的主要來源,但其內容往往是各種各樣的糾紛,鄰里的、家庭的、工作的、情感的等。記者在接到相關熱線線索后,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帶著結論和主觀觀點去采訪。例如,一位王姓觀眾(以下簡稱“王”)打來熱線,說自己種了上百棵樹,但就在一夜之間,十幾棵被同村一個很有勢力的譚姓村民(以下簡稱“譚”)給砍伐了。鎮里村里都不敢管,只好求助于媒體。記者感覺這就是一起鄉匪村霸欺壓村民的事件,隨即前往采訪。采訪過程中“王”的母親哭得呼天搶地,幾次暈倒過去,這更增加了記者的同情。因為“譚”家里一直鎖著門找不到人,在“譚”缺席采訪的情況下,報道做出來了,想必記者的立場大家都能猜到。但在后來“譚”狀告電視臺侵害名譽權,索要賠償時,該事件真正的事實浮現出來:“王”家弟兄幾個一直都是村里的惡霸,村民們敢怒不敢言,“譚”家更是因為數年前得罪了“王”家而避禍他鄉。“譚”家走后“王”家便在“譚”家的院子里種上了苗木。但后來,“王”家的大兒子因為刑事犯罪,被判處了10年徒刑,“王”家也就此失去了橫行鄉里的勢力。譚家回來后要重新生活,自然得把院子里的樹木砍掉。“王”的母親痛苦流淚真不知道是因為這十幾棵樹,還是因為曾經的風光不再。把樹種到別人的院子里,還要惡人先告狀。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如果不調查清楚事實,只是根據線索提供人的一面之詞,很容易顛倒是非,惹上官司,媒體和記者難免經濟損失不說,信譽更是遭受嚴重的損害。所以,記者要切記,事實從來不是擺在那兒能讓你直接撿到手里的,而是要在不斷深入調查采訪的過程中逐漸清晰明朗的。因此,要堅決杜絕先入為主的觀念,盡可能從多方面弄清事實真相。新聞必須用事實說話。
2 “懸置法”處理問題
先看事例,一苗姓觀眾打來熱線電話,說自己曾在2010年跟隨同鄉的老板在外做建筑工,但老板拖欠了他5 000元工資,現在他需要這筆錢來治病,但老板就是不給錢。當記者跟隨老苗來到老板所開設的超市里采訪時,這“張”老板看到記者手中的攝像機,一溜煙從后門跑掉了,還從外面上了鎖,追都沒法追。幸好,還有老板娘在店里,老苗便上前與她理論。本來記者以為自己想要尋找的事實真相通過當事雙方的這一番爭辯就能水落石出,可實際情況卻是越發撲朔迷離。在爭辯中,老苗不停催要欠款,而老板娘指責老苗有了錢在外面花天酒地,說老苗之所以沒錢是因為都把工資糟蹋了,自己可沒拖欠老苗的錢。雙方各執一詞。在碰到這種雙方糾纏不清的情況該怎么辦?不斷追問探索真相,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很多的農民工老板,連往來賬目都沒有,而老苗的工友也都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可能到場作證,人證、物證都沒有,雙方僅有自己的一面之詞,調查真相非常困難。
此時,“懸置法”或許是比較可行的方法。懸置法就是不去刨根問底查詢真相,而是擺出交鋒雙方的觀點,將真相懸置起來,讓觀眾自己來判斷。
在這個采訪中,可以將老苗和老板娘的觀點都擺出來,進行文字解說時,避開對“欠賬”這件事情的判斷,而直接做下面的敘述:“人家老苗怎么花工錢是老苗自己的事,這個不需要你老板娘來操心。我們現在就想跟這位老板說,你要是真欠了老苗的錢,勸你趕緊還上,農民工出門在外打工賺錢不容易,還是鄉里鄉親的,并且,人家老苗也表示了,如果拿不到拖欠的工資就要采取法律手段;要是沒欠工錢,張老板你也不用看見老苗就躲出去,大可對著鏡頭把這件事情說個清楚,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誤會。”
3 隱私和權益的保護
當今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對于肖像權、隱私權、姓名權有了強烈的保護意識。而與此同時,新聞報道引發的關于肖像權、隱私權和姓名權的糾紛、訴訟也在不斷增加。因篇幅所限,本文無法詳細論述所有情況,以下就司法案件中的常見幾種情況,對“稱謂”和“面部技術處理”問題做出說明,即什么情況下該對畫面中的人物做技術處理。
3.1 從立案偵查到提起公訴前,稱行為人為“犯罪嫌疑人”,正面臉部需要做“馬賽克”處理,報道中不能使用全名,而應采用如“張某”“趙某某”的方式。
3.2 提起公訴至一審法院,到宣判為止,稱行為人為“被告人”,如上訴的,則稱“上訴人”或“被上訴人”。技術處理同上。
3.3 認定有罪并且判決生效的,稱之為“罪犯”。報道中可使用全名、正面臉部可不打“馬賽克”。
3.4 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如未成年人犯罪,則需全程加打“馬賽克”,隱去全名。
另一種情況是對爆料人、線索提供者的隱私保護,除了對畫面進行技術處理、采用化名都能想到,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對于聲音的處理。例如,在征地補償款被上級領導非法侵占所引發的群體事件中,某村村民高某給前來采訪的記者講述自己所掌握的證據,應高某要求,電視節目播出時對高某的姓名和臉部畫面都進行了處理,但卻沒有對高某的聲音做技術處理。高某與被舉報人非常熟悉,光是聽聲音,被舉報人就已經知道了高某的真實身份。結果,事情雖然得到解決,但高某卻被報復打至重傷。事后高某要求電視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其實,記者在采訪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記者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報道方式。
(上接第123頁)
5 現場把握能力是主持人的培養方向
很多觀眾都會發現優秀主持人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會在關鍵時刻及時掌控與轉化節目模式,這種能力可以概括為現場良好的把握能力。在主持人的專業學習中,現場把握能力是比較難的學習內容,這需要主持人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找尋符合自己風格的主持方向,與此同時,提高對優秀主持人現場把握能力的學習,需要重視其對事物的認知標準,明確主持節目時選擇的切入點,而現場把握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工作中在實踐中進行不斷提升,主持人要把每一次現場主持都當成是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多大膽實踐,并勇于承擔責任,讓自己的現場把握能力不斷得到進步與提升。
6 與觀眾的親和力是溝通的魅力
在多年的廣播電視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主持人,他們從思想上、形象上、時代特征上影響著媒體的傳播力和廣大的受眾,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榜樣,是風格,是審美的標準。主持人是傳媒的焦點,成為焦點的原因是受眾群體的追捧,也是主持人對于時代、對于傳媒的貢獻。在主持人的專業學習中,親和力很重要,然而主持人親和力的培養不是單純靠文化學習就能夠達到的,主持人增加親和力,需要從外部形象上做好準備,需要從主持節目的整體風格入手,親和力不是單純的討好觀眾,而是在主持的過程中,要能走入觀眾的內心,表達更加符合觀眾心理需要的內容。同時,與觀眾的溝通要遵循尊重、互動的原則,多于受眾面對面,為其正確表達意愿,盡力讓觀眾成為節目的主體,因此,親和力的學習需要每一個主持人從內心出發,以文化素質感知社會,以真情實感打動觀眾。
7 結語
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成就了主持人這一職業的輝煌。主持人在工作中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是提升自己職業能力的需要,也是社會及公眾對媒體及媒體從業者的需要,更是社會意識形態內在聯系的需要。因此,時代幾社會要求主持人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就是要求主持人在任何時刻都有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以國情、民情為參考標準,以感受人民的心聲為傳播目標,為推動傳媒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